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新書 >第392章 銜環
    “這就是秦時函谷關?”

    六月底的大熱天,鄭統擦着頭上的汗,擡頭看着這鬼地方。

    他們接到魏王軍令後,數日前自從潼關向東行進,經過狹窄的山間小道後,抵達一道比潼塬還要壯麗的大塬。此塬名叫:“稠桑塬”,一個稠字說盡了塬上密密麻麻布滿樹木的模樣!連小隊斥候都很難翻過去,更不用說拉着輜重糧秣的浩蕩大軍了!

    而這稠桑原中一條縫隙,便是函谷西口,跟潼關下的“黃巷坂”有得一拼,這條小道長十五公里,絕岸壁立,寬不過數步,可謂是“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用當地老百姓樸實的話形容就是:“天神在身上搓一顆泥丸就能將路塞住。”

    想到這,鄭統也忍不住伸手進脖子搓了起來,夏日介甲就是不舒服。

    爬到高處,透過東方升起的太陽,隱約能看到窄道盡頭的函谷東口,那便是舊函谷關。

    但這昔日雄關,如今卻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魏軍往北繞道,堂而皇之地從黃河灘塗邊一條大路大搖大擺走過去。

    鄭統想起,魏王在宮中上掃盲課時,念起一篇文章裏說什麼:“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當時鄭統好奇怪函谷究竟有多厲害,此刻只覺得好笑:“六國真笨,有這大路不走,非要死磕關隘作甚。”

    弘農城北的河邊,還有渡口,河東太守竇融派船隻從北面的“大禹渡”過來運糧補給,士卒們能喫口熱飯,不用天天嚼炒麪。

    聽到鄭統嘲笑古人愚笨,竇融搖頭道:“兩百餘年,高岸爲谷,深谷爲陵,當初六國攻秦時,這河水還是沿着大塬流淌,並未消退露出河灘。”

    竇融來之前和魏王倫軍議,還討論過這事來着,竇融認爲是秦時河水更大,如今水淺的緣故。

    第五倫當時卻說:“不止如此,其實天下的河流,受某種巨力所引,都是向右偏,沖刷右岸居多,幾百年下來,高岸遂爲平灘,一旦河水再稍小,過去沒路的地方,也有了路。”

    竇融離開安邑後觀察了沿途河流,好像還真是右岸被沖刷更多,回想起當初第五倫對昆陽之戰神乎其神的預言,更覺魏王乃是天授。

    “天險既然不在,那關隘也就沒了用處,這便是漢武時要將舊函谷關廢棄遷徙的緣故。”

    鄭統恍然大悟,等渡弘農河時,重新眺望函谷關,可以想象,當初沒有坦途時,弘農河猶如函谷的護城河:“若真如此,這函谷,確實比嶢關險峻難攻。”

    既然不必過函谷,弘農城也就暴露在水、陸夾擊下,過去一年,這裏的綠林統帥已經換了三茬人了:最初是王常,因爲幫助劉伯升,進攻潼塬失敗,被撤職;旋即是李軼,但他覺得這是個除了山還是山的窮地方,沒幾個月就設法調回南陽了;如今是更始政權的”驃騎大將軍“宋佻,只因是劉玄的故舊朋友,就平白無故被封爲潁陰王,將兵上萬,鎮守弘農及崤函。

    “這等狗彘鼠雀之輩,無尺寸之功,也敢稱王,也敢封驃騎大將軍?”鄭統現在也搞清楚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的區別了,頗爲不爽。

    只可惜,他連教訓潁陰王的機會都沒有,此人聽聞魏軍東來,知道守不住,已經棄城東遁了。

    “只望張宗將軍能在陝縣截住此人。”

    竇融請鄭統將兵卒排在弘農城前,儘量威武雄壯些,他要代魏王接受弘農父老的投降。

    而開城後作爲百姓代表前來納土的,是一位蒼鬢老者,五十多歲年紀,竇融笑着上前攙起他來:“楊公,你我又見面了!”

    此人名叫楊寶,乃是本地第一望族,弘農楊氏家主。

    這楊寶乃是弘農大儒,歐陽尚書傳人,漢朝衰、平二帝時就頗爲知名,曾經被王莽徵召入朝做博士,但楊寶當時還忠於漢室,便逃避隱匿,雲遊天下教書爲生,門下頗多弟子。

    新末時楊寶眼看新室快不行了,才潛回老家,還遇到了昆陽大敗後,帶着幾千敗兵回關中投第五倫的竇融,便在弘農城招待了他們一番。

    竇融攜手楊寶入城時,又說起此人的另一樁趣事來。

    “聽本地人說,楊公九歲那年,在山間見大鴟鴞啄傷了一隻黃鵲,後又被羣蟻圍住,楊公於是起了惻隱之心,救了受傷的黃鵲,將其放生。”

    “事後黃鵲竟然銜着白環四枚至楊府,放於階上,此事弘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都說那黃鵲是西王母使者,而楊公仁愛救拯,子孫必潔白,位登三公,當如此環矣!”

    楊寶小時候是救了黃鵲不假,後來也日有所思夢見過那雀兒,還將這件事告訴父親,結果第二天起來,庭院裏就多了四枚玉環,父親信誓旦旦,說是黃鵲送來的……

    此事越傳越開,楊寶年長後得舉孝廉,這個傳說出力頗多,這運營養望能耐,可比某個讓梨的傢伙強多了。

    竇融卻不管這事的真假,只引申道:“弘農有銜環,而我河東,古時也有結草報恩的故事,竇融曾受楊公恩惠,一年前若無楊公之助,融必不得入函谷,更不會有今日,豈敢不結草銜環以報?”

    楊寶豈敢受?連忙反拜道:“竇太守纔是楊氏的救命恩人啊,結草銜環之事,當由楊寶來做。”

    楊寶一年前還心念漢朝,做了綠漢的”弘農太守”,並協助王常出兵,可隨着劉伯升大敗,王常失勢,楊寶也瞅出綠林沒前途,開始與一河之隔的竇融勾搭起來,這不,三月份得了竇融通知,還派了弟子悄悄趕赴長安參加文官考試,入了乙榜。

    這之後楊寶更加積極與竇融聯絡,促成易幟,纔有了今日弘農城的不戰而下。

    這也是第五倫讓竇融居中統籌這次戰役的緣故:崤函是一條線,很容易在進軍途中被一個點卡住,並不是任意清算的好地方,沿途的豪右,就得靠竇周公去一一搞定。

    竇融與楊寶在那各自推讓,都說對方於自己有恩,最後總算達成了共識。

    “楊公,你我皆是黃鵲。”

    “而新室是大鴟鴞。”

    “綠林是小螞蟻。”

    “吾等皆爲魏王所救,亦要結草銜環以報之!”

    站在弘農城頭,看着魏軍順暢通過,舟船繼續向東,竇融動情地說道

    “楊公,過去如何不要緊。魏王說了,都既往不咎,只要記住,魏王來了,蒼天就有了,魏王來了,弘農就太平了!”

    ……

    說是想當曹參,但竇融還是在蕭何的路上越走越遠,在弘農的表演,他自己都說不清幾分真幾分假。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