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水滸之柴進爲王 >第二十章 青州知府万俟卨
    歷史上的靖康事變要從宣和七年金兵南下開始,當年宋徽宗禪讓,次年改元爲靖康,然後等到靖康二年三月金國廢徽宗、欽宗,立張邦昌爲帝,這纔算是結束。

    期間雖然宋國無力戰鬥,但是前後圍困兩次,苟延殘喘了一年之久。

    也就是因爲有這份信心,所以柴進纔敢帶着兵馬去淮南,沒有第一時間前往開封。

    但是現在淮南災情趨於穩定,唯一所欠缺的就是錢糧和時間,等到充足的錢糧到位以後,淮南才能大刀闊斧的重建,再給上淮南三四年的時間,這塊豐腴的寶地足以煥發生機。

    爲了這筆錢糧,梁山所下的功夫並不小。

    梁山主管海外商業的王倫奉命南下,前往安南借糧;耽羅島的軍司馬吳用則奉命前往倭國和高麗籌措糧草,梁山各處水軍忙於打漁,燕雲各處的官員也在努力的籌措。

    可惜的是噩耗接二連三的傳來,安南國王李乾德十分果斷的拒絕了王倫的商議,不僅如此還將王倫等人扣了下來,準備送往宋廷邀功。

    梁山水軍主將呼延慶倒不是個好相與的,正在聯絡當地的漢人,在武安州尋覓了一處良港,竟然是準備駐紮下來,再行營救。

    不管呼延慶怎麼着,這安南是短期指望不上,偏偏高麗也是情況百出。

    吳用雖然狠辣,誅殺了一批趁機作亂的賊人,但是隨着梁山的抽調,各地都有些不安分,接二連三的出了好幾出襲殺梁山商人的情況,令人叫苦不迭。

    杜壆倒是個果斷的,他親率林沖部殺向高麗,高麗國王王俁卻極爲湊巧的得了重病,沒有反抗梁山的心思。

    其實王俁在歷史上數年前就沒了,但是不知道是梁山給的壓力太大,還是梁山的醫療過於先進,這個高麗睿宗王世民又多活了幾年。

    杜壆兵威正盛,王俁無心反抗,急忙斬殺了一批官員,這才讓高麗安定了下來。

    但是政務院的諸公都明白,若是讓吳用繼續殺下去,高麗必然反叛。到那時本就捉襟見肘的梁山,更無兵馬可用。於是急忙叫停了吳用在高麗的行爲,但是從倭國買糧的事情卻沒有停下來。

    河北兩路的情況也不甚理想。

    梁山向來是窮人的軍隊,河北兩路的大部分士紳都恐成被梁山斬殺殆盡,一時間反叛的、逃跑的、心懷鬼胎的層出不窮。

    再加上河北本就是以宋廷投降的官員爲主,急切間梁山也不好下手,只能讓韓企先親自去河北安撫,暫且穩住局面,保證糧道不失爲上。

    好在淮西的段三娘還能提供不少糧草,足以維持一段時間,但是柴進卻怎麼會甘心如此停滯不前?

    靖康二字本就對柴進有不小的衝擊,因此合圍開封之事就成了當前要緊的事情。

    開封的作用並不小,這座足足有一百五十萬人口的巨城,絕對不容有失。

    況且,開封有錢有糧,足以解梁山之難。

    若是梁山拿下開封這座重鎮,其餘南京應天府、徐州取之輕而易舉,如壽州、廬州、河南府(即洛陽)都成了下一步的目標。

    可以說,東京汴梁是梁山的這次戰事的收官之戰,拿下它,梁山坐擁半壁江山,從容發展數年,便可輕取天下。拿不下開封,憑藉着趙氏的威望,河北必將動盪不安。

    話說回來,梁山的兵馬也都是圍繞着開封謀劃的,盧俊義、史文恭二部已經到達了滑州,宗澤則帶着關勝部和駐紮梁山的卞祥部入駐廣濟軍,足足八萬兵馬對開封成了包圍之勢。

    但是這麼多驕兵悍將,哪一個是易於的?

    柴進雖然有信心,但是心中卻終究有些放心不下,將淮南的事情託付給張孝純,留下山獅駝和連兒心善組建淮南守軍,柴進則親自帶着高寵、鄧元覺等人開始準備北上開封。

    路程並不遠,先是從淮南入海,然後由梁山水軍送往濟水入海口,再順着濟水往梁山泊去一趟,最後跟宗望的兵馬匯合就算是完事。

    這幾月的朝夕相處來下,柴進對張孝純本事也算是放心,這位歷任僞齊宰相、金國宰相的大能,處理一個淮南那是手到擒來。

    至於兵馬柴進也不擔心,梁山在短短的數月時間已經盡得淮南民心,任何想動手的必將陷入淮南的人民海洋。況且淮南疲敝,也沒人會想背上這個包袱。

    山獅駝和連兒心善只是以備不時之需,另外這兩員將領也該出去歷練歷練了,二人自成一軍也不算是埋沒了本事。

    說起來柴進甚至還想把解珍解寶送往沂州組建一支純山地軍,以期日後西南用兵,但是梁山錢糧缺口太大,還不是時候,只能作罷。

    離開了淮南,柴進卻沒有一絲的放心,開封隨着宋江的前去,定然成了火藥桶。他倒是不怕這些軍馬與自己爲敵,左右不過是一些手下敗將罷了,勝了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但是東京繁華,無論是金兵還是宋江的兵馬都是一些軍紀敗壞之徒,打碎一些瓶瓶罐罐總是不美。

    一晃十餘日過去,柴進已經來到了濟水。

    到了這條梁山初期的大動脈,柴進的心情也好了起來。

    打吧,大不了打碎了重建。自己有這麼多百姓支持,就是把天打碎了也有信心重建。

    彷彿隨着柴進的心情一般,船隻剛到青州府便有士卒登上船,對着柴進道:“國公,青州知府万俟卨攜青州士紳求見。”

    對於万俟卨,柴進心裏本來有一些歧視,但是此人本事過人,稍加培養便不下於韓企先等人,乃是梁山的後起之秀。再加上梁山本就缺乏人手,只能捏着鼻子用了。

    更何況,柴進對此人還有更大的期望。

    一個系統只有清官不行,須得有這種人纔來驗證梁山制度的可行性。

    因此,柴進不僅沒有阻攔万俟卨的官運,還屢次提拔,這次更是派往了京東東路,擔當青州知府。

    宋廷重幹弱枝,對於省一級的行政單位虛設,路治缺乏對下屬郡縣的掌控權。但是隨着火車的出現,各地的交通的便捷,梁山已經沒有必要這般弱化省級。

    換句話說,只要万俟卨幹得好,京東東路日後將以他爲首。

    這絕對是重用。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