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百年爭戰 >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
    第一百八十五章曾國藩天津斷案(1)

    左宗棠奏章抵京,兩宮太后急召恭親王議商,慈禧太后道:左宗棠抵甘以後,雖屢報勝仗,總未痛掃賊氛,致金積堡一隅之地,日久未克。竭東南數省脂膏以供西征軍實,似此年復一年,此巨帑豈能日久支持!該大臣捫心自問,其何以對朝廷?

    恭親王奕訢道:啓稟皇上、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奴才以爲,戰事千變萬化,朝廷斷不可遙制。兵者,詭道也;然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所謂勝負之機也。左宗棠戎馬經年,屢摧強敵,實乃大將之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催之過急,適得其反。

    慈安太后道:非是催之過急,陝甘茴匪滋事以來,朝廷大張撻伐,命左宗棠爲欽差大臣,督兵剿賊,每歲撥用餉銀不下八百餘萬兩;事端頻發之際,陝甘若靖,此之巨帑,用之於亟需之處,必是國之幸事。

    慈禧太后道:金積堡距離京師,三千里之遠;左宗棠一味頓兵不前,孰能奈何?

    奕訢道:近日,有御史上疏彈劾左宗棠以權謀私,擅留官銀,中飽私囊;這陝甘鏖戰正急,查與不查,確屬棘手。

    慈安太后道:吾大清饋贈別敬之官場陋規,靡然成風,揮之不去;左宗棠萬難獨善其身。

    慈禧太后道:左宗棠嫺熟韜略,威望素著;正所謂譽即來之,謗亦隨之。朝廷無意遙制陝甘戰事,嚴旨激勵,亦爲促其奮進;然其若萎靡不前,朝廷正可藉助陋規,敕令李鴻章督率淮勇,取而代之。

    慈安太后道:大清國之東,天津教案未決,諸夷戰艦再臨大沽口;大清國之西,浩罕汗國人阿古柏進佔南疆,英、俄二夷亦蠢蠢欲動。多事之秋,令行禁止,使命必達。

    奕訢道:陝甘不靖,河西走廊不通,甚難興師新疆。天津天主教仁慈堂兇殺一案,牽扯甚廣,孰是孰非,務必明查。昔日,法國公使遇各省細故,皆暴躁異常,此次反若不甚着急,似伊已有定謀;此事處置不當,後患不可勝言。

    慈禧太后道:天津教案之拐販武蘭珍,聲言乃教民王三唆使,其中是非曲直,細查便知;然天津道員、知府、縣令,辦理此案,操之過急,不能事先預防,遂致命案生髮。著直隸總督曾國藩迅赴津地,明察秋毫;如確屬愚民藉端滋事,曾臣務必委曲求全,消弭釁端。

    慈安太后道:曾國藩上月上疏,言其老病侵尋,右目失明,左目昏蒙,臥牀難起。曾臣此狀,恐難赴津;即便勉力成行,恐又被洋人要挾。

    慈禧太后道:每逢大事,曾臣皆恙;然國難臨頭,非其不能解也。速傳聖諭,曾臣赴津,如洋人仍有要挾、恫喝之語;曾臣務當力持正論,據理駁斥,庶可以折敵焰而張國維。總之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曾臣總當體察人情向背,全局統籌;使民心允服,始能中外相安也。

    曾國藩接旨,謂幕客趙烈文道:軍機處廷寄,惠甫可否過目?一十六名洋人,三十餘名中國教徒,皆被津民砍殺,此之大案,如何處置?津地土匪迷拐幼童,本乃屑小之案;津地官員處置不當,彈壓無力,方有此變;然法人豐大業公然槍擊吾大清命官,實乃此案之導.火.索也。

    趙烈文道:啓稟滌帥,津郡事變之起,由迷拐激成,百姓羣起與之爲難,雖受迷無據,而幼孩百許童貞女屍從何而來?教民王三雖不承招,武蘭珍則生供俱在,不得謂無其人無其事也。法領事豐大業且以洋槍擬崇大臣、天津令,從人已受傷矣;其時欲爲彈壓,亦無從彈壓之。此後百姓之哄起殺人放火,事出雖倉猝,然或許真乃官司私下授意使然。

    曾國藩道:外國性情兇悍,津官胡亂妄爲,屬民習氣浮囂,將來構怨興兵,恐致激成大變。餘此行反覆籌思,殊無良策。與洋人交涉,應別有一副機智肺腸,餘固不能強也。

    趙烈文道:啓稟滌帥,西宮之意,如確屬吾民羣起與洋人教民爲難,兩宮有彈壓士民,以慰各國之意。

    曾國藩道:天津人心洶洶,拿犯之說,勢不能行,而非此又不能交卷。可有萬全之方,上無愧朝廷,下不辜黎民,中又可應付諸洋人?

    趙烈文道:洋人船堅炮利,無理尚爭三分,此事萬難有全!

    曾國藩道:秉持公心,公諸於衆,機鋒所向,尤在士民。

    1870年六月初十,曾國藩抵津,立召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天津知府張光藻、天津知縣劉傑,議商對策。

    曾國藩道:各位大人,仁慈堂教案,洋人拐騙吾大清孩童,真否?

    崇厚道:啓稟曾大人,拐販武蘭珍所爲,實系教民王三蠱惑;多方會審之際,民情激忿;法國領事豐大業囂張跋扈,公然槍擊吾大清命官,百姓激於衆忿,將該領事及四十餘人羣毆致死,並焚燬教堂等處房屋。洋人是否參與拐騙,尚在梳理。

    曾國藩道:洋人挖眼剖心之說是否確有證據,此爲案中最要關鍵,審虛則洋人理直,審實則洋人理曲。

    崇厚道:啓稟曾大人,道聽途說,無有確鑿之人證、物證。

    曾國藩道: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自古一理。明日開堂會審,津地販夫走卒士民學子,法、英、美、俄、普、比、西,七國駐華領事,務必鹹召觀摩。聽聞洋人講求公理,吾等亦可見識幾番。

    崇厚道:啓稟曾大人,萬民聚集,若再生變數,吾等萬難交差。

    曾國藩道:督府標兵,豈是擺設!吾大清孩童,胸腹皆爛,腑腸外露,曝屍曠野,到底何人妄爲?開堂會審,曉諭津民,以正視聽。

    翌日,曾國藩升堂問案,再召拐犯與教民,審訊拐賣孩童及挖眼剖心事情。

    然教民雖身受大刑,卻依然言之鑿鑿,矢口否認。國藩無奈,遂廣貼告示,詢之津城內外。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