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雛鷹的榮耀 >181,決斷處置
    艾格隆堅持要完成預定的親民活動,讓科洛男爵大感頭疼,但既然是陛下的命令,他也只能俯首聽令,於是他在接受了命令之後,又重新離開了小教堂,而後組織人手開始清理刺殺現場,統計受害者名單,安撫人心。

    在法國的歷史上,針對政敵刺殺早已經層出不窮,法國宗教戰爭時期(也叫三亨利之戰),三方的主要參與者亨利三世國王、吉斯公爵亨利和亨利四世國王,三個人都相繼死於刺殺,沒有一個善終。

    不過,這時候政治刺殺還只是停留在封建主們互相剷除政敵的行動,相對來說屬於貴族的內訌;而到了近代,由於政治變得“平民化”了,而且各種思潮、各種政治主張在國民當中氾濫,刺殺開始變成了意識形態上剷除異己的手段,比如大革命的著名推手馬拉,就是被一個名叫夏洛蒂-科黛的青年女子所刺殺的。

    而君主們因爲他們位於頂點的位置,自然也承受了各種意識形態的仇恨,因此自從路易十六之後幾乎每一位法國君王都面對過刺殺,就連拿破崙皇帝也沒有幸免,他在遭遇保王黨刺殺之後,還逮捕並且槍斃了孔代親王的繼承人昂吉安公爵泄憤。

    1820年,查理十世國王的小兒子貝里公爵遇刺身亡;1835年,路易菲利普國王遇刺,元帥莫蒂埃中彈身亡;1858年,拿破崙三世皇帝被意大利的激進民族主義者費利切·奧爾西尼刺殺未遂……這些還是比較知名的事件,還有更多醞釀中但並沒有實施的陰謀,就沒有計算在內了。

    在這種頻繁的政治刺殺當中,王公貴族們逐漸形成了一種“人可以死,氣不能慫”的心態,面對刺殺的風險,哪怕心裏有可能忐忑不安,但是外表上仍舊要做出鎮定的姿態,甚至還經常擺出故意藐視刺殺者的姿態來。

    1800年的平安夜,當時還是第一執政的拿破崙,在乘坐馬車去劇院慶祝的途中被保王黨使用炸彈襲擊,索性他躲過一劫,馬車只是稍微受到損害,他依舊鎮定自若,到了劇院之後談笑風生,看完歌劇之後再回去報復。

    而後來的君主們,儘管來自於不同的家族,但面對這種生命威脅的時候,也擺出了類似的鎮定自若的姿態來,公衆活動依舊不減。

    之所以他們做出類似的選擇,是因爲隨着大革命的爆發,君主制面對着時代大潮的衝擊,民衆對君主制本身已經沒有天然的敬畏感可言了,血統能夠提供的說服力不足,需要用“個人魅力”來填補。

    君主們想要維持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在氣勢上就絕不能讓步,以一種鎮定自若的方式來向民衆表示,自己的統治穩固,些許的宵小之輩絕對無法撼動。

    相同的歷史環境自然也會催生出類似的心態,但歐洲其他國家當中,很快也出現了“刺王殺駕”的潮流,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奧國皇后茜茜和未來的皇儲費迪南,都成爲了刺殺的犧牲品(尼古拉二世在當皇太子的時候訪問日本也被砍了一刀……),俾斯麥和威廉一世皇帝也曾經遭遇過刺殺但最終倖免。

    這些王公貴族們面對刺殺同樣擺出了“大無畏”的姿態,1914年,奧地利皇儲費迪南巡遊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刺殺,在第一次刺殺的時候他躲過一劫,但是他堅持要求繼續完成巡遊活動,最終在第二次刺殺當中和夫人索菲一起被殺,而他的死也成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上千萬人也隨之在戰火當中死去。

    做法雖看似魯莽,但卻又有着其中的歷史邏輯。

    而面對着類似的情況,艾格隆自然也會做出相同的選擇——他絕不能向任何有可能存在的對手低頭,無論是保王黨還是共和主義者,都無法讓他做出讓步。

    當然,他也不想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在接下來的幾天裏,他的衛兵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來保護他的生命,艾格妮絲也會在他的身邊睜大警惕的雙眼,他對此有信心。

    說到底,如果因爲害怕丟命就裹足不前的話,那他當初就不會逃離奧地利了,拿自己的生命冒險,是他政治生涯當中永不改變的底色。

    而對市民們來說,原本熱鬧的慶典活動,就以這樣一種血腥殘酷的方式,虎頭蛇尾地中斷掉了。

    心有餘悸的人們回到家中,忐忑不安地互相傳遞着消息,由於絕大多數人並沒有親眼看到艾格隆脫險,所以很多人並不明白事態發展到了哪個地步,只能懷着憂心忡忡或者暗自竊喜的心情,度過這一個不眠之夜。

    而到了天亮之後,來自市政廳的佈告正式宣佈了最新消息:羅馬王在刺殺襲擊當中安然無恙,現在已經被轉移到了安全地點。

    這個消息當然會讓有些人感到失望,但絕大多數人卻還是如釋重負——畢竟,經歷了那麼多腥風血雨的動盪之後,哪怕是不支持波拿巴家族的人也不願意看到國家再度陷入到動盪當中,刺殺如果成功勢必會給剛剛平靜下來的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

    接下來官方消息還告知市民,羅馬王將會繼續因刺殺而中斷的公開活動,陛下仍舊熱愛魯昂與諾曼底的人民,絕不會因爲卑鄙的刺殺者而影響到對本地的觀感,並且陛下希望市民們不要因爲刺殺事件而心懷芥蒂,繼續踊躍參加改日舉辦的活動。

    和sheng長一樣,市民們對艾格隆的決定心驚膽戰,但又暗暗欽佩於陛下的勇敢和氣魄。

    既然他都不怕,那平頭百姓又有什麼害怕的呢?於是羅馬王的倡議很快就得到了熱烈的反響,市民們又紛紛地重新開始涌上街頭,收拾現場並且準備完成中斷的慶典。

    犧牲者們的斑斑血跡固然觸目驚心,但是這慘痛的一幕很快就被拋到了腦後。

    在這個人均壽命不到40歲的年代裏,人們對生死的看法自然比後世要淡漠很多,更別提往前十幾年還有殘酷的戰爭,在一場慶典當中意外死幾個人並不足以讓人們動容。

    在艾格隆的囑咐下,刺殺事件的犧牲者們也得到了優厚的撫卹金,就連傷者也得到了妥善的對待,人們很快遺忘了恐懼,一切又都回到了正常。

    當然,這一場風波絕不會就此輕易平息。

    就像是水面上的漣漪和波紋一樣,隨着時間的流逝,這個爆炸性的消息也在不斷擴散,它最先傳遞到了首都巴黎當中。

    留在杜伊勒裏宮裏的特蕾莎公主和塔列朗親王,是最早收到消息的人。

    當聽到丈夫再度遭遇刺殺的消息時,本來就氣血不足的特蕾莎差點暈了過去,好不容易纔在暈眩當中恢復了鎮定。

    隨後,在艾格隆的親筆信當中她確認丈夫平安無事,這才驚魂初定。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