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家有美妻好種田 >第69章 朱允炆下落
    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歷經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或是自盡或是出逃而告終。燕王朱棣成爲大贏家,於當年登基爲帝,是爲明成祖朱棣。

    失敗者建文帝朱允炆不只是帝位被奪不知所蹤,更是連存在感都被剝奪。朱棣登基以後直接將其年號“建文”取消,將其在位的4年算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時間,於是明太祖朱元璋由在位31年,變成在位35年。

    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明朝對於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都稱之爲“革除年代”,稱建文帝爲“革除君”,直到明神宗萬曆帝時代,明朝官方纔承認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年號。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最後下場,連官方記載《明史》都是不確定,有着兩種說法。一是“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意思是建文帝是火燒而死。

    二是“或雲帝由地道出亡。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爲僧時往來跡”。意思是建文帝逃跑出家爲僧了。

    可以說《明史》不確定的記載給了大家太多的想象空間,使得這場叔侄廝殺的最終結局,變得不是那麼血腥殘酷。最起碼朱棣沒有親手殺死侄子朱允炆,而且朱允炆很有可能逃走,並且以出家人身份得以善終。

    那麼今天宋安之來分析一下,如果建文帝朱允炆不點火或者逃跑的話,而是坐在宮中等待朱棣到來,朱棣會怎麼樣?敢不敢殺他呢?

    首先參考靖難之役以後,朱棣對於建文帝舊臣大規模而殘忍的清洗,還有他登基以後,兩次改修《太祖實錄》,加入不少誇獎自己的記載,有着明太祖朱元璋欲立他爲儲君的誇大之意。

    以這兩點來看,明成祖朱棣肯定敢殺建文帝朱允炆的。當然敢殺是一回事,採取什麼的方式就不好說了。

    一是腹黑說,朱棣在拿下金川門以後,並沒有馬上進攻皇宮,很有可能朱棣早就算計安排好了,不會給建文帝朱允炆見自己的機會。不然兩個人見面,一個是代表正統的皇帝,一個是看似清君側實則造反的藩王,見面以後多尷尬,更何況建文帝朱允炆還有不少文臣支持,這樣實在是不太好收場。

    再參考建文帝火車撞而死的記載,所以很有可能即使是建文帝在宮中等着朱棣,朱棣一定不會給他見自己的機會,當然方式肯定很隱晦。

    二是先逼其遜位,然後再使其“病逝”。

    朱棣在拿下南京金川門以後,並沒有順勢攻入皇宮,按照史書記載是“還駐龍江”。

    朱棣爲什麼這樣做呢,有可能是安排好一切,不給建文帝朱允炆見自己面的機會。更有可能是朱棣再給建文帝自處的時間,

    國號在歷史上可謂是極爲重要,作爲一個王朝的名字,國號的命名可謂是建國開元的頭等大事,在現有的歷史記載中,中國古代少說也有幾十個國號,其中有很多國號被用了很多次,比如說“漢”,劉邦與劉秀一脈相承,但仍區分爲西漢和東漢,後來五代十國還有後漢、南漢、北漢,元末還有個陳漢。

    這些國號彰顯了古代皇帝稱帝建國在選定國號時的一些思考和想法,甚至還包含着對國家的期冀和王朝興盛的願望。

    夏商周秦漢,還有周代分封的那些封國中的秦晉齊楚燕等都是三國及三國之後帝王建國選擇國號的依據,在這些國號中,除了商和戰國七雄之一的韓沒有被後世再選爲國號外,一些知名的國號都再次成爲國家之號。但是從元朝開始,三個統一王朝的國號似乎就不遵循這條規律了,畢竟元明清三朝的國號都是前無古人的。

    演員蘇有朋飾演的張無忌

    其中,明朝的國號因爲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的演繹而被不少人認爲因爲朱元璋本是明教成員,朱元璋借明教之勢奪取天下,所以定國號爲大明,歷史真的如此嗎?非也。但不得不說,大明這個國號或許也不是朱元璋所傾心的國號。

    朱元璋以農民起義起家,後來迎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佔據着東南這塊寶地,他的勢力越來越大,先被小明王封爲吳國公,又自立爲吳王,隨着陳友諒、張士誠等主要對手被消滅,朱元璋的實力已經雄視天下,吳二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建國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在朱元璋稱帝建國前,歷朝選定國號大致可以分爲五種:

    夏商周時期象徵權力的鼎

    以族爲名。夏商周三代原本都是部族的名字,隨着部族的成功,他們的族名演進爲國家的名字。

    黃門侍郎崔宏曰:“昔商人不常厥居,故兩稱殷、商,代雖舊邦,其命維新,登國之初,已更曰魏。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也,宜稱魏如故。”從之。—《資治通鑑》

    君臣商議。北魏的國姓拓跋氏與代國一脈相承,但道武帝在重建國家時採納了崔宏的建議,選取了“魏”爲國號,理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

    以封爲名。秦朝的國號來自於秦國,秦國乃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隨着秦國一統天下,秦成爲了一個統一大帝國的國號;其後的漢帝國的國號來自於項羽分封時封劉邦爲漢王;魏、晉、宋、齊、梁、陳、隋、唐等,他們的國號都來自於前朝的敕封。

    演員週一圍飾演的豫章王(原型劉裕)

    以地爲名。這個地一般指的是家鄉或者龍興之地,古代帝王對這兩處地方都是十分重視的,比如劉裕雖然是劉邦之弟劉交的後代,但他以家鄉彭城爲宋國故地,故而以宋爲號;趙匡胤奪權時,以自己曾任歸德節度使(治所宋州),此地爲龍興之地,故而定國號爲宋。

    追溯祖先。認祖宗這種事古代是常有的,後漢的劉知遠、南漢的劉龑都說自己是劉邦的後代,故定國號爲漢;南唐先主李昪雖本姓李,但認徐溫爲父,改姓爲徐,後來稱帝建齊,不久又恢復本姓,認李唐宗室爲祖先,故改國號爲唐。歷史上這種認祖宗的事還是不少的。

    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元史?世祖本紀》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總而言之,歷史上國號的確定基本上是在一個主線之下,綜合多種因素而最終確定的。但到了忽必烈時期,他一改之前追祖溯宗或者生搬硬套的定國號之法,也不想像北魏道武帝那樣選一個已有的“神州上國”爲號,在劉秉忠等人的建議下,忽必烈決定建國號“大元”。

    國號上加大字,始於元,及明因之,以別於小明王也。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國尊稱之詞,近見新安刻《歷祚考》一書,於漢唐宋及碼子醜皆加大字,失其初矣。—朱國禎《涌幢小品》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