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在大康的鹹魚生活 >第三百六十五章 鍊鋼難題和應對
    “鐺!鐺!鐺!”

    鋼鐵工坊裏面,敲擊聲音不絕於耳。

    柳銘淇的鋼鐵工坊規模非常大,佔地有一百畝之多。

    這裏面有數十個院落來做各種各樣的實驗,優秀的鐵匠們帶着少年團,大家都在努力的按照柳銘淇的方案來做。

    經過了這麼一個多月的探討和研究,他們已經走出了一步又一步。

    現在在這邊是有一個鍛造工坊,一個個小組的鐵匠們在煉製出了鋼水之後,便用原材料來這裏打造兵器。

    柳銘淇從內務府挑選出來的這些鐵匠們,之前能被內務府選中,爲皇家來製造各種鐵具,當然是有一把刷子的。

    要不是如今內務府還是肅王伯在當政,這些人柳銘淇都借不出來,哪怕是借了,人家也不會給最好的。

    哪像是現在,給出來的全是最好的鐵匠們,他們以自己的豐富經驗,配合着柳銘淇交給他們的各種知識數據,便能很快的領悟到。

    實際上他們已經是冶鐵方面的一代精英。

    他們距離大家,也只有一牆之隔。

    柳銘淇現在把那些知識完全數據化,用各種實驗數據來告訴他們怎麼提高,他們很快便能得到提升。

    這些鐵匠得到提升了,柳銘淇送過來的三百少年團成員們,自然也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當然了,他們教育少年團並不是白給的,柳銘淇還給了他們高額的回報,帶一個徒弟就是上百兩的獎勵,如果是徒弟的表現好,獎勵直接翻倍。

    在古代的話,這樣簡單直白的獎勵,是最爲鼓舞人心的。

    鋼鐵工坊只要的任務當然是製作出上好的中碳鋼,然後利用中碳鋼做出大炮胚子來。

    有人或許覺得,中碳鋼的強度比不上高碳鋼,別說是製作大炮了,就是製造兵器也是高碳鋼的好——赫赫有名的大馬士革鋼,便是著名的高碳鋼。

    事實就是這樣的沒錯。

    高碳鋼在強硬度上面當然比中碳鋼好,但問題在於做出高碳鋼的難度,十倍、百倍於中碳鋼的難度。

    以目前大康的冶煉技術,能做出優質的中碳鋼已經不錯了。

    想要製造出高碳鋼不是不可能,但這樣非常耗費時間,數量也根本達不到需求。

    1800年,英國一個五個坩堝爐的工廠,也不過是八十噸的年產量而已。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此時距離坩堝鍊鋼發明已經有接近三十年的時間,屬於是正在高速發展時代。

    那麼同樣的,大家對於裝在船上的大炮重量也不大瞭解。

    以這個時間段差不多的32磅長重炮來說,一門大炮的重量就超過了三噸!

    更別說是作爲主力的64磅短重炮了,它的重量超過了五噸!

    這是什麼概念呢?

    一艘戰艦上面只要裝載10門32磅和10門64磅的大炮,它就可以耗費掉整個坩堝爐工廠的產量。

    1975年的四級戰列艦格拉頓號,它就裝載了28門32磅短重炮和28門64磅的短重炮。

    基本上是三個同等工廠的一年產量了。

    而這個四級戰列艦僅僅是風帆戰列艦之中六個等級的第四級,標準是兩層甲板、五十門大炮。

    比起一級戰列艦的三層甲板,最大42磅大炮、一共100門的大炮來說,只能是弟弟之中的弟弟。

    柳銘淇的四桅帆船以排水量來算,足足有6300噸的排水量,完全直接超過一級風帆戰列艦的標準。

    可因爲技術的各種不達標,所以實質上沒有人家的一級風帆戰列艦那麼厲害,但充當四級風帆戰列艦卻是綽綽有餘。

    況且如果以現在的人工划船來說,你裝載的大炮太多了,根本就沒辦法遠洋航行,只有減輕了負重,纔可以走得更遠。

    這也是十六世紀荷蘭人的經驗,他們專門做三級風帆戰列艦,裝載的大炮不過二三十門,這樣可以保持重心,降低自重。

    航行的時候可以靈活作戰不說,更能直接從歐洲開到亞洲來作戰。

    柳銘淇現在這麼做,也是仿造荷蘭人的做法。

    當然了,即便是重炮裝載得並不多,現在大康的鍊鋼也纔剛剛開始,如果你全部用高碳鋼,十年能不能裝備十艘四桅帆船都是一個問題。

    所以柳銘淇只能先選擇用中碳鋼。

    其實也沒有那麼講究。

    人家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最開始做炮艦的時候,還用的是青銅和熟鐵做大炮呢,照樣是殺得敵人哭喊不停。

    現在柳銘淇已經用中碳鋼了,已經是達到了十九世紀中期的標準,也就是1840標準,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

    不過現在柳銘淇和柳銘璟來這裏,卻不是爲了大炮。

    又不是什麼可以攜帶的迫擊炮,那種幾千幾萬斤的大炮根本不適合攜帶着去山林裏面作戰。

    他們是爲了兵器而來。

    鋼鐵工坊裏面當然是有鍛造作坊的。

    柳銘淇讓他們打造的便是更加高質量的兵器。

    用通俗一點的話就是百鍊鋼兵器。

    百鍊鋼是我們通俗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古代的炒鋼鍛製出來的精品鋼,以炒鐵爲原料,以反覆疊打和控制碳分爲其工藝特徵。

    不過還是那句話,我們古代的這些發明創造,很多都存在着巧合,並沒有完整的方法和嚴格的步驟,也就是許多都沒有可複製性,因此對我國文明的發展不可持續推動。

    你們知道我國最好的發明創造是什麼?

    紙張和印刷。

    這些簡單的可以複製的技術,就不斷的發展了下來,從而形成了我國的文化不斷的得以傳承,然後積極的發展,從來沒有斷層。

    可惜的是,鍛造百鍊鋼的技術卻不是這樣。

    因爲沒有更多科學的認知,所以即便自己知道了怎麼做,也不能讓更多的人學習,從而仿造製造出來。

    幸好現在他們有柳銘淇。

    柳銘淇就知道百鍊鋼是怎麼做的。

    他甚至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大馬士革鋼的來龍去脈。

    在這裏,某個秀才又要科普一番了。

    所謂的大馬士革鋼,原料根本就不是產自大馬士革,那裏也沒有什麼高質量的鋼。

    大馬士革鋼是用了產自於巴鐵的烏茲鋼鋼錠,然後他們的技藝高超的工匠,將之打造成爲了世界第一的大馬士革鋼刀。

    至於爲什麼十八世紀忽然大馬士革鋼刀就消失了呢?

    倒不是技術傳承遭遇了毀滅,而是由於這種烏茲鋼的礦山開採殆盡,其餘的礦山出產的、哪怕是附近幾十公里出產的鐵礦,都沒辦法擁有它獨特的微量元素。

    所以原材料枯竭之下,大馬士革鋼刀也就消失不見了。

    實際上我們中原王朝也有使用巴鐵的這些原材料鋼錠,我們把它稱之爲——鑌鐵。

    特別是宋代航運發達的時候,專門就有海務部門進口蒐集鑌鐵,來爲軍官和有錢人制造高端刀劍兵器。

    只不過後來因爲蒙古後裔佔領了巴鐵區域,禁止向中原出口鋼錠,所以才斷了來源。

    話題說回來。

    現在去找尋烏茲鋼是不現實的。

    大康這麼多年的海貿生意,肯定有烏茲鋼來到大康,但可能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配備到軍隊中。

    嗯,也是廢話。

    這種烏茲鋼本來在產地就比較昂貴,運到大康來更貴,所以哪裏可能製造出幾十萬把兵器出來?

    那是在做夢!

    但是沒有烏茲鋼,我知道怎麼鍛造中碳鋼呀!

    而且柳銘淇也曉得爲什麼我國古代的那些兵器質量不好,原因就是在於我們兵器之中的硫、磷兩種元素大大超標。

    這些元素超標就造成了兵器非常脆弱,容易折斷,一遇到高質量的兵刃,那就要跪。

    這種狀況在遇到外地的時候特別明顯,比如說明朝中後期的倭寇亂東南時代。

    那時候倭寇的刀劍兵器都來自於東瀛,連假倭都買了東瀛的兵器,從而在兵器上大大的領先了我們的軍士。

    你想想看,一遇到,一拼刀,啪的一下就被人家斬斷了兵器,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

    因此那種幾十個倭寇追着上千個明兵殺的情況,固然有明軍軍紀敗壞的緣故在,但武器出現代差也是原因之一。

    戚爺爺在《練兵實紀雜集?6?1軍器解》裏面就埋怨了:“腰刀造法,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近時匠役將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側銼,將刃橫出其芒,兩下有肩,砍人不深,刀芒一禿,即爲頑鐵矣,此當辨之。”

    不然你以爲他爲什麼用長竹子、豬八戒的釘耙來做戚繼光陣?

    不用這種遠距離的兵器,你扛不住倭寇的兵鋒啊!

    古代不能很好的解決鐵水裏面的硫、磷超標的問題,因爲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微量元素,以及這些元素的重要特點。

    但柳銘淇可是物理和化學雙博士,連大炮都能造出來,這個去除多餘的硫、磷,簡直是輕而易舉。

    現在工匠們就在用柳銘淇之前交給的法子,將做出來的鋼水,開始不斷的來鍛造做兵器。

    老實說,他們打造過很多的鐵器,像是兵器這樣的,現在已經是不常見了,畢竟皇家用品也用不着什麼刀槍棍棒。

    不過老司機始終開車會很穩,只是稍微重新熟悉了一下,一件件優秀的兵器便從他們手裏打造了出來。

    ……

    跪求訂閱!!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