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爲什麼繼位的會是他的堂弟朱厚熜,而不是叔父朱祐檳或者朱祐楎呢?朱厚熜究竟是不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呢?這個問題說起來既簡單,又複雜。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把題中的幾個人物關係先捋一捋。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子。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憲宗朱見深駕崩,傳位皇太子朱祐樘。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初七日,孝宗朱祐樘駕崩,傳位皇太子朱厚照。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武宗朱厚照駕崩,既沒有皇太子,也沒有兒子,還沒有兄弟。大明朝出現了皇位繼承危機。

    朱厚熜劇照

    倫序當立

    憲宗皇帝共14個兒子,武宗駕崩之時仍然在世的有其第六子益王朱祐檳(43歲)、第七子衡王朱祐楎(43歲)、第九子壽王朱祐榰(41歲)、十一子汝王朱祐梈(38歲)、第十二子涇王朱祐橓(37歲)、第十三子榮王朱祐樞(36歲)。

    孝宗皇帝共兩個兒子,長子即武宗,次子早夭。興世子朱厚熜是興獻王朱祐杬次子,其兄早夭。

    孝宗是憲宗第三子,但由於他兩個兄長早夭,事實上即朱見深長子。興獻王朱祐杬是憲宗第四子,即事實上的次子。

    武宗在駕崩之前,其實已經指定堂弟興世子朱厚熜爲大明朝的新天子。

    是日傳遺旨諭內外文武羣臣曰:“朕疾彌留,儲嗣未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廟,君臨天下。”—《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

    明武宗劇照

    所謂的祖訓,指的是大明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更定的《皇明祖訓》。作爲打算“萬世所垂”的家法,老朱在序言中特意強調了《皇明祖訓》“一字不可改易”。對於皇帝絕嗣這種特殊情況下如何繼位,朱元璋也有過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皇明祖訓·法律》

    從這個角度出發,似乎朱厚熜的繼位天經地義,那怎麼還有所謂的“大禮議”之爭呢?

    “兄終弟及”的司法解釋

    《皇明祖訓》畢竟只是一份指導性的文件,後世的司法解釋權到底是在皇帝手上,還是在大臣手上,主要還是看雙方的實力對比。

    武宗遺詔中的“兄終弟及”本身就比較含糊,內閣首輔楊廷和對此提出異議其實也是正常的。畢竟根據太祖皇帝的原意,是皇帝無嗣,就讓皇帝的弟弟繼位,最好是一奶同胞的親弟弟。興世子朱厚熜只是孝宗的侄子、武宗的堂弟,怎麼能算“兄終弟及”呢?所以楊廷和在朱厚熜從封國安陸抵達良鄉準備進京的時候,就讓禮部按皇太子即位的禮儀安排興世子登基,即所謂的“以憲宗皇帝之孫,紹孝宗皇帝之統”。換句話說,在楊廷和看來,朱厚熜只有認孝宗爲爹,才能以“兄終弟及”的方式即位。

    但是仔細推敲武宗的本意,似乎並沒有爲自己認一個弟弟的意思。遺詔中對朱厚熜的身份介紹是這樣的:“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首先這裏的親弟並非特指一奶同胞的兄弟,明代史書中如果要強調這種關係,一般會稱爲“同產弟”。舉個例子,永樂四年太祖第七子齊王朱榑因罪被廢爲庶人,大臣們要求處死齊王的隨從。當時的皇帝朱棣將他們免罪,並且說了這樣一段話:“齊王,朕親弟。其素性狠愎,朕尚不能化之,何可盡諉他人?”朱棣是太祖第四子,不管他的生母是馬皇后還是野史所說的什麼亂七八糟、無中生有的妃子,和齊王的生母畢竟不是同一個人。

    興獻王陵園

    其次在介紹完朱厚熜身份後,武宗給出的評語是“倫序當立”。也就是說朱厚熜就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對於這一點,進士張璁在《大禮或問》的上疏中明確指出:

    方武宗賓天,羣臣定議以迎我皇上也,遵祖訓也,兄終弟及之文也,何也?孝宗兄也,興獻王弟也。獻王在,則獻王天子矣。有獻王,斯有我皇上矣。此所謂倫序當立,推之不可,避之不可者也。—《明世宗實錄卷八》

    在張璁看來,既然武宗無嗣又無兄弟,所謂的“兄終弟及”就要上推到孝宗。興獻王作爲孝宗倫序最長的弟弟,如果他活着,那就應該以武宗叔父的身份繼位。現在朱祐杬雖然死了,朱厚熜作爲其長子,自然應該順理成章繼位,這纔是推不掉躲不開的“倫序當立”。對於張璁的觀點,已經致仕(退休)的大學士楊一清給出了一句中肯的評價:“張生此議,聖人復起,不能易也。”

    楊廷和的私心

    《皇明祖訓》中沒有過繼的條文,朱厚熜又是“倫序當立”,爲何內閣首輔楊廷和堅持要讓新皇帝認伯父孝宗爲父,而以生父興獻王爲叔父呢?

    其實究其原委,在於楊廷和等人與武宗矛盾極深,甚至連武宗之死,後世都有懷疑是文官集團在背後下的黑手。武宗在世時緊抓軍權,根本不把文官們放在眼裏,楊廷和等人已經受夠了這樣的屈辱。而在武宗死後,楊廷和等人大搞反攻倒算,將忠於武宗的文臣武將或殺或貶。因此這些人口口聲聲稱孝宗不可絕嗣,卻硬是眼看着武宗絕嗣,根源就在於此。

    如果朱厚熜可以用過繼的方式成爲孝宗的兒子,那爲何不能選一個宗室子弟過繼成爲武宗的兒子呢?何況宗室中並非沒有這樣的人選。

    楊廷和劇照

    朱載增,時年六歲,崇仁王朱厚炫之子、益王朱祐檳之孫、憲宗朱見深曾孫。對武宗來說,益王是其叔父,崇仁王是其堂弟,則朱載增爲堂侄。其實我們想一想,要是把朱載增過繼成爲武宗的兒子,他長大以後會不會爲自己名義上的父皇翻案?

    即使朱載增不以武宗爲意,其祖父益王朱祐檳、伯父益世子朱厚燁和生父崇仁王朱厚炫正當盛年,他們的地位怎麼擺?這些宗室如果遷回京師,會不會和文官們爭奪朝堂上的話語權?但如果放任他們留在封國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縣)的話,會不會出現兩個朝廷的風險?

    至於說武宗之母張太后擔心爲武宗立嗣,導致自己成爲太皇太后而無法掌控朝政,這個純粹有些過度聯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年明英宗9歲登基,真正掌控朝政的是他祖母太皇太后張氏,而不是他的母親皇太后孫氏。

    但是無論是張太后還是楊廷和,就這樣明目張膽地看着兒子和學生絕嗣的同時,反而逼着有爹有媽的朱厚熜認伯父爲爹。張璁在其上疏之中就曾對此發出過振聾發聵的質問:

    今孝宗皇帝既嘗以祖宗大業授之武宗,但知武宗爲之子也。武宗嗣位又十有七年,未有儲建。是武宗無嗣,孝宗未嘗無嗣也。且孝宗賓天之日,我皇上猶未之誕生也,是孝宗固未嘗以後託也。武宗賓天之日,我皇上在潛邸也,是武宗又未嘗託爲誰後也。—《明世宗實錄卷八》

    結語:無論從法理還是現實的角度出發,武宗駕崩後只能是朱厚熜繼位。如果不巧的是朱厚熜也掛了,那倒是可以由益王朱祐檳繼位(憲宗第五子岐惠王朱祐棆早已過時且無嗣)。至於衡王朱祐楎繼位的可能性趨近於零,畢竟益王家裏子孫昌盛,不會出現絕嗣的情況。

    至於楊廷和爲了打壓和控制新皇帝而發起的“大禮議”之爭,那就不在本文的探討範圍之內了。這位內閣首輔當初得意洋洋地讓武宗絕嗣的時候,恐怕絕想不到日後自己會受到什麼樣的反噬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