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香江大亨傳奇 >第五六七章 兵戎相見
    “在商言商”——沈弼的觀點,與華商這句口頭禪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沈弼的思想已深入匯豐員工的靈魂,一位叫托馬斯曼·莫里森的主管說:“兩條船,一條是同胞的,一條是外族人的。同胞的船正駛進狂風巨浪之中,外族人的船在風平浪靜的海域。我們肯定是資助那條更安全的船繼續行駛。”

    現在再回到香江的英商、華商。平心而論,香江的有錢人都對內地敏感,英商具有廣泛的國際聯繫,就是英聯邦國家和地區,也有幾十處讓他們選擇。

    他們走資離港,折翼恃羽後又回港,回港後又三心二意,尋機會走資。這樣反反覆覆,徘徊不前。

    而華商沒有英商這麼優越的條件,反而“因禍得福”。他們只能死心踏地在香江發展。

    事實證明,在任何地方投資,回報率都不及香江高,近二三十年,正是華商迅速崛起、急劇壯大的時代。

    匯豐銀行對這一驚人變化,從未熟視無睹。它愈來愈明顯地把在港投資重點向華商傾斜。

    匯豐同華商同步發展,同香江經濟同步發展。香江對匯豐的回報,是成全匯豐穩唐同業之冠。

    1982年,通過一系列成功收購的匯豐銀行,在香江擁有三百家分行,在海外擁有八百家分行,銀行資產總額爲四千二百八十億港元,員工數共四萬名,在香江的存款佔同業總額的六成。

    這一年,在世界五百家最大銀行的主席的投票選舉中,沈弼當選爲“本年最傑出的銀行家”。

    毫無疑問,沈弼是匯豐歷任大班中最傑出的一位,也是香江開埠以來最偉大的銀行家。

    濃弼承認,同業中,並非人人都對他有好感。匯豐有巨大的儲備金,幾乎所有的同業部想得到匯豐的支持,沈弼拒絕了大多數人的借款要求。沈弼對傳媒發表講話時說:

    “上帝不是派我們到這裏來資助與我們競爭的人。借錢給我們的競爭對手,使他們有能力搶走我們的客戶,看來不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

    沈弼永遠是一個銀行家。

    香江三大華人船王,董浩雲的重點是貨櫃船,趙從衍大部分船是散裝貨輪,而包玉鋼的油輪佔其總商船噸位的一半以上。

    包玉鋼無時不在密切注視全球石油業的動向。

    七十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使西方的石油大亨意識到,倚賴中東的石油,無疑是在編制絞索。

    歐洲的北海油田、美洲的得克薩斯油田再掀開發熱潮。出油的捷報,使油輪主人如坐鍼氈。

    石油消耗大國日本,從七十年代初起加緊儲備石油,而到七十年代末,罐滿庫盈的日本突然削減石油進口量,這對擁有龐大的油輪船隊的包玉鋼,不啻當頭一棒。

    包玉鋼棄舟登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1977年沈弼取代桑達士成爲匯豐大班。

    桑達士曾全力支持包玉鋼貸款造船,成全了包玉鋼的船王夢,匯豐也獲得豐盈的放款回報,同時又是環球航運的大股東。

    沈粥的態度,預示他將不會熱衷貸款造船。他的這一態度,在往後幾年,愈來愈明朗。

    除環球集團,董氏的金山、東方海外,趙氏的華光,怡和,會德豐等大船務公司都是匯豐的放款對象。

    匯豐投放於航運業的款額高達一百億多億港元。稍有閃夫,匯豐將陷入滅頂之災。

    七十年代末,包玉鋼共擁有超過一千三百萬噸船,其中超級油輪五十艘。加上仍在船廠建造的新船,至八十年代初,包玉鋼擁有的船隊總載重將達兩千萬噸以上。

    若以世界航運高峯時的市值論,一艘油輪可值一幢大廈。如果當初包玉鋼不造油輪,而置物業的話,他就有50幢大廈構成的“石屎森林”。

    1973年3月號美國《財富》雜誌,估算包玉鋼船隊總噸位九百六十萬噸,家族所持股份價值七——十億美元。

    包玉鋼穩坐世界華人首富寶座。若世界航運市場一直景氣,那麼李志文要成爲華人首富也會推遲。

    任何人都會做事後諸葛亮,但很少有人會像包玉鋼這樣目光敏銳,反應迅速。

    1979—1980年,世界航運還是處於旺盛的末尾,包玉鋼就爲大部分油輪訂出售價——要價之低,令那些仍看好航運的船東喫驚又興奮。包玉鋼的低價政策,使該賣出的船全部脫手。

    然而,一旦船災洶涌襲來,人們又發現捷足先登的包玉鋼還是搶到了較好的價錢。此時,航齡長的船,只能當廢鐵拆卸售出。

    《船難》作者傑克·威勞貝說:“有些聰明的船東,早就看到航運業有問題,例如香江船王包玉鋼爵士,就看到香江的地產業作爲長線投資比航運業好,包玉鋼自1980年以來,已經售出一百二十五艘運貨船和巨型油輪,將他屬下的船隊減到只有八十五艘,其中有些船長期租賃合約仍未滿期。”

    包玉鋼在減船大行動中,自然也付出了代價,付出這個代價值得,包玉鋼在大船災中渡過了難關。

    而捨不得付出代價的船東,大部分被包袱拖垮。包玉鋼對他的損失緘口不言。

    傳媒指出,包玉鋼的最大一筆損失,是日本山口公司的倒閉,包玉鋼有包玉鋼艘巨輪爲其租用。

    遠東證券交易所,從1972年起編制9種分類股票指數,當年基數都爲1000點。至1981年7月31日止,倉塢股分類借數高達26469點,13牢上升25.5倍;地產股爲9049點,翻了9倍(。質上倉塢也屬地產。

    曾是大熱門的航業股,指數只有565點,成負增長,排名分數指數倒數第一。

    市道變幻之大,令衆船東心寒。這一年,“登陸船王”的桂冠早已牢牢戴於包玉鋼頭頂,人們稱包玉鋼爲地產鉅子了。

    九龍倉的歷史可追溯到1871年8月1日,英商遮打與曉士創建香江碼頭及貨倉公司。

    這是香江第一座對外承攬業務的公用碼頭及貨倉。由於灣仔地皮的限制,1875年,遷往九龍尖沙咀西側,公司更名爲香江九龍碼頭及貨倉有限公司,簡稱九龍倉。

    大股東除創始人外,還有怡和等大洋行。

    七十年代末,地產大旺,九龍倉位於尖沙咀、港島、新界的碼頭貨倉地盤,成爲地產商覬覦的大肥肉。

    李佳誠有心把九龍倉攫取到手,他通過智囊得知,怡和擁有九龍倉的股份不及兩成。這就是說,只要暗中吸納九龍倉兩成的股票,就可跟怡和公開競購。

    李佳成心明肚知,九龍倉發行的股份不到一億股,每股市、值僅在13—14港元之間徘徊,那麼,九龍倉的市值充其量下超過14億港元,這顯然是低估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