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香江大亨傳奇 >第五七三章 紡織危機
    “李先生,我來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中建地產的老闆徐世勳!”包玉鋼指着徐世勳說道。

    在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包玉鋼並沒有喊阿文。

    而之所以介紹的是中建地產的老闆,而不是徐氏集團的老闆。

    完全是因爲徐世勳的二哥還在,而在徐愛周去世之後,徐家產業由三個兒子掌握。

    而雖然徐家的礦產業、地產業和航運業分別分給三個兒子掌握,不過徐家並沒有分家。

    所以徐世勳纔可以在他二哥去世之後重新掌握徐家大權,而徐家不是被分裂開。

    “徐先生好,今天算是沾了徐先生的光了,黑色閃電很不錯!”李志文笑着伸出手說道。

    伸手不打笑臉人,再說兩者沒有什麼矛盾,自然李志文好說好話了。

    “李先生喜歡就送給李先生好了!”徐世勳也笑着伸出手握住李志文的手道。

    “君子不奪人所好,我對賽馬也沒太大的興趣!”李志文說道。

    “李先生客氣了,不過黑色閃電確實還小,在賽馬中還不是什麼頂尖的,這樣吧,約個時間李先生可以來我的馬場看一看!”徐世勳說道。

    李志文知道再拒絕就不好了,點了點頭答應了下來。

    而徐世勳看到目標已經達到,就和霍鷹東和包玉鋼說了幾句離開了。

    而包玉鋼的目的也達到了,賽馬也已經結束,就和李志文約了拜訪徐世勳的時間分開了。

    李志文離開跑馬地,前往了位於銅鑼灣的麒麟服飾總部。

    鄭超昨天打電話說有事情要彙報。

    “老闆!”鄭超已經等在麒麟服飾公司門外了。

    “進去說!”李志文言簡意賅道。

    就這樣李志文和鄭超一前一後進入了辦公室。

    “阿超,你說的有什麼事?”李志文開口道。

    “老闆,目前香江的紡織工會正在進行聯合,想要提高紡織原料的價格,我們麒麟服飾公司算是香江第一家成衣製造,受到的衝擊尤爲嚴重,所以我特地彙報。”鄭超說道。

    “紡織工會,漲價多少?”李志文問道。

    “距內線彙報說至少三成。”鄭超說道。

    “三成,好大的胃口!”李志文冷笑一聲道。

    鄭超聽到李志文的譏諷沒有開口說話。

    實際上雖然你李志文算是香江第一華人首富,但是這名頭又不能讓別人納頭就敗。

    紡織工會佔有香江九成以上的紡織原料。

    所以麒麟服飾公司依然要受紡織工會的制約。

    “紡織工會那邊的具體情況是如何?”李志文問道。

    “老闆,這些紡織工會的會員大多是滬上佬過來的,這是他們的資料。”鄭超說道。

    李志文拿起了鄭超遞過來的資料看了起來。

    爲什麼香江的紡織工會被滬上佬給把持,這都是有歷史依據的。

    香港早期工業起飛的資金和技術主要來自滬上,而勞力主要來自鄰近的華南農村。

    香港工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單純從轉口貿易中賺取經濟收入到輸入原料加工成品,最後輸往世界市場銷售,從而賺取“附加值”的轉變過程。

    紡織製衣業是這種轉變過程中的先驅。

    戰前,香港僅有少量山寨式紡織製衣工廠。

    1950年,香港紡織製衣工廠逾五百多家,僱用工人兩萬五千名,約佔製造業僱員的三成以上。

    1960年,香港紡紗廠逾三十家,員工一萬六千名;織布廠逾三百家,員工兩萬五千名;製衣廠六百八十九家,員工四萬兩千名。

    其中製衣業發展最快,工廠比1950年增長十六倍,員工增長二十倍,員工數佔整個製造業員工的18.8%。

    紡織製衣業的發展,帶動香港整個產業的發展。長期以來,香港的紡織品出口,佔總出口量的三成左右。

    從六十年代起,香港更注重發展附加值高的製衣業,遂成爲世界成衣中心。

    1973年,香江成衣出口量首次超越意大利而摘取世界第一。1978年,香江雖然不及意大利同年出口值的三十三億五千萬美元,以三十三億兩千美元而退居第二位,但在世界製衣業強國如林的情況下,香港以一個彈丸之地的經濟區,確實很厲害。

    從八十年代初起,香港勞務成本高漲,粵省成爲香港紡織製衣業的後方工廠,紡織品仍可在國際上保持強大的優勢。

    滬上是中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在五十年代前,滬上紡織品產量佔全中國的一半以上。

    滬上紡織業遷港有兩次高潮。一次是香港淪陷前,當時滬上淪爲日僞統治,而香港相對太平。

    這些在港滬商的紡織廠,一小部分在日本戰敗遷回滬上,大部分則留在香港。

    由於滬商的帶動,香港本地商人開辦了一些山寨式織布廠。

    第二次遷港高潮,是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最初是舉廠南遷,主要是紡織人才及資金的流入。這一次遷港規模較第一次大得多,並且遇到勞力資源豐富的大好時機——有幾十萬內地移民涌向香港,廉價勞力取之下盡。

    在香港政府推行工業化之前,香港的紡織業已有相當的基礎。在工業化起步時,紡織業一馬當先,成爲衆業中的明星,帶動了香港百業的發展。

    在香港的華商界,從事紡織業的滬商率先打破粵商稱霸的格局。

    香港是不擇細流、兼容幷蓄的汪洋商海,只要有能力毅力,就能找到施展的舞臺,逮住適宜的機遇,就可獲得應有的財富與地位。

    紡織業的滬商,有的躋身於香港百億富豪俱樂部;有的晉身兩局議員,顯赫一時,飲譽香江。

    現在要介紹的三位紡織工會的扛鼎人物,來香港之前,都不是紡織資本家。

    陳廷驊是浙江寧波人,父親是寧波的殷商。陳廷驊中學畢業,便早早在父親手下學做生意。

    那時的滬上商人,有半數是寧波籍人,另一半來自杭州、嘉興、太湖平原。

    父親說:“要想成大事,非得去滬上不可。”

    十幾歲的陳廷驊便坐船來到滬上。陳廷驊做事踏實,加上父親在滬上的寧波幫老關係頗多,才二十出頭的陳廷驊,便擔任三家寧波商行的總經理。

    1949年,陳廷驊攜帶一批金銀來到香港,在中環愛羣行租了一間一百多平方英尺的寫字間,從事棉紗、棉布生意。

    內地移民大量涌向香港,市面混亂,人心不穩,加上語言不通,生意分外清淡。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