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在大康的鹹魚生活 >第二十七章? 勝利在望!【第三更!求全訂!求月票!】
    袁爺爺最後把水稻搞到了一畝多少公斤,柳銘淇不曉得,因爲他穿越的時候,九十多歲的袁爺爺還在繼續拼搏,繼續爆表衝擊。

    但是紅薯的產量基本上是固定了的。

    按照地域氣候的不同,紅薯播種的季節也不同,那些小說書裏面都寫紅薯統一收穫時間,那是錯的。

    春天播種的紅薯因爲生長週期長一點,營養充足一點,所以通常能達到一畝五千斤到七千斤,培養精細的、土地肥沃的,偶爾有能突破一萬斤的,但那都不是常態,也無法推廣。

    夏天播種的紅薯生長週期短,產量就會下降一些,但最少也有四千斤,最多能達到五千斤。

    這是什麼概念?

    就拿之前的水稻來說,江南最好的田地也不過畝產三百八十斤,而一年他們能加緊種植兩季,年產量不過是七百多斤。

    春種紅薯稍微努力一點,基本上就能達到水稻產量的十倍!小麥產量的十幾倍!!

    而且最關鍵的是,紅薯的種植土地根本沒有那麼挑剔,缺水的沙地都能種植,那些砂岩山上同樣能種植。

    凡是水稻和小麥看不上眼的土地,基本上就沒有紅薯不能種的!

    偏遠山區的人,就靠着紅薯才能繁衍生機的。

    這是什麼概念?

    這就農作物界的老黃牛!

    不挑喫、不嬌氣、產量多、一身都是寶!!

    只要紅薯推廣了出去,哪怕只能出產四五千斤,也相當於耕種土地增加八倍左右!

    現代人說紅薯吃了脹氣、愛打屁等等缺點,不喜歡,但古代人還挑什麼挑?

    能使勁兒喫飽的食物,能讓一家人不捱餓的食物,這就是天賜的寶貝呀!

    我大清不就是因爲有了紅薯、土豆和玉米,尤其是紅薯打頭之後,人口才從明末的四千萬,一下子暴漲到了五億嗎?

    要不是太平天國、捻軍等等作亂,使得長江以南的人口減少了一億多,到了清朝滅亡時,我國人口能暴漲到六七億。

    清朝可不富裕,他們根本不懂得做生意,需要供養的旗人數量衆多,海外貿易也非常差,比起明朝都差得遠,更別說和我大宋比較了。

    他們憑什麼養活這麼多人口?

    不就是因爲有了這些高產量的農作物支撐嘛!

    清朝時期,甘肅、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就是因爲紅薯這些的種植,才漸漸變得人口多了的。

    不然在歷史上很多時期,這些省份的人口加起來,都沒有江南三省多。

    紅薯真正產量的這個祕密,目前只有柳銘淇才曉得。

    他忍住了去點醒於徵的衝動。

    這種驚駭不應該用在他們的身上,而是要用在皇上和朝廷大佬們的身上。

    柳銘淇很是期待,在他們看到紅薯的收成之後,會是怎麼樣一個表情?

    ……

    注:《漢書·食貨志》引用戰國李悝的原話:“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畝)歲收一石半。”畝數和產糧換算,大概相當於如今的畝產量126斤上下。

    宋仁宗時,范仲淹在奏議《答手詔條陳十事》中說:“臣知蘇州,田出稅者三萬四千頃,中稔之利,每畝得米二石至三石。”畝數和產糧換算,大概相當於如今的畝產量360斤上下。

    有書說,清朝水稻畝產量達到了接近900斤,那是因爲他們算的一年種植2季,加在一起的。不過清朝450斤畝產量還是不錯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