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諸天盜夢者 >第四百三十五章深淵
    我們的政府會不會崩潰?

    世界何時會毀滅?

    第三次世界危機何時回爆發?

    赤旗會不會插在白宮的穹頂之上?

    後世人很難理解這些杞人憂天的情緒,即便佩頓也有些難以感同身受。

    簡單粗暴一些,或許更容易將之理解爲,這一批的美國青年就是喫飽了撐的。

    肯·凱西,真正的嬉皮士,飛躍瘋人院的作者,嬉皮士的精神領袖!

    斯坦利,一代絕命毒師,改進了LSD,使得其能大規模生產,且純度更高,磕起來更帶勁!

    兩者聯動起來,在年輕人之中宣起來一股制幻風潮,大家開始集體昇仙,在幻覺與幻覺之中,荷爾蒙爆發的年輕人,再度開展了一場***運動。

    在他們看來,交配是自然的崇尚行爲,是溝通情感的捷徑。

    嗯,不無道理!

    ***的思想,這讓無數年輕人化身踐行着,他們忘記階級,拋棄身份,成羣結隊地甩開道德的制約,爲愛激烈鼓掌。

    **、毒品面前人人平等,步入迷幻世界,隔閡與仇恨就不見了。

    於是濫用藥物和性自由,變成了年輕人們向社會發出反對聲音的武器。而這些武器的使用者,也被稱爲垮掉的一代,接着越來越多年輕人還是嚮往這種墮落的生活,她們的頹廢與消極也被授予了反世俗的意義,於是垮掉的一代逐漸將這種反社會精神發揚光大,演化成了一種攻擊資本主義文化價值觀的社會運動嬉皮士。

    說實話,在佩頓看來,這一場運動和那些魏晉時期的君子們,很相似,也算是頗有魏晉遺風了。

    我們能看到小夥子留着長髮,長髮姑娘們,戴着花環,他們狂歡,吸毒,縱慾。

    他們許多經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子女,許多人都是在校生,或者剛剛邁出校園,他們眼神單純且清澈,洋溢着一股沒有經受過社會毒打的天真模樣。

    他們不認爲這種行爲有問題,只是一種對於美好的單純嚮往,好像在說雖然我離家出走,抽菸,喝酒,紋身,燙頭,吸毒,濫交,但我是個好孩子。

    嬉皮士運動的高潮大約在60年代中後期,當時全美國的嬉皮士成員總數大約在兩三百萬左右。

    加州的舊金山成了嬉皮士運動的聖地,來自各地的年輕人紛紛前去朝拜。

    在這裏,無數青年,組成了大大小小的公社組織,他們紛紛放棄私有財產,共享的財富、勞動、政治、伴侶。

    他們反對戰爭,反對階級,反對主流價值觀和道德觀。

    不過他們雖然作爲反抗者,但他們卻不是什麼反動組織,因爲他們連個像樣的行動綱領。

    搖滾樂,從他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充斥着感染力和濃郁的反抗意味,是挑戰高雅藝術的利刃,是揮向主流音樂的彎刀。

    60年代初,英國披頭士樂隊焦洋過海席捲了整個美國嬉皮士運動的先導者,肯·凱西在聽了他們的演唱會後就振奮不已。

    1967年,嬉皮士搖滾樂手們將在蒙特利舉辦爲期三天的音樂節,爲了這次大型活動作爲主辦方之一,被約翰菲利普還爲其創作了一首推廣曲sanfrancisco,這首歌一經推出,便火遍全美船長之大街小巷。

    嬉皮士運動的首次出圈,音樂的影響力波及到了全世界,到了開演當天,會場上聚集了近18萬人,如此大的影響力,讓嬉皮士們大感鼓舞,當天參加音樂節的人都穿的花枝招展,性感嫵媚,並喊着makelovenowar口號。

    這場音樂節所達到的效果,已經突破了純粹欣賞音樂的層面,而是上升到了變革世俗的政治高度。

    在這場名爲愛之下的音樂節結束後,10月,年輕人們又在華盛頓組織了一次大型活動。

    年輕人們又在華盛頓組織的一次大型抗議活動,25萬名抗議者聚集一堂,頭戴鮮花,希望在越南的年輕人可以儘快回家,在這場行動中,不僅是嬉皮士,許多知識分子、激進分子和各階層的公民也加入了這次抗議。

    嗯,若是人們有記憶,就會記得,阿甘和珍妮在所有人的見證下,緊緊的擁抱在一切。

    FlowerPower!

    BernieBoston在1967年10月21日拍攝於華盛頓五角大樓,一名年輕、長髮、穿高領毛衣的男子將康乃馨放在憲兵的步槍槍管中。

    他們將鮮花插在了士兵的槍管中,很好的詮釋了嬉皮士青年的那種不顧一切的反叛精神!

    先別說運動的大型活動,便一發不可收拾,從1967年~1969年三年時間裏,搖滾音樂節在美國遍地開花,嬉皮士們以萬人爲單位,行走在下一場狂歡的公路上,他們就好比一個傳教團,一路嗑致幻劑,邊搖邊滾,並號召更多的人加入他們。

    對於所有嬉皮士來說,最讓他們難以忘懷的,當屬1969年8月15日在紐約伍德斯托克舉行的超大型音樂節,到場的人數達到了空前的40萬人,他們三三兩兩或五六個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的搖滾樂曲,聊着各自感興趣的話題,如果餓了,更拿出實物互相分享。

    廣場上還有一個大水塘,一些男女脫光了衣服在其中玩耍,中途天空還下起了大雨,但是沒有人選擇離開他們,在沒有任何遮蔽的環境中,體驗的自然帶給他們的暢快淋漓。

    當然會場上自然少不了致幻劑的加持,有些嬉皮士突然情緒發作,直接當衆和伴侶鼓掌起來,這次音樂節不僅在人數上達到了史上之最,並且整個活動期間,人羣中就沒有發生任何爭執與破壞秩序的行爲。這一片愛與和諧的景象,讓嬉皮士們看到了重塑美國的希望。

    支持越戰的軍火商、壓制自由的政府官員、傳統的宗教信徒、在壓制下喪失自我的人、爲政府充當唱手的啞子、看到所謂光明的盲人、聽見聖音的聾子……對這些青年感到了恐懼!他們害怕,害怕這些青年自我意識的覺醒,害怕這些青年對傳統的反抗,害怕這些青年對他們統治的顛覆!

    很難用二元思維去評價嬉皮士運動,他們用毒品和濫交尋求自我的方式的確是極其墮落的行爲。

    據統計,在1960年,美國18~25歲之間的年輕人,都只有4%的人接觸毒品,這個比例已經很高了,可是在嬉皮士運動的影響下,12年後,這羣人的比例中猛增到驚人的50%以上,1969年美國57所大學中,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名癮君子,此外屬於保護的濫交行爲,又讓艾滋病和梅毒尋找到了可乘之機,在美國加速蔓延,產生了墮胎,私生子,離婚率上升,家庭暴力等等社會問題。

    嬉皮士脆弱的組織結構和開放的包容性,終於讓這羣生活在烏托邦的年輕人,遭受到了來自社會的毒打。

    無孔不入的資本,還是盯上了這幫人傻錢多的消費者們,音樂節的商業氣氛也愈發濃厚,毒品利益集團之間也開始爲爭搶嬉皮士中的市場佔有率而大打出手,並且還向他們兜售其他毒品。

    更恐怖的是,一些地痞流氓,窮兇極惡的犯罪分子,還會把嬉皮士當做保護傘,做着強姦殺人的犯罪活動。

    其中最爲人熟知影響最爲惡劣的也是查爾斯曼森,他用毒品控制着他的追隨者,成立了惡名昭著的曼森家族,這個家族中的成員大多都是年輕的女士,對曼森有着極爲瘋狂的癡迷崇拜,她們每個人都深愛着曼森病,可以爲他做任何事情。

    當時間來到7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崩潰,失業率激增,一些曾經喫飽撐着的年輕人也開始逐漸選擇迴歸社會,1973年的一天舊金山舉行了一場埋葬嬉皮士的葬禮,最後的嬉皮士們擡着一口標有“愛之夏”字樣的灰色棺材,裏面裝着鮮花,十字架,孔雀毛和一塊兒大麻味的餅乾,將他付之一炬,然後高喊:“嬉皮士已死。”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