飄天文學 > 帶着倉庫回古代 >第一百七十一章 老尤老尤幫幫忙
    李園人對身份尊卑的敏感程度比起其他人已經算很低了,不過涉及到官府尤其是皇帝時,情況又不太一樣。李咎陪着“天使”們將御賜之物迎過來供在李咎的小樓二層小隔間,衆人一路跟着看,一路覺得有點慌張,有點不真實,那可是天子呀他們平時看見差役都慌得不行,何況是天子的上次。

    送賞賜來李園的“天使”對李咎將御賜之物,包括蓋了天子印璽的旨意,全都一股腦存在自己書房的做法頗有微詞。但是一路走來看完了李園的情形,他們就沒脾氣了。

    李咎家連祠堂都沒有,祖先靈位都沒供上,他那個書房,已經是最合適的地方了。

    “天使”們送完賞賜就返程離開了,他們自有王縣令去接待送行。李咎想接待他們他們還不肯呢,瞅瞅李園那個農村樣兒

    他們一走,李園的衆人馬上就圍到了李咎的小樓。特別是幺娘和三九,難得的看熱鬧衝在了頭一個。那御賜的袍服它就真的只是料子而已,大略用線固定着每個衣片的位置,卷巴卷巴就封好送了來,想穿上還得需要穿衣的人自行縫製。李咎會縫個鬼,那不得幺娘和三九等人幫忙製衣至少三九、幺娘她們是這樣期盼的。

    看着衆人圍觀賞賜時露出帶點兒畏懼帶點兒崇拜的神情,李咎倒沒髮指到在這個時候給他們叨叨什麼衆生平等階級剝削,他又不是瘋了。他將御賜的東西除了帶有文字的書冊本章外,別的都擺在樓下書房裏,讓大家自己看,只不要折騰壞了就成。

    起初大家還有些畏縮,後來有了一個上手的就有第二個第三個,再後來人人都摸得,人人都看得,繼而大家發現,也就那麼回事。

    御賜的金銀也還是金銀,御賜的衣料甚至還不一定比李咎自己拿出來的精工綢緞好這個時代有遠超未來的技術比如妝花緙絲孔雀呢等等,那都是不惜人力和資源堆出來的真正的藝術品,是現代拿出對等的技術和藝術審美才能做出可以媲美的東西。但是這些藝術品顯然不在這次御賜的範圍裏,落在李園的都是常規松江進貢的綢緞刺繡之類,並不比現代紡織染色技藝的成果更出色。

    對御賜品的崇敬只在李園存在了三天多,就消失了。大家在外面說了一陣,讓人羨慕了一陣,再回過頭來,也就那麼回事。只有那個匾額和幾身官服還保留着一些讓人肅然起敬的色彩。

    給大家看夠了,幾身料子被李咎交到了木子衣鋪,由三九和幺娘安排着製成衣服。李咎沒發話時,她倆都想接這個做官服的活計,李咎毫不在意地將這件事交給她們做了,她們又覺得束手束腳起來。

    幸而王縣令知道李咎家必然不清楚如何料理官服,遂把自家夫人的婆子派了過來。

    王縣令入朝以來十幾年,官職換了幾次,官服不知換了多少身。頭幾件官服還是從專門做官衣官帽的鋪子那裏買的,後來的就都是自家做的了。論製作官服的經驗,恐怕整個青山縣都找不到可以和他家制衣人相提並論的。他願意派人來,算是解了李咎的難題。原本覺得不敢下手的三九等人,也就慢慢地放平了心態。

    三九、幺娘帶着衣鋪的姐妹們跟在王家婆子身後學習怎樣裁剪製作官袍,似乎這件事情到做完官袍並且供起來就算結束了。

    可是尤南、吳書生,還有許多京里人以及淮南道的刺史隱約知道這只是個開始。

    皇帝陛下賞賜李咎是光明正大的,聖旨、賞賜一路送到江南,都有各級官員送過一程“天使”。隨着賞賜一起到達李園的還有許多知情識趣的官員、名望隨附的禮品。這一路上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了,尤南也不例外。

    尤南比淮南道收到消息要早,皇帝陛下壽宴上親口誇讚李園三糧,這個風聲不出十天就出現在了他的案頭上。乍一看見書信,尤南先給李咎捏了把汗。

    農爲本,食爲天,糧食試種成功,意味着李咎拿到了發言權。一個沒有走過科舉之路也不信奉儒學的人拿到發言權,甚至有可能獲得的左右用人的影響力,並且這個人的雜學旁收裏體現出來的他對“天”的反叛,足可以激起整個士林的仇恨。

    但是再仔細想想,這總歸是利大於弊的好事,李咎佔了“農”和“食”這倆字兒,不管將來他怎麼作,他都死不了,農本就是保命符啊至於士林的仇恨,李咎在乎麼他如果在乎他也不會到現在都不念那四書五經了。且讀書人才有多少個讀書讀出頭了的又有多少個比之天下爲了一口飯奔命的貧民百姓又算什麼再給李咎一些時間,等李園的糧食推行天下,他和讀書人起衝突,難道勢單力薄的會是李咎

    想通這一點,尤南就不慌了,他也寫了信,一封給李咎,勉勵他繼續培育糧種,提醒他主意保持謙讓的姿態,不要因爲一時得意就忘形;另一封卻去了京城,寫給當世大儒鄭適道之子的。鄭適道的兒子任編修期間與尤南關係還不錯,尤南寫信給他,將李咎的事情詳細寫了一遍,末了希望他能說動鄭適道在合適的時候保一保李咎。

    尤復還在李園打雜,尤南寫完信,命人請來門客謄抄。那門客抄着信,尤復一遍看一邊在心裏腹誹自己幾句:怎麼如今致仕養老了反而爲了個不曾見過的人這般刷臉那門客仔細謄抄完了,尤復又仔細看一遍,到底還是方用火漆封好發了出去。

    外面的暗潮洶涌,李咎完全感覺不到。

    皇帝陛下加恩賞賜的事情將將告一段落,糧食的問題果然就擺在了王縣令的桌上。

    朝廷減少了青山縣及附近一些同樣受災的郡縣的賦稅,但是並沒有全部免除,也沒有撥下錢糧來支援他們。

    去年北方就遭了些災,存糧在去年就消耗了一部分,還是靠江南交的糧食略微填補了一些倉庫。今年南方是雨雨雨模式,北方倒是風調雨順了,可洛陽道以西昱中道以東之間發生了地動,影響農田二萬餘畝,其中絕收八千餘畝;塞南出現了蝗災,減產農田超過十萬畝,絕大多數都是絕收所以去年的那點兒存糧已經被這兩個絕收的地方榨得只剩個底兒。

    這麼一看江南雖然遭了災,可畢竟沒到絕收的程度,朝廷的意思是希望他們咬咬牙自己想辦法熬過去。當然朝廷公文沒有說得這麼直接,反正就是這意思。

    司馬郡守一度懷疑這就是有人因爲李咎的事兒針對他們大松郡,不過聽到消息說懷嘉郡等地還要更慘一些,各地長官被直接下書斥責了一番,又似乎大松郡並沒有被刻意苛責。

    此外還有個好消息,考慮到淮南道本是魚米之鄉,又是重要的糧倉,這糧倉減產不僅會影響本地百姓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會影響朝廷調度和平準倉、洛陽倉等大型官倉的儲備。於是朝廷准許淮南道、嶺北道以及海陽道三個地方重啓海港,准許用部分特准經營的東西交易糧食。

    這種事以前發生過,前朝獲利不菲,致使整個江南人人逐利,農田荒廢。後來一場饑荒直接導致江南平民揭竿而起,大雍立國未嘗沒有借了江南之亂的機會。因此大雍立國後,爲了鼓勵農桑和防止行商誤農,不許沿海的幾個重要糧食產地參與海外貿易。若要海外貿易,必須從京城附近的燕州北道出海口出海,無形中就用高昂的運輸成本把江南的海外貿易掐死了。

    這次的旨意下來竟然有爲了換糧食進來開海貿的意思,一時間司馬郡守都覺得有些不真實。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