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 >第一百二十五章 考覈
    錦衣衛,北鎮撫司。

    都督同知陳寅坐在堂上。

    “張琦,京城中起大霧一事,市井裏,近日可有什麼流言傳出?”陳寅問道。

    站在一旁的張琦連忙道:“回都督,京城內並無流言。”

    陳寅聽張琦說完,這才鬆了一口氣。

    前段時間,也就是三月十三日下午申時,這北京城內突然起了一陣黃霧,隨即這黃霧就變成了赤紅色的風暴,從城中的西北處起,將文德坊和西長安街牌坊斗拱上的檐瓦毀壞了大片,西長安中門的栓木和鎖鈕都給折斷了,又毀壞了城牆上的幾處旗杆,這陣怪風直到半夜才停。

    朝廷震動,皇上朱厚熜急忙召見兵部官員,詢問這風霾之變,是何緣故。

    兵部有人上書表示,此異象三見佔書,稱之爲主兵喪火,並言稱今年西北邊防之事最急,不可不慎重。

    朱厚熜便令兵部官員商討西北邊防預備之策。

    雖然此事與錦衣衛無關,但是都督陳寅卻是頗爲緊張,每逢天見異象,便有流言蜚語從市井中傳出,不知道會鬧出什麼亂子。

    好在這次只是颳了一陣風暴,吹掉些瓦片,吹折了幾桿大旗而已,並沒有人趁亂鬧事。

    陳寅又問道:“對了,前幾日,我上了摺子,今年乃是軍政考選之期,兵部批覆了,說錦衣衛乃是天子親軍,皆是歷練嫺熟之兵,難以更替,便依照着嘉靖三年的舊例,免考了,皇上也同意了。”

    張琦喜道:“如此,底下的兄弟們也就能將提着的心都放下了。”

    陳寅笑道:“將消息傳下去吧,也安定一下人心。”

    張琦連忙道:“卑職遵命。”

    陳寅突然想起一事,又問道:“陸炳那邊的案子,查的怎麼樣了?”

    張琦道:“進展不大,卑職聽說,東廠也有人在悄悄打探此案。”

    陳寅冷笑一聲:“真是丟了我錦衣衛的臉面,等下你親自過問一下。”

    張琦拱手稱是。

    與此同時,南鎮撫司的一間屋內,鄭壁正發着火,站在他面前的幾個錦衣衛校尉皆是戰戰兢兢,不敢回話。

    “廢物,廢物,查了這麼久,一點進展都沒有,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難不成還飛了不成?”鄭壁罵道。

    見這幾個信得過的校尉不說話,鄭壁就是一陣氣憤,查了這麼久,一點頭緒都沒有,只知道丟失的少女皆是在城中消失的,但是具體怎麼消失的,在哪消失的,沒有人能說的清楚。

    隨着錦衣衛在查少女失蹤一案被人傳揚了出去,這與案情相關的蛛絲馬跡似是沒了一般,一個都找不到了。

    再加上東廠的人也在裏攪和,更是猶如一團亂麻,毫無頭緒。

    鄭壁發泄完,便將他們趕了出去,一個人坐在椅子上,回想着這段時間的點點滴滴,梳理案情。

    門外,傳來一陣爽朗的笑聲,鄭壁連忙起身迎了出來。

    卻是陸炳正在陪着張琦在說話。

    “都督知曉大人在查的案子,碰到了難處,特命卑職前來協助。”張琦道。

    陸炳眼睛一轉,指着鄭壁道:“鄭壁,可是這案子遇到什麼麻煩,怎麼都傳到都督耳中了。”

    鄭壁請罪道:“卑職知罪,請大人責罰。”

    陸炳見他愁眉不展,卻是不以爲意,笑道:“既然辦不好差事,那就跟在張大人身邊,好好學學,這案子究竟要怎麼查。”

    “卑職遵命。”鄭壁連忙道。

    張琦笑道:“鄭千戶可否將案情詳細說與我聽?”

    鄭壁道:“卑職這就將案情的卷宗取來,大人稍等。”

    藉着鄭壁去取卷宗之際,陸炳又與張琦談笑了幾句,得知今年的考選就這麼輕鬆的過了,也是鬆了口氣。

    這每三年一次的巡考,對於官場中人來說,乃是一種折磨,雖然這巡考與官職升遷有關,但是過程之繁瑣,着實令人厭煩。

    這大明的官吏考覈制度,乃是繼承唐宋時期的舊制,但是又有所變化。

    太祖皇帝朱元璋開國後,大明所有官吏的考覈主要由吏部和都察院主持進行,在吏部設考功清吏司,掌官吏考課,黜陟之事,而都察院則是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

    大明初期,官員考覈的權力是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享有的。只是這考覈制度還處在摸索階段,並沒有形成制度化。

    以外察爲例,各地官員除了向上級彙報以外,還需要每年進京朝覲。

    洪武九年曾有規定:知府每年朝覲一次,知州、知縣每三年朝覲一次。

    之後由於朝覲太過於徒勞,官員們往往需要在路上浪費大量的時間,是以洪武十八年又改了定製,外官只需三年來京一次朝覲,以辰、戌、醜、未爲朝覲之朝。

    到了弘治皇帝在位時期,官員考覈制度則趨於完善,正式規定京察爲六年一次,考覈標準和程序也形成了制度化。

    第一種考覈稱作“考滿”,這種考覈方式針對的是所有的在職官員,無論是京官還是外官,都是這樣考覈。

    這“考滿”又分成三個階段,初考、再考、通考。凡是官吏任滿三年就要進行一次考覈,叫作初考。任滿六年再次進行考覈,叫作再考。任滿九年再進行考覈一次,稱爲通考。

    三次考覈都通過之後,才能夠稱爲“考滿”。同時在京的四品以上官員在“九年任滿,黜陟取自上裁”,外官考滿則由上級官員進行審覈,之後再層層複審,最後交由皇帝裁決。

    內外官皆三年爲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

    布政司四品以上、按察司五品以上,俱系正官、佐二官。三年考滿,給由進牌,別無考覈衙門,從都察院考覈,本部復考,具奏黜陟,取自上裁。

    這第二種考覈稱作“考察”,也是針對大明的所有官員進行,目的在於獎懲升降。

    考察一共分成兩種,“京察”和“外察”。京察顧名思義就是針對所有在京的京官,無論南京應天府還是北京順天府,只要是在京的四品以上的官員,都需要進行述職。

    外察就是對地方官員進行的考察,各地地方長官需要每月將自己的工作整理成冊,然後再層層上報,層層進行審覈。

    其流程就是州縣上報到府裏,府裏將自己的工作彙報之後,再審覈州縣的,之後再一同報到省裏的布政司。

    是爲“革月報爲季報,以季報之數,凡府、州、縣輕重獄囚即依律斷決,不須轉發。果有違枉,從御史按察司斛劾。令出,天下便之。”

    這“考滿”制度和“考覈”制度又有所不同,考滿制度有固定的時間,主要是考察任期已滿的官員,通過考察結果來決定他們的去留。

    而考察制度並沒有具體的時間,不定期進行,針對某一個官員,主要就是糾察貪墨法度的官員,及時查處,起到的是一種及時止損、警示的作用。

    而且標準各有不同,考察有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謹八種標準,而考滿只有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種標準。

    至於考覈的結果,無非就是降職,罷免和留任。而考滿的官員則是皇帝賜宴、賜物、賜敕。

    是以,每遇考滿和考察,各級官吏皆是無比厭煩,只因太過於繁瑣,精力不濟的官員,很難堅持。

    得知此次軍政考選便這樣過了,陸炳心情格外愉悅,帶着笑意離開了,準備去長春院赴嚴世蕃的宴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