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澳洲風雲1876 > 第868章150輛
    一三輛T-2坦克在試驗場風馳電掣的跑了起來,所過之處掀起一片煙塵,發動機強勁的轟鳴聲伴隨着鋼鐵履帶撞擊的聲音,彷彿是一曲激昂的樂章,令人心潮澎湃。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若說最熟悉坦克裝備,當屬榮譽大紅一師師長卞春松少校,他拿着望遠鏡緊緊盯着試驗場裏飛速前進的坦克,雙手竟然有些微微的顫抖。

    在性能強勁的扭杆懸掛加持之下,重達27.2噸的T-2坦克在原野上狂飆出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強勁的履帶轉動之下,將泥濘的沙石向後拋飛數10米遠,一路奔馳向前。

    無論是壕溝,凹凸路,積水泥濘道路全都無法阻止這個鋼鐵巨物的狂奔,5對負重輪均勻的承擔了行駛中巨大的瞬間衝擊力,然後將壓力均勻地傳遞到寬幅履帶上,表現極其耀眼。

    在向前行駛中,坦克炮塔還可以進行左右自如的轉動。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T-2坦克的底盤設計獲得巨大成功,成熟度極高。

    在跨越障礙時車體有大範圍的俯仰,卻極少有側傾狀態,說明坦克重量分配的非常科學,重心較低,有利於在停車之後迅速進入戰鬥狀態。

    總體而言,這是一次非常出色的成功設計,超越了陸軍部下達的設計指標。

    在當今世界裝甲兵領域,卞春松少將是不折不扣的權威,他親自撰寫的裝甲兵教程和戰術是高級軍官進修教材,只有上校以上的軍官集訓才能夠接觸得到,保密層級非常高。

    縱觀世界範圍內

    自從1890年澳洲南北戰爭中,率先出現了野狼輕型坦克並取得了耀眼的戰果,坦克裝甲車已經領先於原來時代展現在世人面前。

    但是坦克裝甲車的發展並沒有受到歐洲陸軍強國的重視,發展相當緩慢,受到重視的程度也不高,究其原因;還是裝備成本太高了。

    當今時代

    並非武器先進就能夠得到各國陸軍的青睞,馬克辛重機槍問世數十年來,依然不是歐洲陸軍裝備的主流,就是因爲這種重機槍射速太快,太浪費子彈,效費比不高。

    這種認知不但停留在沙俄,扶桑,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這些比較落後的列強中,而且在頑固堅持傳統的英國,向來高傲自大的法國,比較鹹魚的花旗國陸軍部隊中,也是主流認知。

    他們寧願裝備單打一步槍,也不願意接受連發步槍,原因同樣是太浪費子彈。

    能夠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爲啥要“嘟嘟嘟”的猛射狂掃呢?

    子彈不需要花錢買嗎?

    唯一的例外是德國陸軍,開始高度重視重機槍的使用,並且在部隊廣泛的開始裝備,並且爲此積累高基數的彈藥量。

    坦克裝甲車面臨的是同樣的境遇,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個好玩意兒,但是在是否研發和裝備的問題上,態度莫衷一是。

    歸根結底是這個時代人命不值錢,裝備一個騎兵師的錢可以裝備5個步兵師,裝備一個坦克師的錢可以裝備6個騎兵師(特指獵豹中型坦克,裝備T-2坦克費用更要高上數倍),耗費實在太大。

    歐洲家底薄一點的工業國都裝備不起,更別提步槍都配備不齊的沙俄這些國家了,如此昂貴的玩意兒,那真是想都不敢想。

    明明每名士兵可以發一杆步槍就解決的事,非要勞師動衆幹啥?

    在歐洲軍事理論界,對坦克這種新型裝備也有一些前沿性的探討,英國人把坦克分爲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兩種。

    巡洋坦克就是用於摧城拔寨的重型坦克,裝備中大口徑野戰炮,不要求機動性有多高,但是一定要毀傷能力強,裝甲防禦性高,用於對敵方防禦嚴密的築壘區域實施打擊。

    步兵坦克則是輕型坦克,可以伴隨步兵進攻並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是加強步兵分隊攻擊力的手段之一。

    而法國的軍事理論界,則把坦克劃分爲偵察坦克,騎兵坦克和重型坦克三種,作用各不相同。

    在法國軍事理論界的前沿探討中,認爲輕型偵查坦克負責索敵偵查和壓制小股輕裝步兵,配合步兵主力部隊戰鬥。就例如大洋帝國的野狼輕型坦克,裝備重機槍履行偵查坦克的職能。

    突破與滲透的任務就交由騎兵坦克來完成,這是更高一級的坦克,裝備小口徑火炮,擁有較強的戰鬥能力。

    而掩護步兵的即是由披掛重裝甲的重型坦克來完成,攻堅破障,作爲步兵部隊的尖刀使用。

    上述的理論可以看出,英美兩國都是把坦克作爲步兵部隊的從屬裝備,其目的也是爲了配合步兵作戰,而不是單獨成軍,作爲一支獨立的裝甲打擊力量來使用。

    在這一點上,與大洋帝國使用裝甲部隊的訴求迴異。

    大洋帝國在澳洲南北戰爭中率先使用了坦克裝甲車,在李福壽有意無意的引導下,當時的坦克營,再加上大紅一師前任師長李栓柱自掏腰包改造的裝甲車集中使用,形成一支無堅不摧的裝甲打擊力量,在康士比高原會戰中一舉抵定乾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後,在悉尼之戰和墨爾本之戰中,坦克裝甲部隊都是集中使用而發揮了巨大威力,因而形成了大洋帝國陸軍裝甲部隊獨特的理念。

    那就是裝甲部隊集中使用,獨立成軍,作爲陸軍中威力巨大的拳頭部隊,負責突破重點防禦區域,參考重騎兵的作戰理念,實行大縱深穿插分割和包圍,對敵方重兵集團實施打擊。

    帝國陸軍中的榮譽大紅一師和皇家禁衛軍第四師(坦克師)應運而生,就是這種坦克裝甲兵理論的直接產物。

    卞春松少將作爲該領域理論權威和實踐者,完善了相關的作戰條例和戰術理論建設,爲坦克裝甲兵建設補全了最後一塊拼圖。

    從最初的野狼輕型坦克~到獵豹中型坦克~再到最新型的T-2坦克,都是爲了適應陸軍坦克理論而誕生的產物,在火力,機動力和防禦力三大要素中,重點強調機動性和防禦性,火力則放在第3位。

    細思一下

    大洋帝國海軍和陸軍主戰裝備的發展戰略,竟然驚人的重合了,都是把速度和防禦力放在前兩位,而火力打擊放在第3位。

    這種驚人的巧合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內在的邏輯是憑藉速度優勢可以率先卡位,若打不過,最起碼要跑得過,逃得掉。

    防禦力排在第2位就很好理解了,那就是扛揍。

    火力並不要求有多高,對於陸軍坦克裝甲兵而言,過於堅固的目標可以用野戰重炮和自行重炮來摧毀,而不必趕鴨子上架。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