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復活帝國火中物 >第680章 無限大的兆億分之一,還是無限大
    任重不得不再次感嘆大統一公式的奇妙之處。

    這同樣也是槓桿效應。

    先假設如果人類未能窺破宇宙空間的真正本質,沒能掌握大統一公式,轉而採用物理手段去挪移每一枚粒子以形成龐加萊迴歸效應,那麼需要達成幾個前提。

    首先,當粒子的維度小到一定的程度後,就一定會發生振動式運動。說白了,就只要是物質,就得有溫度。

    如果將一個金塊放到一個更大號的鉛塊的上面,再等上個足夠漫長的時間,金塊會慢慢陷入鉛塊。

    原子級的擴散運動尚且如此。將勘測精度繼續往下探,觸及原子核、質子中子、夸克、前子、各級神之粒子時,這種微觀世界的運動更是永不停歇,無處不在。

    如果放大了維度來理解,也是一樣。

    人類理解中的靜止,永遠都只是相對靜止。

    假如給整個宇宙建立一個無限龐大又無限精確的座標系,那麼在全宇宙中絕不可能找到一個在座標系裏真正靜止的物質。無論是微粒還是巨大的星體,也都一樣在永恆的運動中。

    那麼,結合上述兩點前提便不難理解,如果想用人工重建的方式來實現龐加萊迴歸,這整個反應的過程便必須在同一瞬間,同時對整個源星系裏的每一個粒子生效,使其迴歸原位,然後才能形成類似於時光倒流的龐加萊迴歸。

    可是,如果要完整地回溯時間,甚至連人的記憶也重建,就必須考慮能耗的問題。

    哪怕重建的只是在正二十面體規則之下的規律記憶,而不是任重這種原生人類的絕對自由思維,其能耗也超乎想象。

    如果要重建絕對自由思維的完整記憶,需要的是無限大的能源。這裏的無限指代的是真正的無限,不是概念上簡單理解的所謂無限。

    但如果重建的是規律記憶,大約需要的是無限大的兆億億分之一的能源。可某種意義上,無限大的兆億億分之一,還是無限大。重建的操作精度需要達到的信息深度,也逼近了無窮大級神之粒子。

    並不是搬運越輕的東西就越省力。

    人類如果要搬起一百克的鐵塊,只需要手指輕輕一抖。但人類如果要搬運一顆電子的質量,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燃燒的能源卻遠遠大於搬運一百克鐵塊。這是因爲在宇宙的維度中,物體的體積自有其規律。比如21世紀的人類如果想進行精確的金屬加工,還能用諸如車牀等等機械裝置。

    可如果想加工半導體硅芯片,將加工進度控制到納米級,那就得采用諸如光刻機等裝置。可如果是想控制一枚原子,就必須用到力場。在面對電子時,人類的常規手段就顯得更乏力了,甚至只能用磁場來勉強限制電子的移動方向,也壓根不可能將電子固定住,只能讓其移動範圍逐漸縮小。

    在科學邏輯裏,當物質的尺寸與質量小過一定的界限後,想要改變它時需要付出的代價便會呈幾何級數增長。

    因此,經過換算可以估測出,如果要用常規的手段來將源星星系這“小小”的星系進行回溯,所需要消耗的能源其實也已經達到了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與黑洞的能量總和這般恐怖的程度。

    這並不誇張,甚至十分合理,這都是用正確的物理定律計算出來的結果。

    任重曾經對此也感到疑惑。

    在看完這本冊子後,任重明白了。

    城主等人之所以能實現這點,依靠的其實正是類似於歸零武器的槓桿效應,但其控制精度與力度都更強大了無數倍。看似相似,科技含量卻天差地別,不在一個層級。

    城主與無名之城的居民們先以大統一公式爲依據,對源星星系內的一切物質與能量的流轉過程進行記錄。

    然後,這羣人類的先驅者用思維投射干涉現實,製造了一粒極細微的量子。

    這量子微粒的質量是電子質量的無限分之一,但卻承載了大統一公式計算出來的源星星系在某個時間節點上的全部信息。當然,任重本人的信息不在其中。他的完整記憶無法被記錄。

    在這枚量子微粒被製造出來後,以無限大的速度在源星星系內高速運動。

    從時間與空間的維度上講,這量子微粒是在同一瞬間充斥了整片空間。

    它不斷對其他粒子施加影響,製造出一場剎那爆發的強烈蝴蝶效應,讓所有粒子完成歸位。

    這,就是人類先驅者們用極少的能源撬動空間區域內的所有基本粒子同時移動,人爲製造出龐加萊迴歸的完整方法。

    這,同樣是科學的奧妙。

    哲羅夢寐以求而又求而不得的,正是這技術,也是宇宙的真諦,是打開神的世界的大門的鑰匙。楊米思理論是通往科學終點的神的境界的在建中的階梯,大統一公式的確就是最後的那把開門鑰匙。

    在宇宙中,無論是可觀測宇宙還是未知的域外宇宙,無論是任何文明,只要掌握了這種級別的科學,便可以成爲絕對的主宰,成爲所有文明的神。

    當然,在合理的理論中,這也是宇宙內部誕生的文明永遠也無法跨過的門檻,是一道絕對的嘆息之牆。

    但現在,通過人類在古盤星系內的十萬次毀滅輪迴,通過無數人長達萬億年的努力,人類打破了這面嘆息之牆。

    如今這成果終於交到了任重的手上。

    它又更進一步證明了一個任重的猜想。

    關於宇宙的起源,人類一直有着很多的猜測。在21世紀時,任重便曾經否定過宇宙大爆炸起源論。他認爲宇宙空間亙古存在,也認爲所謂的宇宙大爆炸的起源並非是一個體積無限小卻質量無限大的奇點。

    事實上,早在2022年時,就有人類科學家利用超級望遠鏡“看見”了132億年前的恆星系,還不只一個。這些恆星系的體積並不大,但形狀規整,且已經有了完整的運行規律。可按照原有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當時的宇宙中根本不可能存在成形的恆星系,依然應該是奇點大爆炸釋放出來的高溫高能粒子組成的白茫茫的一片“雲”纔對。

    可事實勝於雄辯,在這發現被證實後,立刻便有新的觀念被拋出來。

    很多人認爲,宇宙大爆炸並沒有發生,可觀測宇宙裏也並不曾存在過所謂的奇點。

    宇宙的起源很可能是一片相對緻密的星系。

    任重則靠着個人的想象力在此基礎上再做了新的延伸。他認爲可觀測宇宙就像是大海中的一個可以通過吞吐海水來呼吸的水母。

    水母在吸水時,身軀則規律膨脹。每次吐水時,則收縮。其膨脹與收縮都有一個界限。膨脹的上限並不是冷寂,收縮的下限也並不是奇點。它只是在不斷地重複着這個過程,恰似輪迴。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