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之錦衣爲王 >第448章 倭寇之患的由來
    在滄州城呆了兩天時間,蘇超帶着他的一千特種緹騎繼續南行。

    他並不打算一路疾行,而是要把沿途的各大州府都看一下。

    從滄州城開始,然後是濟南府、大名府、開封府、淮安府、揚州府、南京、蘇州府和杭州府。

    然後在杭州府上船,沿着海岸線南下,繼續巡查寧波府、台州府、溫州府、福州府、泉州府,最後在廣州府上岸,再從陸路回去揚州府。

    蘇超之所以定下這樣的一個巡查路線,就是想要了解沿海各州府的實際情況。

    同時他也要先看好開海市以後,要在哪幾個地方先設立海市衙門。

    蘇超之所以在山東一掠而過,並不多做停留,是因爲山東自成祖皇帝之後就極少遇到倭寇的侵襲。

    山東、河北之所有極少遇到倭寇侵襲,一是因爲永樂大帝將都城北遷到北京以後,大明的政治中心也跟着背移,朝廷在山東河北等地的防禦力要遠遠的大於南方諸省。

    二是到了嘉靖朝的時候中國已經是一個人口過億的國家,而對面的日本,則大約兩千萬,這八千萬人,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互補市場。

    由中國,即江蘇和浙江提供生絲、絲綢、瓷器、蔗糖、藥材、書籍以及其他工藝品。

    福建提供鐵器、鉛吹灰法原料、生絲、蔗糖和瓷器等,

    日本則向中國提供硫磺、銅、銀、金、刀具及其他工藝品。

    就是山東一線不怎麼受襲擊的原因,日本需要的東西,大部分在東南,而中國北方只有鹽、鐵器和棉花在日本具有競爭力,而這些在福建和江蘇都有,

    至於廣東,很簡單,離得遠,況且別人主要做東南亞的生意,耕地又足,只有在“倭寇”們往南跑的時候,才受到波及。

    然後就是運輸技術了,也就是船。

    嘉靖倭寇之所以在性質上一直被人詬病,是因爲在整個倭亂時期,日本就沒有辦法制造出適合在東海海運的海船。

    日本有海船,但問題是這些船隻能在日本沿海以及瀨戶內海使用,不要說直行東海,就連過對馬海峽都是一個問題。

    而大明,儘管在海禁的衝擊下,嘉靖時期的造船技術已經受到巨大破壞,可是,在宋元兩朝的積累下,還是比日本有着不少的優勢。

    例如在嘉靖朝的時候,大明還能夠建造四百料以上的“大船”。

    正是因爲經濟這個先決條件,再加上地理原因、技術因素,控制這條價值億萬兩白銀貿易航線的,基本爲浙商和閩商。

    浙商好理解,因爲大部分輸日商品產自江南地區,而中國到日本的最近、最有價值的航線,就是從宋代開始,從浙江寧波,到九州博多的直行航線。

    而福建,則是因爲硝石等東南亞商品暹羅輸日,必須經過福建,並且鐵、鉛、茶、糖等,閩商是既浙商後,第二個強而有力的控制者。

    同時,因爲商人的自身原因,所需商品,必須從本地購買。

    還有就是浙江和福建的外海有更適合倭寇和海盜生存的空間。筆趣閣k .hoennk.

    浙江和福建外海有大量的島嶼可以作爲依託,當時浙江的舟山羣島就是倭寇的大本營,這些不可計數的外海島嶼進可洗劫內地,退可憑藉這些錯雜的島嶼和明朝官軍周旋。

    河北山東並沒有這樣有利條件,這些沿海省份的外海島嶼較少,很容易被針對。

    而福建爲什麼會遭到“倭寇”的關照呢這和當地的的特殊問題脫不了關係。

    第一是不在同一緯度,商品貿易不需要同一緯度,事實上,越是人無我有,越是有利可圖,便越有人進行販賣。

    第二是沒有東北風,中國帆船是硬帆縱帆船,不需要順風,只要有風,膽子夠大,就能到處航行,並且黑潮是從福建流向日本的。

    第三是福建地狹人稠,土地貧瘠。

    正是因爲地狹人稠,土地貧瘠,才需要通過海上貿易獲得資源。

    中國人,尤其是漢人,是一羣極其忍耐,安土重遷的民族,不到非不得已,是絕對不會想到外出謀生的。

    嘉靖時期的福建,已經到了人口必須要轉移的時候了,而海運、礦山、手工業則爲這些剩餘人口提供了難得的謀生機會。

    正是因爲以上原因,福建的工商業發達,民間海運和海外貿易也發達,這纔是福建成爲了倭寇重點照顧的地方。

    對於倭寇產生的原因,蘇超很清楚,他在前一世的時候就知道在十五世紀七十年代起到十六世紀間,日本處於長期混戰的時代,進入各自割據的“戰國時代”。

    正因爲戰亂,日本政府對海上貿易已經失去控制權。

    由於各地封建領主的殘酷剝削和不斷的戰爭,破產的農民,失職的官吏,失業的流民,戰敗的武士,無業的浪人,在各地領主的支持下,紛紛競向海外求出路。

    他們在某些中國人的導引下,集中乘船到中國沿海進行掠奪。

    這些人數量衆多,動輒船幾百艘,其破壞性之大簡直無法想象。

    儘管當時日本的手工業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得以獨立發展,但尚不發達。

    日本的許多生活必需品如絲、布、鍋、針及藥材等都靠中國供給。

    據史料記載:“大抵日本所須,皆產自中國,如室必布席,杭之長安織也;婦女須脂粉,扇漆諸工須金銀箔,悉武林造也;

    其他如饒之瓷器,湖之絲綿,漳之紗絹,松之棉布,尤爲彼國所重”。

    因爲如此,當中國貨物缺乏時,價格大漲,如嘉靖以後“中國綾羅雜燴,其土不蠶,惟籍中國之絲到彼能織精好綢匹,服之以爲華好。

    是以中國湖絲百斤,價值百兩者,至彼得價二倍”。

    如絲每百斤值銀五、六兩,而在日本其價格是在中國的十倍。

    正是因爲這種現象的存在,刺激了日本封建領主、貴族、武士、商人的貪慾,他們紛紛競向中國貿易。

    這種商人兼海盜的倭寇掛着八幅大菩薩的旗幟,衝破室町幕府和明朝的聯合規定,來中國進行掠奪。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