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新書 >第25章 明明是我先來的
    雖然大家都得了察舉,能入朝爲郎,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三個人還要分冠亞季,四個名額,就更有高低之分。

    新朝和漢一樣,以孝德治天下,“有德行”,無疑是四科之首,相當於過去的孝廉了。

    在蕭言看來,張湛這麼做,跟漢武帝用人一樣,後來者居上啊!

    內定也好,排號也好,明明是他先來的!蕭氏與陽陵縣留侯之後張氏約好,兩家輪流舉薦子弟,蕭言爲此多等了一年,今載本該順順利利,卻平白無故被人擠佔了第一的名額。

    他當然不服!寧爲雞首不甘牛後,蕭言深以爲恥。

    不論家世、閥閱、經術……對了,還有文采,自己哪點不比第五倫強?至於什麼孝悌德行,在蕭言眼中,始終是有目的的詐僞,沽名釣譽而已。

    不就是讓個梨,辭個官麼?誰不會!我現在就辭!

    於是蕭言一時衝動,竟直接起身請辭,這察舉,不去也罷!

    豈料他剛出口,張湛本來就一直嚴肅的臉,更加凝重,竟拍了案幾,厲聲斥道:“蕭以時,天子詔布的四科察舉,這是何等肅穆的大事,是你想不去,就不去的麼?”

    在座四人皆驚,張湛雖然儀表肅穆,可爲政其實是軟的,哪怕涇水鬧災那會,都很少跟豪右紅過脖子,今日卻破天荒斥了蕭言。

    不過張湛很快就恢復了平靜,跟蕭言講起了道理,苦口婆心地說道:“汝等可知本郡名士,宣秉?”

    第五倫不認識這人,但王隆卻很熟悉,他父親是邛成侯的堂兄弟,家族已經不在長平館,而搬到了郡北的雲陽縣居住,而宣秉正是雲陽人。

    “宣秉字鉅公,少修高節,顯名三輔。”

    此人當初的名氣,大概比現在的第五倫還大。早在前朝哀、平際,宣秉見王氏據權專政,侵削宗室,有逆亂的傾向,就辭去了吏職,當時的二千石派人徵辟他做曹掾,宣秉稱疾不仕。

    等到王莽代漢建新後,聽說了宣秉的名望,又令使者徵之爲孝廉,宣秉再次稱病。這就是明顯的不合作態度了,王莽遣人再召,結果卻發現,宣秉已經跑路了,帶着妻兒,隱遁於雲陽深山中。

    第五倫聽了王隆的介紹後瞭然,看來這個時代,還真有不少心懷漢室,拒絕仕新的士人啊。

    只不知有沒有跳水殉國的。

    “還有就都郡(廣漢郡)人李業。”

    張湛開始舉例拒絕察舉的嚴重性:“李業在前朝元始中舉明經,除爲郎,後來辭官回了故鄉。”

    “就都連率召他出仕,李業不願,便被下獄,幾乎被殺。還是陛下仁德,寬赦了李業,又舉他爲賢良方正,到常安做元士。可李業仍然稱病拒不爲官,竟帶着家人隱藏山谷,絕匿名跡。”

    接下來的話,張湛是瞪着還沒來得及表態的第五倫說的。

    “平素汝等讓個太學名額,拒個鄉吏、斗食,本官還能容着。可四科察舉乃是天子親自布詔,四輔三公釐定名錄,名單都報上去了,汝等若還拒辭,必然驚動朝廷。公卿們便會想,莫非是欲效仿宣秉、李業,心懷前朝,不願仕新?”

    這話可就嚴重了,爭一時之氣的蕭言都嚇愣了,他家作爲蕭何後代,身份本就敏感,最怕被人扣上個“思念漢家”的帽子。平素小心翼翼,這次卻是趕着去頂這罪名啊!

    第五倫則暗吐舌頭,幸好有姓蕭的上前趟雷,不然被張湛斥責的,恐怕就是自己了。

    看來他想湊齊三讓三辭,只能日後再說了。

    一句話,今時不同往日,在察舉這種事上玩辭讓,是要負政治責任的。膽敢拒絕,可能會被打入朝廷的黑名單,若是遇上一個想搞你的郡大尹,甚至可能會下獄,連累宗族,否則宣秉、李業也不會匆匆跑路隱居深山去。

    想到背後的家族,蕭言還是慫了,訥訥地向張湛告罪,捏着鼻子應下了這“通言語”的察舉名額,位在第五倫之下,乖乖做他的牛後。

    但心裏對第五倫的厭惡,卻又加深了幾分,蕭言只暗道:“張湛定是想着,第五倫年少寒門,能對他感激報恩。”

    經過這一遭後,他們和張湛的關係,已經是舉主和被舉者。蕭言、王隆自有宗族閥閱,視察舉爲理所當然。可第五倫和景丹,乃是張湛力薦才能入選,按照這時代的規矩,是要視張子孝爲君的。

    從此休慼相關,同褒共貶,被舉者犯法有罪,舉主會被牽連,反之亦然。

    張湛將事說完,他清廉慣了,居然連飯都不留四人,景丹、蕭言、王隆走出了廳堂,第五倫腳步慢了一些,回首朝張湛作揖。

    “怎麼,伯魚難道也要請辭?”張湛板着臉,他已經將事情嚴重性說得很清楚,倘若第五倫敢再辭讓,就不是讚歎其德行高潔,而是痛斥一番了。

    “倫不敢。”

    第五倫道:“只是心懷疑惑,我之前從未見過郡君,甚至還不識擡舉,拒絕了你的闢除。郡君卻不以爲忤,向朝中舉薦我,又以我爲四科第一……”

    張湛大搖其頭:“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佐聖天子勸元元、厲蒸庶、崇鄉黨之訓哉。舉薦本郡賢人才俊,難道不是職責所在?有何奇怪?”

    他只是在這個扭曲到不正常的世道里,做個一件該做的事,如此而已。

    見第五倫仍拱手未起,張湛知道他不問清楚不罷休,遂道:“之所以舉薦你,是因你孝悌德行冠絕郡中年輕一輩。”

    “又因你在第五里做的事,興義倉、補不足,深合聖人之意。”

    “也因你在長平館那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說到了老夫心坎裏了!”

    張湛感慨道:“方纔我所說的宣秉、李業,世人對他們多有讚譽,以不仕爲高節,以隱居爲獨行。甚至有人將二人比作古代的伯夷叔齊,可在我看來,彼輩雖求仁得仁,卻不足士人效仿。”

    他也做過漢朝的官,食劉家之祿。可在新朝卻繼續任職,沒有選擇不食新粟,當然有一番自己的掙扎和見解。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經在楚地遇上兩位隱士,名曰長沮、桀溺,在拉着犁耕地。”

    “孔子讓子路去問路,二人知道來的是孔子,就對子路說,這天下紛亂如同滔滔洪水,混亂邪行流淌得到處都是,你要隨誰一起去改變它們?還不如隨吾等避世而耕。”

    “子路將二人的話告訴孔子後,孔子長嘆道:人怎能像鳥獸一般活着?天下若是有道,丘也不必如此辛苦去尋求改變了!”

    張湛道:“伯魚,我希望你學孔子,不要學長沮、桀溺。這天下雖不盡如人意,距離三代之治尚遠。但正因如此,有志者纔要去加以更易,而不是避世隱居,坐視世間道德淪喪。”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