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穿越宋朝當太子 >第一百六十章 合適的人選
    監察院成立容易,實施也容易,但當挑選官員組建之時,就得仔細琢磨一下才行了。

    明朝言官選拔的條件,一是“必國而忘家,忠而忘身”;二是必須正派剛直,介直敢言;三是學識突出,既通曉朝廷各方政務,又能博涉古今。除此之外,還須具備一定的仕途經歷,歷練穩重;甚至對年齡、出身以及文章、詞辯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體的要求。

    趙昕又加上了一條,那就是必需懂大宋律例。

    唐介的爲人雖然久名遠揚,彈劾文彥博一事,也讓其名傳四海,但在趙昕看來,其實就是一個楞頭青而已,當一個提舉司還湊合,要當院長還是差遠了。

    包拯是合適的人選之一,但趙昕留給他的位置是刑部尚書。

    “慶曆四諫官!”

    趙昕自言自語道。

    慶曆四諫官指的是慶曆年間,四個大名鼎鼎的諫官,即餘靖、歐陽修、蔡襄、王素。

    歐陽修就算了,還是暫且當他的大學士好了,蔡襄,此時還在福建路當轉運使,蔡襄雖然爲慶曆四諫官之一,但趙昕在心裏權衡利弊後,還是決定不打算用他。

    慶曆四年,新政受挫,范仲淹、富弼,相繼被貶出京,緊接着歐陽修又被貶出了京城,歐陽修是諫院的言官啊,蔡襄和孫甫這兩位臺諫官對當時的宰相晏殊,那是越看越不順眼,都以爲是晏殊在背後搗鬼,因爲歐陽修當諫官時,晏殊曾經當面斥責過幾次歐陽修。

    可事實是晏殊對新政的幾人都是提攜關照有加,更何況晏殊還是富弼的岳父。

    范仲淹等人離開,很大程度上是當時的仁宗皇帝迫於輿論的壓力,不得不將范仲淹等新政大臣貶出京去,然而蔡襄不知道。

    所以這兩人費盡心思,才找了一點晏殊的黑材料,最終將晏殊成功的轟走。

    晏殊離京後,仁宗想要立陳執中爲宰相,因爲當年宋真宗重病在身之時,卻仍然硬挺着不肯立儲,滿朝大臣們也沒有一人敢言立儲之事,唯獨剛入仕途的陳執中仗義執言,上書請求立儲,最終宋真宗採納了他的建議,立皇六子趙禎爲儲君。

    所以宋仁宗欠陳執中一個人情,但這卻遭到了蔡襄、孫甫兩位諫官的反對,起初,晏殊被轟走之初,蔡襄提議讓富弼回來補缺,趕走了富弼的岳父,又想讓富弼本人回京擔任宰相,不得不說蔡襄的腦回路也是清奇的很啊!而眼下又急力反對對陳執中的任命,宋仁宗便覺得先前蔡襄彈劾晏殊一事,只怕也不是那麼單純。

    最重要的一點是蔡襄犯了爲臣的忌諱,蔡襄是言官,隸屬於臺諫官,而宋朝行政和臺諫是分屬於不同的系統,互不隸屬、互不舉薦。

    蔡襄做言官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自然懂這個道理,但卻揣着明白裝糊塗,公然舉薦行政系統的一把手。

    趙昕想要的監察院是獨立於朝政之外的,也就是說身爲監察院的官員,做好本職工作,反腐倡廉就行,至於朝政怎麼運行,跟你們無關,所以蔡襄這個好管閒事的人,不在他的選擇範圍之內。

    至於慶曆四諫官之首的餘靖,撫民治吏,三使契丹,兩平蠻寇,光輝業績彪炳青史,動人風采流芳百世,宋朝中期缺武將,所以趙昕一早就把他拐到軍隊當中去了,更何況這樣的人才放在監察院真的太屈才了,適合他的位置是軍機處。

    至於王素,雖然名字中有一個素字,但其實並不是喫素的,他是名臣王旦之子。爲人也是遇事敢言,剛正不阿,當一個提舉司還是可以的。

    “慶曆四諫官之中,沒有人適合當監察院院長一職啊!”

    “究竟誰纔是最合適的人選呢?”

    趙昕摸着腦袋,作苦思狀。

    “對了!王舉正,朕怎麼把這位能人給望了呢?”

    趙昕悍然恍然大悟道。

    王舉正出身官宦之家,從知縣起步,歷任編修、知制誥等職,一路做到參知政事,但卻不斷喫臺諫官們的嘴炮,有的說他在朝爲官怯懦不理事,也有人說他回道家中就是妻管嚴。

    說白了就是木訥寡言,溫順懦弱的貨色,宋仁宗對於言官們的鬧騰也很是頭疼,便讓王舉正擔任了御史臺的主官,心想,在這羣言官中放這麼一隻扎嘴葫蘆來坐鎮,看看你們還嘴炮無敵不。

    然而結果卻是出乎了宋仁宗的意料之外,不但失了算計而且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誰也沒想到一副老好人模樣的王舉正出任御史中丞之後,竟然徹底脫胎換骨,讓所有人都領教了什麼是真正的“人狠話不多”!

    剛上任第三天,王舉正就給宋仁宗來了一記重拳,上書彈劾張饒佐,說張饒佐先前擔任三司使,可謂“猥屍其職”,惹出了不少非議,現如今雖然被罷免,但又賜他四使之銜,這樣的恩寵未免太過頭了,實在是令天下的忠臣義士心寒。

    可以說王舉正的人設突然發生了驚天逆轉,王舉正後來不惜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以略帶威脅的口吻讓宋仁宗徹底做個了斷,要麼聽我一言,要麼除了張饒佐的官爵,要麼罷我的官,外放遠郡,我王舉正也能圖一個眼不見心不煩。

    王舉正上書之後的第四天,由於遲遲得不到宋仁宗的答覆,王舉正於大朝會當着百官的面打嘴仗,一衆臺諫們勁頭十足,盛怒不已的宋仁宗最初還想耍賴,但最終被唐介一句話給懟了回去。

    散朝後,王舉正又找當時的宰相文彥博繼續掰扯此事,因爲加封張饒佐四使頭銜,程序上是由門下下達的,文彥博也很是頭疼,一面是嘴炮無敵的臺諫官,一面是高高在上的官家,他不知道作何解釋,只能硬着頭皮接下,但王舉正同一衆言官們的態度也很堅決,要是給不出個說法,咱們今天就耗在這,什麼時候解決,什麼時候就回去。

    宋仁宗也沒想到一向老實巴交的王舉正竟然變得如此言辭犀利,且不畏強權,但自己挖的坑,還是得自己前來埋纔行,最終宋仁宗還是妥協了。

    監察院院長需要的是雷厲風行之人,但同時又能保持理智之人,趙昕倒覺得王舉正是個很聰明的人,身爲參知政事的時候,不同宋仁宗爭權,身爲御史中丞卻又能迅速的做好本職工作,這樣的人最適合當監察院院長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