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漢末之龍起荊襄 >六十四章 桓家辯論
    第二日一早,劉琮依然是在城內逛了逛,臨湘城內很多已經早起,起的最早的應該是劉記早點鋪,城內有四五家,城外也有四五家。

    劉記早點鋪屬於微利的商品,也就是商品的利潤極低,一間早點鋪最少要賣兩千個銅錢纔有錢掙。

    不過劉琮觀察了一下,基本半個時辰就賣出了去了近千的饅頭,當然早上是生意最好的時候,買的人也多,饅頭最受歡迎,因爲頂餓又便宜,包子相對來說沒那麼頂餓。

    “走,去桓家!”

    劉琮帶着典韋等人到了桓家門口,讓桓家門房通報了之後便觀察起桓家,佔地面積頗大,之前繞着看了一圈,目測大概在五畝地左右。

    “公子,我家老太爺有請!”

    雖然桓家沒有人出來迎接,但是劉琮也不太在乎,對於桓家嘛,大家相安無事即可,你不影響我的政策施行,不犯法,劉琮是不會特意針對他的。

    “小子劉琮見過桓老太爺!”

    “老朽見過二公子!”

    “早前家父聽聞桓尚書英年早逝,非常痛心大漢又失一棟樑之材,然那時孫堅雖破,但是襄陽城內諸般事宜需要處理,未能弔唁桓尚書,故在安頓好襄陽的事情之後特意派小子前來!”

    “侯爺有心了,勝兒在地下也會高興的。”

    桓勝曾經出任過尚書,算是接觸到了大漢朝廷實權的人物,桓家在南方本來就名氣很大,因爲劉琮也不得不好好對待。

    “家父言桓家於大漢有大功勞,乃荊南的定海神針,如今荊南安定桓家是功不可沒,特意讓小子帶了幾套儒家經典過來以感謝桓家在荊南的功勞!”

    “侯爺有心了,老夫就收下了!”

    “桓老太爺怎麼看待荊州格局?”

    “侯爺治理的不錯,非常好,外御強敵,內平賊匪,荊州有今日之安定全靠侯爺!我爲二公子介紹,這是勝兒的長子,也是我桓家嫡長子桓階!”

    “伯緒兄的大名琮早就聽聞,幸會!”

    “階在長安也多次聽人提起二公子的大名!”

    其實大多數人都喜歡聽好話,劉琮多年就練就了一身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領,正所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聽說伯緒兄準備在臨湘守孝三年,真乃至孝之人!”

    “爲人子的本分罷了。”

    “老太爺怎麼看待棉花收稅的事情?”

    “好事,聽說是二公子提出來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是好事,糜太守早就派人宣傳過,我們都懂,今日長沙郡能大規模興修水利便有棉花的功勞!這是好事!”

    桓老太爺雖然說的很高興,但是劉琮能感覺到只是表面功夫。

    “嗯,老太爺目光深遠,深得孔聖之道,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作。”

    上面其實是出自《莊子》,但是論語中孔夫子曾引用這段話誇讚顏回,聽到劉琮誇讚其如孔夫子一般,桓老太爺雖然面部沉靜,不悲不喜,但是手不由的撫摸着鬍子。

    “聽說二公子好兵家,法家,對儒家不喜?”

    “非也,這是謠傳,家父是儒家大儒,按照此理小子難道還不喜家父?只是當今天下大多爲儒生,其中良莠不齊,對於如家父,盧尚書,康成公等琮是敬佩的!

    只不過琮對於違法之人甚爲嚴厲,百姓本來就苦不堪言,不少儒生還欺壓百姓,無法無天,許多還是世家之人,但是在小子這裏,不論是他是誰的後人,哪個世家的人,只要犯法,便應該依法處置!不知老太爺是否贊同!”

    老太爺只是單純的聽着,既沒有點頭贊同也沒有否定,而且提出了一個問題。

    “若是皇族之人犯法又當如何?”

    “若是在家父的治下,皇子犯法,因與庶民同罪,我大漢一直如此,昔日先祖孝景帝的長子臨江王犯法,先祖不一樣將其治罪?並沒有與庶民有何區別!”

    陳王昔日驕縱,先帝不一樣派人斥責,處罰他?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什麼是規矩,一曰法,二曰禮,若是禮法都不遵守了,那天下便會大亂!董卓便是尊禮法,因此導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看來外界是誤會二公子了,二公子哪裏是不喜儒家,分明是精通儒家,對儒家經典信手拈來!不過禮法,禮法,禮在前,法在後!二公子說的,無規矩不成方圓,禮法也不能亂!二公子是否認同?”

    “禮法,禮在前只是因爲對禮的尊敬,並非禮大於法!法律好比規矩,禮樂好比方圓,若沒有規矩,又怎麼成方圓?”

    “二公子難道不知趙娥之事,先帝都認爲禮大於法,難道二公子不這麼認爲?”

    東漢一女子趙娥的父親被當地惡霸李壽打死,趙娥的三個兄長都報仇沒有成功,因爲瘟疫先後離世,李壽特開心,認爲趙家沒男丁絕後了,不要再擔心了。

    但是趙娥悲憤交加,每日磨刀,鄰居聽了她要復仇都過來勸她,認爲他一個弱女子怎麼鬥得過惡霸,趙娥卻說,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如果此仇不報活着有什麼意思?

    後來趙娥終於碰到李壽,一番廝殺將其人頭割下,提着人頭去縣衙自首,縣令清楚了事情之後,爲了拒絕受理此案,辭官而去。

    最後事情鬧大了,鬧到朝廷,百官求情,大漢朝“以孝治天下”,百官以此爲由請求額外開恩,最終漢靈帝免其死罪,並賜封爲“烈女”“孝女”以示褒獎。

    “小子當然知道,不過在小子看來最大的問題是因爲法治的缺失,若是趙娥所處在的亭有官府能審判,後面的悲劇又豈會發生?

    我大漢的臉面需要靠一個弱女子維護?我大漢按照儒家方針治國,仁德治國,但是這種事情您認爲儒家是很光彩的事情?”

    其實大漢大多治理就到了縣一級,到鄉里基本很多時候就自治了,鄉里誰家勢力大,那就聽誰的,若是鄉里三老是德行好的還好說,要是德行差的,整個鄉都是悲劇。

    “這只是例外,二公子這是詭辯!”

    “並非詭辯,若是鄉里有遊徼巡查,不公的事情有遊徼上報縣裏,便不會有這樣的悲劇發生,父母之仇,自然是要報的,若是官府能介入,趙娥的父母之仇既能報,她也不用違法,這纔是秩序!

    刑德,好比戰爭,昔日我大漢孝武帝若不北逐匈奴,但憑教化匈奴會不會不殺戮我大漢百姓?因長平侯,冠軍侯北逐匈奴,大漢纔有北方之安定,北方纔有了教化,北方各族紛紛融入我大漢!

    刑罰好比戰爭,罪犯就好比匈奴,先應當對罪犯進行懲罰,懲罰之後,若原意悔過的則使用仁德教化,使其成爲有用之人!”

    民毋重罪,過不大也,民毋大過,上毋赦也。上赦小過,則民多重罪,積之所生也。嚴格執行法律纔會使得百姓的品德上升!通過仁德教化可使百姓向聖人靠攏!”

    “所以長沙郡,特別是羅縣目前施行的是二公子所推崇的?”

    “正是,法家與儒家並行,小子有一問,我大漢之儒家與先秦之儒家又何不同?”

    “我大漢儒家吸收百家,集百家之長,形成了我大漢新的儒家,因此孝武帝獨尊儒家,而光武帝則以儒家治國!”

    “伯緒兄說的有理,也正因爲如此,儒家這一百餘年自尊自大,已經失其精華,若是要重振儒家,使天下百姓信服,儒家爲何就不能繼續採百家之長,棄儒家之糟粕?”

    桓老太爺不說話了,他幾十年的學習不可能憑你幾句話就能改變,但是桓階年輕,而且又在長安看到了太多的儒生假仁假義,自然是有不同的。

    “鄉,亭納入官府,由縣裏執掌,遊徼落實到亭,甚至到每一戶是必然的,日後遊徼在亭裏巡查,但有違法之事,自有縣衙處置,鄉里當無權處置,鄉里三老應當專心教化之職責!”

    “道不同不相爲謀!”

    桓老太爺一句話就否定了,但是劉琮不可能因爲你桓家否定就不實行了,縱然有許多難處,但是也得迎難而上。

    “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若是有利於百姓,有利於教化,爲何不實行?除非是假仁假義,假仁德!小子或許有些許私心,但是所作所爲皆是爲了百姓!告辭!”

    “祖父,孫兒送送二公子!”

    劉琮也清楚,現在的情況就很簡單明瞭,爲了百姓好或者爲了統治好,那麼儒家肯定要捱上幾刀的,畢竟這百餘年儒家所作所爲自己心裏沒點AC數?

    即便是桓家,起碼有一小半人會被送進監獄,劉琮說的已經很明白了,若是桓家不知取捨,那邊自取滅亡。

    “二公子,家父剛過世爺爺還有些悲傷,一些話語難免衝動,還請見諒!”

    “無礙,伯緒兄,家父和琮都是一個想法,爲生民立命,爲天地立心,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若是誰擋住路,哪怕是再大的石頭,家父與琮都有信心將其擊成粉碎!”

    桓階聽了眼睛一亮,腦海裏迴盪着這句話,劉表父子有如此大的抱負?一時間也爲劉琮的豪氣所感染。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