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穿越宋朝當太子 >第二百七十一章 王道和霸道
    遼國不會出兵救援西夏,趙昕圖謀燕雲十六州的計劃只能暫時擱淺。

    宰相龐籍猜出了官家的謀劃,因爲朝廷捷報傳來後,官家卻下令在京的所有軍隊加班加點的操練,各地的糧草源源不斷地運送至開封。如果只是滅夏,三分之一的糧草就夠了,可是官家卻準備了三倍有餘的糧草,定然是有什麼大的軍事圖謀。

    夏國已經被打殘,滅亡只是時間而已,夏國滅亡後,以當今官家的英明神武,下一個目標鐵定是遼國了。

    趙昕最終決定滅亡夏國了,因爲他不想做燕召王。

    戰國七雄之中,燕國的血統最爲尊貴,因爲周武王分封天下,弟弟召公受封於燕。秦國佔據着西北,而燕國則擁有廣闊的遼東,但這兩個國家最終卻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這一切都要從燕國第三十八位燕王姬噲說起,話說這個姬噲很是勤勞,甚至親身下地種田,是個明君,但就是這樣的一個明君放着嫡長子繼承製不用,突發奇想的想要學習古時候的禪讓制度。

    他將王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但燕國太子便不樂意了,心想王位不傳兒子卻傳給一個外人,這叫什麼回事,便起兵討伐子之,結果最終兵敗被子之殺了。

    燕國陷入內亂之中,當時的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便打着匡扶正室的名義,進行武裝干涉,齊國以解放者居之,燕人是故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子之最終被齊軍給處決了,但隨後以仁義之師自居的齊軍很快就露出了面目,他們掠奪燕國的財富,欺壓燕國的百姓,最終燕國起兵反抗齊國統治。

    燕國和齊國就此結下仇恨,繼位的燕昭王爲了報仇雪恨,下了求賢令,老實人蘇秦聞名而來。

    俗話說的好,士爲知己者死,二人惺惺相惜,難免互生好感,而蘇秦就這樣成爲燕昭王復仇的工具。

    戰國初期,齊國是大國,自管仲改革之後,齊國富甲天下,想要滅亡齊國非一日之功,蘇秦周遊各國,積極謀劃攻打齊國。

    蘇秦一步步取得齊湣王的信任,擔任齊國相邦之後,一直鼓動齊湣王攻打宋國,最終齊湣王被說動,舉全國之兵滅亡宋國,但也因此招來五國圍攻。

    五國將士在燕將樂毅的率領下,一路攻城拔寨,不到五十天,齊國就剩下了兩座城,眼看着齊國就要滅亡了,但是燕昭王卻下令放緩了進攻的步伐,使得齊國的即墨和咀城存活了兩年之久。

    這一切都源於燕國的王道傳統,以周禮爲核心的治國思想,傳承了數百年,講道德,重禮儀是燕國的治國之策。

    戰國時代六國變法圖強,不約而同地走向了霸道之路,唯獨燕國固守王道傳統。

    燕昭王前期討伐齊國是爲了復仇,所以攻城拔寨盡顯快意恩仇,但到了後期,圍而不攻是爲了燕昭王向世人展示仁愛,等待苟延殘喘的齊人自行瓦解。

    戰國紛爭不斷,唯有霸道才能實現統一,這同宋朝立國初期是何等的相似。

    宋太祖趙匡胤起於草莽,帶領宋朝走上了霸道之路,宋朝是故平定南北,結束五代紛亂。宋太祖雖然杯酒釋兵權,但是對武將還是比較重視的,注重文武的平衡。

    但是到了宋太宗繼位後,文武之間的地位發生了變化,白溝河兵敗,大宋的脊樑被打斷,從此一蹶不振,談遼色變,從主動進攻變成了被動防禦,也從霸道之路變爲了王道之路。

    隨之繼位的宋真宗,本事沒有多大,偏偏好大喜功,愛好封禪,而彼時的遼國在蕭太后的統領下日益強大,最終逼迫宋朝簽訂了檀淵之盟。

    雖然檀淵之盟對於宋朝而言是不平等條約,但從另一個層次上來講,檀淵之盟後,宋遼之間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當然最主要的是宋朝實行王道之路後,也把自己的盟友遼國帶到了王道之路上面,原本的猛虎變成了養在動物園裏觀賞的老虎。

    宋仁宗繼位後,雖然勤政愛民,躬行節儉,但就其本身而言也不是個安分的主,西夏李元昊叛亂就是懸在宋仁宗心間的一根刺。

    宋仁宗籌謀數載,最終出兵討伐西夏,但理想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宋軍十戰九輸,而遼國趁機打劫,最終宋仁宗不得草草議和結束。

    在趙昕看來,要想社稷安穩,百姓安居樂業,實行王道是必須的,但王道也僅僅是對內統治百姓的工具而已。

    若想實現征服世界的夢想,他就必須帶領宋朝重新走向霸道之路。

    在他眼裏,霸道安天下,王道治天下,二者缺一不可。

    宋朝拋棄霸道,轉而以王道思想來實行對外政策無疑是錯誤的。縱觀歷史,因爲王道思想,宋朝對外政策都是拿錢買和平,一慫再慫。

    ......

    趙昕的命令還沒傳到前線,狄青和王韶的聯名奏疏就送到了,二人比趙昕先一步得知遼國不會出兵救援西夏,所以攻破夏國都的命令應該在路上了。

    攻破西夏國都很容易,但滅國之功加在頭上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歷史上功高蓋主的武將,下場往往都很悽慘,當今官家尤其重武力,所以二人思來想去,這滅國之功還是留給官家親自來的好。

    趙昕看過二人請求他御駕親征的奏摺後,不由得笑了,武將們的心思他清楚,雖然他不怕功高蓋主的武將們怎麼樣,但難保以後的皇帝不會這麼想,所以他再三猶豫之後,還是決定御駕親征。

    將士們在前線拼命,他由於身份的原因只能在後方坐陣,他雖然是大宋的皇帝,但也正因爲如此,他失去了很多的自由。

    眼下有了機會,自然要好好的出去看看,要知道,這次之後,還不曉得哪年才能率軍出征。

    趙昕將朝廷的政事做了妥善安排之後,先是跑去太廟祭祀祖先,占卜問卦,求個御駕出征的良辰吉日。

    兩宮皇太后聽說趙昕要親征夏國,一開始都是反對的,但最終被還是趙昕給說服了。

    宣武四年,三月十二日,趙昕統領三萬士卒開赴夏國,隨行的除了武將之外,還有英妃楊凌薇,讓其掛帥這種事情,趙昕是做不到的,但讓其跟隨自己一同出征,問題還是不大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