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的競爭是以經濟和科技爲中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但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教育與社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教育事關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民族未來的興衰,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嚴肅對待和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素質教育是着眼全面發展、面向未來的教育,但由於對其內涵及與應試教育的關係理解偏頗,素質教育在實施推進過程中一直一路坎坷。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以教學爲中心,憑分數論高低,所有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成果的最終展示都與成績掛鉤,這讓許多教師和學生急功近利,不願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的素質教育當中;不少家長將素質教育片面理解爲藝術教育、特長教育,認爲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全面”發展其他技能。家庭和學校教育中瀰漫的“分數至上”的思想使孩子們從入學伊始就走上了應試教育的畏途,而藉助培養“全面”技能來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做法,對孩子來說更無異於“雪上加霜”,“兒童本位”的兒童觀在素質教育的曲折發展歷程中,一直處於失語的地位。

    兒童期是一個人學習、做人的奠基期,兒童教育是教育鏈條中最重要的一環。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兒童教育在自我改革和提高質量方面都面臨着各種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在素質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並逐步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的教育形勢之下,我國基礎教育實踐領域開始實施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爲根本目的的教育改革,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教育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楊紅櫻坦言:“我做過小學老師、兒童報刊主編,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我對孩子非常熟悉。我完全就是生活在孩子的世界裏,孩子的世界對於我,就像陽光、空氣和水。”正是出於對孩子的真誠摯愛和對中國兒童教育現狀的深沉關切,楊紅櫻舞動文字的魔棒,堅持“兒童本位”,張揚兒童天性,以充滿人性關懷的童心創作傾力打造着少年兒童生命成長的精神高地。三十年來,楊紅櫻的兒童文學創作已經蔚爲可觀,其本人也被兒童評爲心目中最喜歡的作家,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她“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用孩子的思維去思考、用孩子的語言去表達”。把能夠引領孩子心靈成長的東西編成好看的故事,讓每個孩子在他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得到豐富的給養,讓每個教育者從中得到有益的啓迪,爲孩子的成長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指導,這是楊紅櫻創作的初衷,也是楊紅櫻的教育智慧。

    楊紅櫻教育思想的理論淵源

    業內人士公認楊紅櫻的作品“巧妙地融匯了西方近現代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學的先進理念,堪稱作家中的兒童教育家和心理學家”。不論是小學老師、童書編輯,還是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的工作對象一直是孩子。她是一個非常敬業的人,爲了更能貼近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更進一步明確兒童教育的特徵,在工作、創作之餘,楊紅櫻廣泛閱讀了大量的兒童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書籍,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她的兒童觀、教育觀的形成,與她廣泛涉獵,博覽羣書,有機會接觸各種先進的教育思想有十分緊密的聯繫。其中盧梭的“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心理化和蘇霍姆林斯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對她影響最大。”

    一、盧梭自然主義教育觀的啓示

    盧梭是18世紀中期法國啓蒙思想家、教育思想家,被譽爲“教育上的哥白尼”。針對傳統古典主義教育壓制人性和違反自然的弊病,盧梭提出了自然教育原則,即教育要“順應自然”。盧梭認爲,成人與兒童各有各的地位,每個人都不應逾越自己的地位,教育要順其自然,根據兒童的年齡和身心發展階段實施教育。盧梭的自然教育學說引起了教育領域中一次影響深遠的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盧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現在對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養自然人性、發展理想品格方面。“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人的天性發展是有秩序的,如果我們打亂了自然的次序,破壞了自然的法則,其結果只能是毀了兒童。教育要服從自然的法則,尊重兒童天性的發展,把兒童當做兒童來看。盧梭所倡導的自然教育是以他的自然哲學觀點爲出發點的,是建立在“人生來就是自由”的人權理念基礎上的。他的自然教育所保護和張揚的是人最可貴的自然精神和自由權利。盧梭《愛彌兒》中開篇就定下了他對自然見解的調子:“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人生來就是自由的、平等的。性善是人人相同的,並不因人的貴賤而異,但人的這種本性自然傾向在社會狀態中,由於不合理的習俗和偏見對天性的窒息和扭曲,人們心中才萌生了種種不可遏制的慾念和隨之而來的苦難。對兒童的教育應該置身在大自然中,以此保護兒童善良的天性。盧梭熱愛自然,崇尚自然。“最偉大的教師,並不是任何一種書籍,他的教師是‘自然’。”在他看來,自然的秩序和諧美妙,處於自然狀態中的人,理智與情感趨於健全,教育要直接面對自然這本書,根據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直接觀察來擴展知識範圍。

    依賴這種“歸於自然”的見解,盧梭明確指出人的一生中,要受到三種教育的影響:自然、人、事物。他說:“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在他看來,這三方面的教育是互相聯繫的,如果這三種教育是互相沖突的,兒童的天性就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只有三者目標趨於一致時,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自然的教育完全不是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某些方面我們可以左右,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必須以自然的教育爲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從於自然的教育,才能讓兒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自然的教育即是順應兒童天性的教育,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實施不同內容的教育。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認爲人的一生的每一個時期,都有着不同的發展特點和所要完成的任務,而兒童期是“理性睡眠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重視兒童的感官訓練,對兒童進行感覺教育。隨着兒童的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他們的感覺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高,因此,對兒童開始進行感覺教育,通過感覺器官的運用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已成爲一種發展的必然。盧梭強調說:“由於所有一切都是通過人的感官而進入人的頭腦的,所以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種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這種感性的理解做基礎,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說,我們最初的哲學老師是我們的腳、我們的手和我們的眼睛。”在盧梭看來,經驗和感覺是真正的老師,感官是我們取得知識的最重要的工具。自然教育思想強調在活動中學習。它主張人存在於活動中,人要生活得有意義,就必須進行活動。“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個不凡。生活的最有意義的人,……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使用大自然賦予他們的一切力量,讓兒童完全自由地進行活動,促使兒童感官的發展,豐富兒童的感性經驗,從而能夠形成複雜的觀念和知識指導自己的行動。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