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雛鷹的榮耀 >79,聯姻
    “但願友誼之船能夠載着兩國的軍人,穿越往日的紛擾和仇怨,駛向繁榮的彼方。”

    艾格隆雖然這只是客套話,但是至少目前是“真誠”的,他需要維持和英國的穩定和平關係,以此來爲自己的統治贏得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而對英國來說,雖然波拿巴家族註定是不可信的,但是眼下繼續和法國作對也沒有多大意義。

    畢竟,英國人的對手不僅僅是法國,而是歐洲大陸上任何一個看上去要“失控”的強權,誰過於強它就會想方設法去壓制誰,所以既然法國遭遇了嚴重的創傷此刻不足爲患,那麼它自然也不介意和法國友好。

    波拿巴家族重新上臺之後,很明顯地表現出了對英國的親善姿態,並且主動願意在尼德蘭地區做出合理的讓步,而英國人自然也樂意配合收下這份讓步。

    而艾格隆剛剛登基不久,就表現出了對北非的濃厚興趣,一直往阿爾及利亞增兵,這也讓英國人感到很高興。

    對英國來說,帝國的關鍵利益在印度,在加勒比,因此阿爾及利亞根本無關緊要,如果波拿巴家族願意把法國人的野心和精力發泄在這種地方,那就是一件大好事——因爲這意味着歐洲大陸的“安寧”暫時得到了保障。

    “陛下,您說得很好,我很贊同。但請容許我提醒您,不僅僅我們兩國在這一艘友誼之船上,其他國家也同樣在這一艘船上。”大使以優雅的風度,向艾格隆進言,“此時此刻,正有一位剛剛加入到歐洲君主大家庭的年輕國王,急需得到我們兩個國家的友誼和幫助,我認爲我們應該儘快、而且毫不遲疑地給予支持。”

    雖然大使並沒有把話說明白,但是艾格隆當然明白對方的意思:所謂‘新加入的年輕國王’,其實就是他和英國人一手炮製的比利時國王,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費迪南王子。

    眼下,隨着各大列強在英法兩國的壓力之下紛紛默許了“比利時獨立”的建議,荷蘭王國面對壓力也只能選擇忍氣吞聲,比利時獨立建國已經成爲了馬上就要發生的事情。

    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王國即將誕生,那麼國王自然也就應該儘快前往他的國土登基。

    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當然樂意至極,他們作爲德意志默默無聞的小王公,當然渴望讓自家擁有真正的國王頭銜和一大片的國土。

    而費迪南王子是1816年出生的,在今年將滿15歲,這個年紀說大不大,但以這個年代的標準來說,至少也有了一部分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離“成人”只差一步了,甚至很快就可以到成婚的年紀。

    別說其他人了,就連艾格隆自己就是在17歲結婚的,這在當今的王公家族當中並不罕見。

    同樣,對一個新生的王國來說,王室的表現極爲重要,如果能夠讓國王儘快成婚的話,至少可以提供一種輿論上的“穩定性”。….

    於是,隨着列強接受了英法兩國同時提出的“比利時成爲獨立王國”的提議,新國王的登基以及大婚自然就提上了日程。

    在這個問題上,英法兩國早已經在祕密交涉當中有了默契。

    艾格隆堅持說自己既然在比利時問題上讓了步,選了一個德意志王公當比利時國王,那麼至少就該由他指定一位和波拿巴家族有親戚關係的王后,以便體現出比利時和法國之間的特殊友好關係——而英國首相威靈頓公爵,也在談判當中同意了這一點。

    於是,經過了短暫的挑選之後,艾格隆選擇了自己已故義兄歐仁親王最小的女兒,1814年出生的泰奧德蘭德·德·博阿爾內公主。

    歐仁親王的遺孀,一直都爲自家的“階級跌落”而憂心忡忡,聽到了這個消息簡直喜出望外,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讓女兒成爲比利時王后的提議,並且對艾格隆感激涕零——順便一提,她的兩個兒子奧古斯和馬克西米利安,現在也都在艾格隆的近衛軍當中服役,等於整個博阿爾內家族又重新綁定在了波拿巴家族的羽翼之下。

    雖然其實泰奧德蘭德並沒有小艾格隆幾歲,但是從家族角度來說,她就是艾格隆的“侄女兒”,也是半個帝國的皇室成員。

    可想而知,只要她成爲比利時的初代王后,那麼比利時王室和帝國保持長期的“親睦關係”也是必然的了。

    不過,大的方針雖然被敲定了,但是具體的細節卻還要再確認一下。因爲這是艾格隆上臺之後所幹涉的第一件國際大事,所以他也非常重視,非要藉機爲自己博取更大的國際威望不可。

    按照他們兩方商定的時間表,國王今年內就將登基,然後明年年滿16歲的費迪南一世國王,將迎娶大他兩歲的泰奧德蘭德公主作爲王后。

    同時,他主動提出,讓新娘子泰奧德蘭德公主來到法國,然後到時候在楓丹白露宮當中舉行國王本人不出席的“代辦婚禮”,接着派人護送公主到布魯塞爾,舉辦比利時的王室大婚。

    這種提議倒並不驚世駭俗,因爲爲了體現“國格”,各國王室之間的聯姻往往經常會在兩地都舉辦一次和婚禮。艾格隆的父母就是這樣完成他們的結婚流程的:當時的路易莎公主先在維也納舉辦一場婚禮,由她叔叔卡爾大公代替“拿破崙皇帝”的角色走完了流程,然後才啓程前往巴黎,生平第一次和丈夫拿破崙皇帝見面,然後再在法國舉辦一次婚禮。

    所謂外交的“基礎”是國家的實力,外交的“表象”就是各種排序、座次等等繁文縟節,這些看似無用的禮節,其本質都是在以一種隱蔽的方式來炫耀國家實力,確定彼此的地位,所以必須堅持,甚至寸步不讓。

    艾格隆爭的就是這個“主婚人”地位,以及博阿爾內家族從屬於法蘭西帝國皇室的地位。….

    雖然在當年歐仁親王和博阿爾內家族,是明確無誤的帝國貴族,但是隨着法蘭西帝國的崩塌,歐仁一家常年寄居在岳父巴伐利亞國王的領土內,他的孩子們多年來也是在這個環境下長大的,因此情況就有些微妙起來,他們身上更多沾染了巴伐利亞的氣息,反而和法國本身聯繫不大。  如果按照原本歷史線的軌跡,後來博阿爾內家族的成員們和歐洲各國王室聯姻(甚至包括沙皇),完全轉型變成了德意志王公貴族,但艾格隆的上臺改變了這一切。

    他利用當年的親緣關係以及高官厚祿的誘惑,把博阿爾內家族又重新拉攏到了自己的手中。而他必須明確無誤地向外界宣示這一點。

    如果泰奧德蘭德公主從巴伐利亞的家裏直接去比利時完婚,那豈不是成了巴伐利亞和比利時之間的聯姻?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而且有違艾格隆促成這樁聯姻的初衷。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