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從孤兒到帝王 >第168章 流放
    漫長的黃土路上,一支上千人的遷徙隊伍緩緩向前,所有人都大包小包揹着,根本沒有牲口給他們拉貨,外圍則有靖難軍幕府治下第一批武裝起來的標戶預備役。

    標戶預備役不是說這些士卒還是新兵,而是指這些人沒有成爲正式的標戶,但已經登記造冊,被編入靖難軍後方的衛戍部隊編制裏,只要建立足夠的功勳,就能一路晉升成爲真正的標戶。

    顯而易見的,預備役這個頗有現代風的名詞,也是柳天成的隨心之舉。

    這支遷徙隊伍之所以連一個拉貨的牲口都沒有,自然是因爲他們都是戴罪之身!

    這幫人就是于闐國曾經的王室和臣僚們。

    除了願意繼續爲靖難軍打仗的于闐國武將外,所有的權貴和高級文官都被柳天成打包送往恆羅斯城。

    那裏是靖難軍建立統治機構的最西面地區,大石城已經淪爲白地,自然無法建立統治根基。

    想要建立政權,不光要有土地,人才是最重要的!

    而現在的恆羅斯城,在魏忠賢的努力建設下,多出了一個屯墾司的衙門,這個衙門專門負責接受罪犯和靖難軍征伐過程中,流放過來的‘政治犯’。

    這些人往往都是攜家帶口的,所以進入恆羅斯城後,會被強逼着用他們攜帶的家財購買高價農業生產工具和簡陋的自衛武器,然後這些人甭管之前是什麼身份。

    王公貴族也好,平民黔首也罷,都會被以家庭爲單位合併爲一個個屯墾隊,然後攜帶部分口糧,發往大石城那片地區。

    去的時候會有士卒沿途保護(監視),到了地方後,大家的糧食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士卒自然就回返,不用擔心他們逃走。

    大石城那片地區的土地還算肥沃,水源充足,敵人也少,到了地方想要離開,就要穿越大片荒漠戈壁,還要面臨匪患。

    更何況,大石城那裏已經有標戶預備役建立的屯墾點,是有武備力量看守這些人的!

    這纔是真正意義的流放,這幫人只能安心做一個老老實實的農夫。

    很多王公貴族來到這裏後,不會種地也沒關係,有專門的老農負責教導他們,順帶着把王公貴族手裏所有的財貨都坑走。

    當然,即便保住了部分財貨,那些被髮配過來的標戶預備役也不是什麼好人,早晚會把這些‘肥羊’剝削得只剩下一條底褲。

    這支遷徙隊伍只是第一批,于闐城內此時還在進行統計甄別,那些不願意參軍的于闐國族民壯,同樣會成爲流放人羣,被髮往後方。

    只不過這些人會跟于闐的王公大臣遷徙隊伍的最終地點錯開,不會前往大石城那片危險的地方,一般只會在靖難軍控制下的某個鎮城外圍的荒地開闢農莊,今後就老老實實做一個種地的順民吧。

    總而言之,不能讓這些不穩定因素繼續留在於闐城這裏,遷徙的時候也不是集中安置,而是這一批那一批,分化瓦解于闐國族的凝聚力。

    地域阻隔只需要一兩代人的輪替,就能讓這些于闐人忘記自己曾經的種羣身份。

    當然,對於那些願意參軍爲靖難軍而戰的于闐士卒,即便只是一個民壯,柳天成都表現的十分大度。

    原因無他,忠柳軍需要補充兵力!

    其中還有部分願意爲靖難軍效力的于闐武將,都會降職留用在忠柳軍中。

    忠柳軍不可能只有兵沒有武官統領啊。

    蘇苟只是忠柳軍的最高指揮官,打仗的時候靠的還是那些中低層武官帶兵在前面賣命。

    這就是柳天成留下投靠于闐武將的緣故。

    當然,他們的部下都被打亂重編,忠柳軍都是跟隨靖難軍主力行動,柳天成自然不用擔心這些收編的于闐敗兵會搗亂。

    依託于闐城牆,衆志成城的時候,于闐軍隊都敗亡了,更何況被打散編入忠柳軍?

    這些被編入進來的于闐士卒和武將,對靖難軍都發自內心的感到恐懼。

    而他們背主求榮的目地,只是爲了讓自己的家人不至於遷徙千里離開家鄉,到其他地方種地!

    故土難離可不是漢人的傳統,這是人類的本能。

    不過,回鶻人這個帶有明顯族羣色彩的稱呼被取締了,所有留下的回鶻人都改稱爲色目人。

    原本西域這片土地的種羣部族是非常多的,但在被這個世界的大唐征服後,西域土着之間的族羣稱呼就消失大半,被統稱爲色目人。

    不少西域土着自己也認爲他就是色目人。

    或者乾脆按照生活的地域來稱呼。

    西域文化本來就不算昌盛,被軍事征服後,民族精神自然消亡得很快。

    而且現在西域中佛教、天方教、拜上帝教會、道教等等相繼傳入,這些宗教可不會有部族隔閡,更是進一步融合了西域各族土着。

    民族融合的最快途徑,就是軍事征服!

    甚至現在的西域中,漢話都已經成爲主流語言,哪怕是那些跟漢家藩鎮敵對的西域土着部族高層,也都學會了漢話。

    拿下於闐國後,柳天成沒有得到帝王系統的獎勵,估計是因爲這場戰爭太過小兒科,而且對靖難軍的戰略形勢助力也不算太大的緣故。

    不過柳天成的收穫也很多,于闐國的人口大部分都被柳天成完好無損的接管過來,這些可都是開化之人,也就是適應了定居農耕文明的順民。

    于闐國族被分化瓦解流放,但于闐國除了回鶻國族外,還有人口更多的二等民族,這些二等民族自然是靖難軍拉攏的對象。

    標戶制度一出,靖難軍頓時獲得了于闐國這些二等民族的擁護。

    即便成爲標戶千難萬難,但好歹讓這些二等人有了上升的階梯。

    這一點在西域這片土地上,已經十分難得了!

    畢竟西域這裏沒有科舉制度,即便是漢家藩鎮,也不會給色目人通過科舉上位的機會,當兵爲漢家藩鎮打仗的色目人,最好的下場也就是獲得歸化色目人的身份,順帶着在輔兵營裏成就一官半職。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