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新書 >第618章 不許秀!
    吳會,乃是吳縣、會稽兩地統稱,位於後世江浙滬核心區域,氣候適宜,文明發端也早,乃是古時吳國、越國所處。別看揚州這麼大,漢時擁有五郡一國,人口320萬,實則三分之一都集中於吳、會,新末戰亂導致徐、豫人口大量南徙,作爲移民南下首選之地,吳會人丁更加充沛,成了劉秀錢糧主要來源。

    吳會也是階級與中原最像之處,過去江東“無千金之家”的局面不再,有四個家族漸漸脫穎而出,成了“吳中四姓”,坐擁廣袤地產。

    最根深蒂固的,當數會稽顧氏,他們是土生土長的越王勾踐後裔,傳承千年的地頭蛇。

    其餘三家則是外來者,吳縣陸氏和第五倫一個祖宗,出自田齊後裔,這一家族出過大名鼎鼎的陸賈——也既是《新書》的作者,祖先在前漢來吳縣做縣令,遂留於此。

    同屬吳縣的朱氏也很久遠,乃是那位被老婆休了的朱買臣後代。

    和朱氏同氣連支的則是吳縣莊氏,漢武名臣莊(嚴)助後代,劉秀的同舍老朋友莊(嚴)子陵便是這一族的成員。只可惜莊子陵性格與俗人不同,聽說劉秀入主東南後,非但不來迎接求官做,反而隱姓埋名,劉秀數次派人去延請都沒找到,只聽說是退居山中,不見蹤跡。

    雖然未能招攬老同學略顯遺憾,既然朋友做不成,那便做親家!

    早在劉秀入主江東那一年,便把吳中四姓的女兒娶了個遍,充實後宮之餘,也將四大家族與他牢牢綁在了一起。

    有了這層關係,四姓與劉秀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現今大漢面臨劣勢,四姓背叛跳船倒不至於,但難免有另外的考慮。恰逢劉秀髮布圖讖,他們就順水推舟,倡議遷都江東,讓秀兒感受到了亂玩預言讖緯的惡果。

    然而更讓劉秀警惕的是,朝中羣臣,尤其是文官們也很贊同此策。

    三公之一的“大司空”,一直以來爲劉秀穩固後方的侯霸便振振有詞:“金陵確實是好地方,前據大江,憑高據深,形勢獨勝。西可引荊楚之固,東能集吳會之粟,要論定都,確實較江都(揚州)更佳。”

    連被劉秀信賴的神棍祭酒強華,也對金陵這地方讚不絕口:“陛下,臣往來會稽禹穴時路過金陵,但見鐘山龍蟠,石頭虎踞,隱隱有紫色天子之氣,絕佳帝王之宅也!”

    劉秀讓文官們一個個來詢問後,發現他們對四姓倡議普遍支持。

    “這下壞了,朕實乃自取其咎。”

    劉秀對發佈圖讖救急大爲後悔,召見自己的謀主鄧禹時,與他說了心裏話:“羣臣或論地利,或議形勢,但彼輩看中金陵邑,只因八個字,仲華可知?”

    鄧禹會意,低聲道:“陛下所言八字,莫非是‘大江天險,足以爲固’?”

    劉秀頷首,衆口一詞請求遷都,什麼風水讖緯都是虛言,唯一的原因,是羣臣被第五倫的攻勢打怕了!這次雖阻魏軍於淮泗,但下次呢?若第五倫帶二十萬之衆再來,一旦淮水不守,光靠淮南那些河流沼澤,能擋得住北方虎狼之師麼?屆時,位於江北的江都城,是否也要經歷如彭城一樣的攻守血戰?

    “衆人懼魏,只覺淮南亦不安全,恨不得躲到江東去。”

    劉秀無奈地指向南方,長江下游動輒寬闊十餘二十里,如此天塹,確實能給人虛幻的安全感……

    “人心如此,竟無人相信,朕能北伐光復淮北麼?”

    劉秀長吁短嘆,而鄧禹則主動稟報了另一件事:“臣奉命徹查,只聽聞,吳會四姓最初倡議遷都,是希望陛下徙於吳縣,後得人教授,才定在金陵邑。”

    劉秀是聰明人,立刻反應過來:“何人指點彼輩?實乃高明手段!”

    何止高明,簡直是神來之筆,要知道,劉秀陣營大臣裏,有土、客之別,客籍以南陽、潁川爲主,多是劉秀元從、親戚、綠林舊部。土籍則是江東集團,其中又分成丹陽、吳會兩批人,吳會四大家族出文官士人,丹陽民風彪悍,則構成了劉秀的主要武裝丹陽兵,是他征伐淮南荊南的主力。

    若四姓倡議定都吳縣,且不說劉秀手下客籍大臣態度,連丹陽的軍官們都不一定會支持。

    改成金陵邑就大爲不同了,此地就在丹陽境內啊!一旦遷都,無疑能加大丹陽軍吏們的話語權,無怪乎他們亦鼎力支持。

    劉秀在那猜測起指點四姓的“高人”來:“卿方纔說了,遷都之議,乃是吳縣莊氏首倡,改吳縣爲金陵,以博取衆人附議,這莫非是吾等老友莊子陵所獻?”

    雖然莊子陵好老莊之學,一副不問世事的架勢,甚至躲起來不見劉秀,但劉秀對他印象頗深,覺得莊子陵胸中有大韜略,只恨不能爲己所用。

    鄧禹搖頭不知,究竟是誰給吳會四姓出的妙計,一時間難以查明,現在的問題是,遷都之議已掀起了輿論,行或不行,劉秀必須立刻做出迴應!

    於是劉秀看向鄧禹:“仲華以爲如何?”

    鄧禹垂首:“若僅以地利、形勢論,金陵邑確實是上佳之選,金陵控引吳會,襟帶江淮,漕運貯谷,無不便利,確實是中興之本……”

    見鄧禹都如此說,劉秀只覺深深的失望,好在鄧禹話音一轉:“然臣以爲,必有淮南藩籬形勢之固,然後金陵方爲可都!”

    “朕總算聽到謀國之言了!”

    劉秀很認可鄧禹的看法,感慨道:“如今大漢以江淮爲險,而守江莫如守淮,淮甸者國之脣,江東者國之齒,脣亡則齒寒啊。”

    “如今漢魏南北分疆,兩淮皆戰場也。淮南乃是五方人民所聚,四海百貨之所集。田疇沃衍之利,山川藪澤之富,淮北不能與之相比。”

    “在險要上,淮南之東,根本在廣陵,而山陽、盱眙爲門戶;淮南之西,重鎮在合肥,而鍾離、壽春爲捍蔽。若第五倫再至,朕必傾國以爭之,依靠長淮山澤,不利於騎兵,靠南方步卒,往來角逐,見利則進,擇險而守,勝負之數,大約在五五之分。”

    在淮南和第五倫打個平手,這是劉秀有信心的。

    “但倘若棄廣陵而都金陵,勢必讓世人覺得,朕已無北進之心,欲偏安於東南揚州,與第五倫劃江而治了!一時人心騷動,等魏軍再至,漢軍若不以背水必死之志,縱以舉國之兵八萬之衆,敵第五倫數十萬大軍,衆寡殊絕,料無勝機,勢必敗退江東。”

    劉秀又想起了那個讓祖先劉邦不得安眠的敵人:“兩百年前,西楚霸王項羽敗退垓下,最後逃到大江烏江亭,烏江亭長駕船來迎,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