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香江大亨傳奇 >第五九八章 建築公司
    陳曾熙原籍粵省台山縣,戰前留學日本,攻讀土木工程。其弟陳曾燾畢業於滬上大學工科。

    1960年,陳氏兄弟成立恆隆有限公司從事地產、建築。陳曾熙在圈內以“孤寒”出名,七十年代初,陳氏在寶雲道興建一幢住宅大廈,地上的單位全租給房客,自己一家則住在地窖車庫。

    陳氏如此”慳錢”,成爲他積累龐大財產的“妙方”。

    陳曾熙發大達,主要靠六十年代初與港府的一次換地交易。

    陳氏所得之地在九龍何文田,他在此發展了“恆信苑”,賺得盤滿鉢滿。

    恆隆股票於1972年牛市上市,集資逾兩億港元。

    恆隆爲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事隔二十餘年,五虎將都成大氣候,先後躋身百億富豪金榜。

    恆隆的大項目有:與合和聯手興建擁有四十一幢住宅樓的德福花園;以兩億港元向淘大購入牛頭角廠房地盤,興建十三幢住宅大廈。

    1981年,陳氏投得金鐘二段及康山的地鐵上蓋工程,聯合數家開發,恆隆佔39%股權,其他股東爲新世界等。1982年年底,陳曾熙宣佈退出金鐘二段計劃。

    香江地產低潮,陳氏暗中稱喜。

    1984年,信和等集團重新投得金鐘二段,建成財經廣場,其後以十九億港元售給奔達,奔達易名爲奔達中心,又以三十七億七千五百萬港元轉售。

    兩手買賣都贏了大錢,陳曾熙大跌眼鏡。

    陳曾熙低調隱密,極少在傳媒曝光,1979年他高價購入一物業,記者問他這樣做是否值得?

    他回答:“值得。”便沒有第二句話。出席公衆宴會,陳氏也是獨坐一隅,不聲不響。

    因此,儘管恆隆很出名,恆隆老闆卻“默默無名”。陳曾熙子1986年逝世,

    其弟陳曾燾主理恆隆。至近兩年,恆隆由其於陳啓宗掌舵。

    據香江《信報》,1993年,陳啓宗列十大富豪末位。1994年,跌落爲第12位。陳氏家族所控上市公司值爲三百一十二億港元。

    據香江布政司署公佈的材料,1989年,建築業總開支爲四百五十六億港元,佔同年全港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35.1%,相當於全港生產總值的9.3%。全港有承建商2500家,建築業就業數約23萬人,佔全港就業人口總數的8.4%。

    在衆多的承建商中,只有229家有資格投標公共工程,被譽爲建築業中的“大哥”。如華資公司中的老字號新昌營造廠有限公司,後起之秀瑞安建築有限公司。

    本地英資公司,以金門(香江)有限公司規模最大。海外承建商則以日本熊谷組建築公司最爲活躍。

    戰後幾十年間,香江規模空前的土木工程、建築工程在地面、空中、海上全方位展開,爲建築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同時,強手如林,競爭激烈,八方好手都基集香江,以期分得一杯羹。

    公和公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

    公和主席陸孝佩更以承接洽大的匯豐大廈工程,而蜚聲海內外。

    香江的老一輩富豪,相當一部分出身微寒,讀書甚少,有過一番學徒求師的苦難歷程。

    陸孝佩則出身世家,畢業名校,身上還流淌着帝王的血脈。

    “我的曾外祖父葉澄衷是中國首富,是全國第一大五金商,又代理美孚及亞細亞石油,比哈同,滬上英籍猶太鉅富還要富有,可惜戰時財產化爲烏有。

    我父親是買辦,代理漂亮國雞蛋,是華夏茂昌蛋廠副董事長,又是德國洋行、福羅洋行買辦。

    我們幾代人都是讀書人,父親與我都是滬上聖約翰(大學)畢業,父親修讀政治,我修讀土木工程,那年頭,大學畢業並非是簡單的事。”

    1942年,陸孝佩大學畢業,陸孝佩輾轉大西北,在隴海鐵路做見刁工程師。

    惡劣的氣候及生活環境,使從小生活在金銀窩裏的陸氏受到極好的磨練。

    1946年初,陸孝佩辭去公職,自立門戶,與友人臺組一間建築行,各投資2兩黃金,作爲創業資本。

    陸孝佩下想倚賴富有的家族及親戚,他要自力闖天下。

    當時滬上蘇京有不少英美洋行,陸孝佩憑着一口地道的英語和一張教會大學的文憑,承攬了不少英美洋行的生意,爲他們修繕遭戰爭破壞的商館,營造廠房,興建住家的洋樓。

    這些工程都不大,但給陸孝佩極好的試手機會,以後他來香江開業,對建造西洋風格的建築,輕車熟路。

    短暫的3年,公司獲利頗豐,共賺得八百兩黃金。

    1949年元月,公司業務驟然蕭條,便自行解散。每個股東,分得一百多兩黃金,其中身爲經理的陸孝佩分得一百五十兩——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可觀的資金。

    1950年,陸孝佩告別妻子兒女,悄悄離開家門,隻身來到香江。

    到香江時,他僅拎一隻皮箱,腰包只剩下5港元。香江的情形既糟又亂,不少“難民”棲身街頭。沒人理睬他這位齊宣王的後裔,只當他是一個逃命的戰爭難民。

    幸虧那時的錢抵(值)錢,一碗沙河粉還不到1角錢,低檔客棧住一天才1港元。

    陸孝佩就這麼撐着,四處奔波去找工作。

    大概是天無絕人之路,絕望中的陸氏邂逅原來做工程認識的友人,陸氏顧不得體面,向他傾訴自己的窘況。友人借了五百港元給陸孝佩,使他得以棲身餬口。

    那時的滬上人多執紡織、航運、貿易等業,開建築行的幾乎沒有。

    陸孝佩只得去粵省人開的建築行打工。做施工監管是要兼做人際關係的,業主是粵省人,地盤工也是粵省人,陸孝佩的粵話不“靈光”,常常發生誤解,致使影響施工。

    但不久陸孝佩的優勢發揮出來,業主若是英國人、滬上人,陸孝佩的英語、吳語正好派上用場。

    又沒多久,陸氏的粵活也靈光了起來。

    陸孝佩跳過幾次槽,每跳一次,薪水漲一次,他頗得老闆賞識,讓他做大工程的監管。

    陸孝佩回憶道:“戰後香江城市建築的變化,我可如數家珍,不少工程我親自參與過。不過,能留下芳名的,是地產商、建築公司老闆、建築設計師,我們施工工程師,跟地盤工一樣,爲他人做嫁衣裳。”

    陸孝佩夢寐以求自己開業,他從未想過要做地產商,只想開建築行——在滬寧買地置房的教訓太慘痛了!

    克勤克儉10餘年,終於有了十三萬港元積蓄,1961年,陸孝佩與妻子合開了一間夫妻檔——公和建築。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