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1551 >第288章 老實些
    </p>

    經過朱載墐連續多天的淡化處理後,原本士氣還處於沸騰狀態的親軍和氈軍都是平靜了下來。</p>

    各人照常上值,下值,訓練。</p>

    一切都象是正常無比。</p>

    再有十天不到,氈軍們就要結束這一陣子的訓練,直接返回各自護衛的莊園。</p>

    再下一次集訓,估計最少得兩到三個月後,估計是年前再來一次。</p>

    也未必會再次來到王府,多半就是在新的集訓營地裏訓練了。</p>

    一年四次集訓,每隔三個月一次。</p>

    大致不會耽擱農忙,每年兩季的農忙相當要緊,在那個時間點王府是不會安排氈軍集訓,連日常的訓練也會削減,最多保持最低程度的巡邏警備任務就可以了。</p>

    寧思忠的心情也是和衆人一樣,從激動,急燥,逐漸平和穩重。</p>

    氈軍的訓練逐漸以熟悉軍規和王府諸多規矩爲主了,氈軍也開始和親軍一樣,輪值排班,在王府各處上值。</p>

    各個城門,內外廷之間的殿門,外朝諸門。</p>

    夜晚時秋風蕭瑟,人們挺直身體,握着刀槍在王府的紅牆外行走巡邏。</p>

    這座王府人們從陌生到敬畏,然後是熟悉和充滿歸屬感,似乎時間過去很久遠了,其實連一個月也沒有。</p>

    但這些莊戶人大抵沒有離家超過十里地的地方,他們跋山涉水來到常德,一來就住進王府,這裏是除了他們家宅外最爲熟悉的地方了。</p>

    大夥受親軍武官的指揮和訓練,每天都能見到殿下,喫食,住處,都是高到出乎大夥兒的想象之外。</p>

    訓練是異常艱苦,所幸是所有氈軍都熬了下來。</p>

    相對於在鄉里種地的辛苦,這軍訓的苦也就是這麼回事。</p>

    無非就是更繁瑣,規矩更多,要用心思的地方更多一些。</p>

    再經過平定苗亂一役,寧思忠等人逐漸感悟到,一切都是虛的,跟着殿下,聽從殿下的指令,這纔是實打實的東西。</p>

    若不是跟着殿下行事果決,陣前拼命。</p>

    現在城池落在生苗手裏,不知道這些兇悍的蠻夷要引多少同夥進來。</p>

    可能大夥現在縮在王府裏瑟瑟發抖,嚇了個半死,也可能王府被破了,大夥兒都活不下來。</p>

    至於常德府城中,還有附近的村落會死多少人,簡直是難以想象。</p>

    這些事兒,不光是氈軍自己會想,王府的官吏也是有意無意的在宣揚。</p>

    可能有時候給氈軍的感覺是這些傢伙有些言過其實,但多半時候官吏們的說法還是得到了普遍的認可。</p>

    榮王殿下在外頭的名聲不管怎樣,最少在王府之內是得到了廣泛的尊重和認可。</p>

    最少以寧思忠來說,在到王府來之前他幾乎敬畏任何人。</p>

    不要說知縣大老爺,或是進士鄉紳,或是舉人老爺,這些有資格在家族道路前立牌坊的大人物對寧思忠來說太高高在上,根本摸不到碰不着。</p>

    就是那些佐雜大老爺,或是令吏,典吏,快班的班頭,地方的保正,或是那些下了鄉就橫眉立目一臉兇相的幫閒。</p>

    就是這些人,都是寧思忠敬畏的存在。</p>

    隨意出來個瘦弱的幫閒,就能把那些成年勞作一年腱子肉的車軸漢子打的滿地滾,並不是打不過,而是骨子裏的畏懼。</p>

    華夏文明到大明時期,百姓已經完全失去了組織,普通的農民就是一團散沙。</p>

    倒是有宗族,但宗族一般掌握在士紳手中,斷然不會爲了一個普通族人被毆打而出頭。</p>

    宗族共治的核心是配合皇權,而不是對抗。</p>

    在組成了護莊莊兵,又到王府集訓過後,寧思忠等人其實是經過了軍事組織化的強化訓練,是在不知不覺間,壯大了他們的膽魄,最少有一點這些漢子們可以確定,無論如何榮王殿下和王府會站在大夥兒身後。</p>

    這叫很多人無形之中改變了,只是在此時此刻他們還沒有完全領會到自己身上的改變。</p>

    “有官兒來了。”</p>

    “還不少哩。”</p>

    寧思忠領着一隊人在王府正門外輪值站班。</p>

    在看到一大票官員前來時,寧思忠沒有太多畏懼或驚惶的感覺,只是將手掌一揮,說道:“去找個親軍武官,稟報此事。”</p>

    一個氈軍迅速往城牆西側跑,平時沒事的時候王府城門都並不打開,衆人出入都是從東華門和西華門兩門。</p>

    這些官兒顯然也是知道,各人紛紛騎馬往東華門走。</p>

    不知怎地,寧思忠看到這樣的場面覺得有些滑稽。</p>

    到了王府外一箭之地,衆人就紛紛下馬。</p>

    侍從們牽着馬,對王府這邊的情形並不算好奇。</p>

    湖廣太多親王,各人要麼在武昌過來,要麼在別的地方多半也見過王府,見多了也就不覺得稀奇。</p>

    只有一些對營造有興趣的小官或吏員,頗有興致的打量着王府規制,在心裏默算着王府的規模。</p>

    這座王府是在憲宗年間就開始確定,主要是在孝宗年間營造。</p>

    不小,也不算大,畢竟孝宗皇帝對宗室較爲苛待,捨不得在王府營造的事兒上多花錢。</p>

    相比之下,建造於洪武年間的楚王府就要大的多,各種建築要麼規制宏大,要麼就是精巧細緻。</p>

    榮王府這邊,沒甚可比的。</p>

    看王府的人很快就失了興趣,開始百無聊賴的打量起王府內的上下人等。</p>

    他們倒是很快看出不同之處來。</p>

    和楚王府,遼王府,岷王府,荊王府和吉王府這些老牌王府相比,榮王府的親軍在裝束打扮上沒有明顯的不同。</p>

    一樣的鐵盔或笠帽,一樣的襖服,一樣的束甲,或是一樣的刀槍武器。</p>

    不同之處在於榮王府的親軍不象別的王府護軍那樣有氣無力的樣子,那些護軍多半沒甚精氣神,也不奇怪,他們和衛所軍相比俸祿也不高,也不經常足額發放,甚至也經常拖欠。</p>

    只有王府偶然下發的錢糧彌補一下家用不足,也是杯水車薪。</p>

    糧餉不足,裝備較差,毫無訓練,這樣的護軍和衛所軍自然也是無甚區別,都是無精打采,甚至精氣神還不如衙門裏的差役幫閒。</p>

    而眼前的王府護軍,給外人的感覺就是無與倫比的強大和自信。</p>

    那種挺立如松的身姿,手持兵器沉默看向外人的警覺,還有那種骨子裏的自信和從容。</p>

    這一切毫無掩飾的告訴這些人,在俺們面前,最好是老實些!</p>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