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皇兄何故造反?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王翺的古怪舉動
    不論京城當中如何風起雲涌,朝廷的政務,總歸還是要運行下去的。

    這一日早朝上,隨着于謙入獄,遲遲未定的整飭軍府一事,總算是有了結果。

    “……擢都督同知張輗爲左都督,領中軍都督府事,擢都督同知武興爲右都督,領右軍都督府事,昌平侯楊洪遷左都督,領前軍都督府事,擢都督僉事楊信爲前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靖安伯範廣遷左都督,提督京營。”

    “命左都督張輗奉旨整飭五軍,各都督府協同,都察院,刑部協理,欽哉。”

    懷恩手中捧着一卷黃絹聖旨,口氣波瀾不驚,但是卻讓底下的一衆文武大臣躁動不已。

    這份聖旨一出,文武兩邊,反應各不相同,文臣這邊雖然早有預料,但是,真的聽到聖旨宣佈的時候,還是有些失望。

    與此相反的是,勳貴武臣這邊,則是振奮不已。

    要知道,自從土木之役以後,朝堂之上武臣勢力衰弱已久,作爲最頂級武臣的軍府都督,一直被文臣這邊死死的卡着。

    這就導致在許多軍政大事上,沒有人能夠替他們在朝堂上力爭,這兩年下來,兵部甚至隱隱有凌駕于軍府之上的勢頭。

    但是如今,隨着這道聖旨的宣佈,這種局面,算是有了一個徹底的轉變。

    不提于謙入獄的事,單說這道聖旨之後軍府的狀況,張輗代表英國公府重掌中軍都督府,王欽作爲成國公府姻親,領後軍都督府事,領右軍都督府事的武興雖無爵位,但卻和定國公府關係匪淺。

    剩下的左軍都督府和前軍都督府,分別由忻城伯趙榮和昌平侯楊洪掌管,趙榮本身不算出色,但是他的背後,是雖然存在感不高,但是和于謙一樣有扶立之功的豐國公李賢。

    至於楊洪,自然更不必說,如今的朝堂之上,若論軍功,無人可出其右。

    唯一的遺憾就是,自從宣府一行回來之後,這位赫赫聲名的楊侯便一病不起,據說近段日子,連牀都起不來了。

    所以不出意外的話,楊洪只是個掛名的,真正領前軍都督府事的,應該是他的侄兒,剛剛被擢升爲都督同知的楊信。

    如此一來,前軍都督府的話語權會稍弱一些,但是有楊洪的聲名撐着,也不會弱到哪裏去。

    至於範廣,他的去處,衆臣也早就有所預料,雖然說,朝中有不少大臣,寄希望於他能夠接手整飭軍府一事,但是,且不說範廣在京中時間不長,對於軍府上下盤根錯節的關係很難理清楚,事情交給他能不能辦好。

    但說是範廣身兼軍府都督和提督京營兩件差事,這整飭軍府就不可能落在他的身上。

    所以,大抵便是二者去其一,京營事重,二者相權,自然是會保留他提督京營的差事。

    於是,便形成了現在所看到的,軍方的全新格局。

    張輗,王欽,武興三人,身無爵位,但是背後卻各自站着一座公府,合起來代表着舊勳貴體系在朝堂上重新擁有了話語權,趙榮,楊洪,範廣三人,都有爵位,但是,在朝中的人脈卻並不深厚,前者居於新舊勳貴之間,後兩者則是存粹的新勳貴。

    而這兩方勢力,便成了如今軍府的基本面。

    從表面上來看,張輗掌握了權勢最重的中軍都督府,而且,在接下來的整飭軍府當中,會有着莫大的話語權,但是,作爲軍方最關鍵也最核心的京營提督,卻由範廣領任。

    且除了這些之外,英國公府一向親近南宮,可範廣卻是天子的心腹,其他各人,或是兩不相幫,或是明哲保身,各有自己的立場。

    各府之間,人脈,威望,軍功,爵位,實權,立場諸多因素各有不同。

    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短板,彙集在一起,便構成了如今這微妙的平衡。

    不過無論如何,趁着這次整飭軍府,在朝堂上沉寂了數年之久的勳貴,總算是重新爭得了立足之地。

    這一點,讓各家勳貴,都長舒了一口氣。

    當然,文臣們此刻的臉色,肯定是差得很,于謙入獄,整飭軍府的差事易手,勳貴勢力重起,無論是哪一樁,對於他們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

    所幸的是,天子的這道詔旨並非突如其來,而是早有預兆,因此,短暫的沮喪過後,朝中的老大人們,很快就重新拾起了信心,將目光望向了最前頭的王文。

    於是,王老大人嘆了口氣,上前道。

    “陛下,依制,內閣大學士滿額六人,如今江淵被罷免,朱鑑掌大理寺事,內閣缺額近半,長此以往,恐影響朝廷政務,故而,臣懇請陛下,準廷推閣臣。”

    既然已經預料到了勳貴勢力會重起,文臣自然不可能毫無應對,于謙入獄,兵部如今已然無力抗衡軍府,勳貴重新崛起之勢難以阻擋,既然如此,那麼,也就只能另想辦法。

    作爲吏部尚書,百官之首,王老大人也不能光是在朝堂上罵人不是,打壓勳貴不行,那麼,壯大自己總是可以的。

    內閣雖然不比六部尚書尊貴,但是,放在朝中,也算是重臣,若能補足空額,那麼文臣在勳貴面前,聲勢自然大漲。

    往常的時候沒有提,是因爲內閣大臣,本是聖心獨裁之事,天子遲遲沒有動靜,羣臣自然也不敢多說。

    但是如今有了這麼個時機,能夠逼迫王文出面題請此事,他們自然是不會放過的。

    “準了。”

    有王文這個吏部尚書親自出面,天子果然沒有拂他的面子,道。

    “這幾日吏部先將資歷政績品級足夠之人理出一個名冊呈上來,若有出衆之人,諸卿亦可舉薦,若無合適人選,便擇日廷推。”

    “遵旨……”

    看得出來,天子在此事上,仍舊有些心不甘情不願的。

    雖然準了,但是,也並沒有完全將選人的權力下放,而是要先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實在不行,再行廷推。

    這對於朝中許多大臣來說,其實是有些失望的,不過,總歸是有了機會。

    內閣大臣,雖然說在洪武永樂年間並不算什麼,但是仁宣之後,地位日高,待得當今聖上登基,更是將內閣大學士加尚書銜固定下來,從這個角度而言,邁入內閣,便是進入到了正二品大員的序列。

    這次,天子點頭要增補內閣,而且一次性要補齊,自然是引得京中人心攢動,短短數日之間,舉薦的奏疏,就紛紛送到了內閣當中。

    這一日,俞士悅坐在公房當中,剛剛處理完眼前的奏疏,外頭便有中書舍人前來稟報說是首輔大人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