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晚唐浮生 >第九十七章 邊塞體系
    “還是都頭厲害。”

    “都頭所謀甚遠,佩服佩服。”

    “若非有此神來之筆,這趟竟然是虧的。”

    “大同太窮了,什麼都沒有。”

    “李克用的蕃部都去哪了?”

    燕昌城外,一羣柔州行營的將校正在恭維老楊。

    這些日子老楊也沒閒着,不斷掃蕩大同軍三州,幾乎把地皮薅了一個遍,都快禿了。

    同時,他還組織抓到的數萬俘虜,重修了三座城池。

    第一座便是燕昌城了,位於雲州北四十里,慕容垂所築,後半廢棄,又有人續修,今又大力修繕乃至擴建,可駐步兵四千、騎兵千餘,儲存半年以上所需糧草、物資。

    這座城池的修建,主要是爲了壓制久攻不下的雲州,給北面的參州旋鴻縣乃至更北面的柔州集寧縣增添一道屏障。

    第二座是遮虜軍城,控扼草城川通道,同時也是參州、朔州的前哨基地。

    第三座是柔州新置的興和縣。

    這座城本來沒有,是真的從頭到尾新建,與遮虜軍、燕昌城大不一樣。

    城池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好處,那就是可以提前儲存物資、駐守兵力,是一個穩固的據點。

    這是你遷移一些部落過來無法達成的效果。部落裏的牧人從早到晚都要忙活,很容易被人突襲。突襲之後,你的物資還沒徵調,兵員還沒集結,器械還沒發放,結果腦死亡了,冤不冤?

    三座城池之中,在夏晉之間數次易手的遮虜軍城不談,燕昌、興和二城的修建,意味着夏人的勢力開始進一步增強,在大同已經取得了明顯的優勢。

    這與之前的經營是分不開的。

    參州、柔州農牧業的發展,局勢的穩定,是能夠進行下一步的關鍵。

    “契丹闇弱,一打就試出來了。”楊悅也很高興,捋着鬍鬚笑道:“要我說呢,比當年的吐蕃差遠了。想當年,我父、我祖在靈州防秋,與吐蕃人連番大戰,打得那叫一個艱難。便是分裂後的吐蕃,也比契丹人有章法。”

    楊悅還是對祖上的事情耿耿於懷。

    家族數代人都在靈夏與吐蕃人幹,幾代人的羣體記憶、人生價值就在那裏了,現在兩個兒子都去了南方,說實話他是不太樂意的。

    但兒孫有兒孫的追求,就那樣了。憑着當年夏王征討拓跋思恭的關鍵時刻,楊家率榆多勒城的數千步騎投靠過來這個情分,楊家就差不了。

    二十年前的投靠,與現在的投靠可不是一回事。那時候的夏王,也不過就一萬多兵馬。

    “謝隨使來了。”親兵走了過來,稟報道。

    “嘩啦啦!”方纔還簇擁在楊悅身邊的將校們紛紛轉身,一時間甲葉、兵器碰撞聲四起。

    楊悅早就見怪不怪了。

    關北的軍隊,或許桀驁,但他們終究姓邵,不姓楊。

    “見過楊都頭,見過諸位將軍。”謝瞳行了一圈禮後,笑道:“甫至燕昌,便聽聞捷報。折、梁二位將軍兩路出師,殺賊逾萬,獲人丁十餘萬、牛羊馬駝數十萬,此誠爲一大捷。殿下若知,定然還有賞賜。”

    衆人喜笑顏開。賞賜嘛,誰不喜歡。

    此番出兵,衆至十萬,消耗極大。本來光靠大同軍地盤上的繳獲,是遠遠值不回出兵的開銷的,打一次虧一次,還虧得很厲害。但兩路出兵奔襲契丹,卻所獲甚大,差不多能彌補掉絕大部分虧空了——完全回本,光靠那幾十萬頭牲畜,估計還不行。

    “惜未能攻下雲州。雲州不克,如芒刺在背,新、毅、嬀、蔚四州都拿不下。”楊悅起身請謝瞳坐到他身旁,說道:“燕北草原,亦拿得戰戰兢兢,隨時擔憂晉軍北上。若令其得逞,怕不是又一個奔襲契丹。”

    “楊都頭的意思是……”謝瞳問道。

    “請大王調大量步軍北上。”楊悅直截了當地說道:“騎兵可攻不了城。飛龍軍善於出其不意奔襲,對付雲州這種重鎮,還是得正規步軍。”

    “這可是大行動啊。”謝瞳基本認可楊悅的說法,道:“但此事還需大王定奪。”

    “儘快。”楊悅說道:“靈夏財貨、糧草,見天轉運中原,有多少餵了魚鱉?何必呢?關北人也不少了,大王只需調一支禁軍北上,大事濟矣。”

    謝瞳不想和老頭再糾纏這個事,轉而說道:“我此番前來,是奉殿下之令,查看燕北草場。”

    “燕北?”楊悅一怔,問道:“是哪個部落這麼好運啊?”

    “此事還得都頭參詳。”謝瞳笑道。

    謝瞳是知道一些事的。陰山五部之中,契苾部已經遷到柔州,不過聽聞他們要向北挪一挪,把柔州集寧縣讓出來。

    興和縣設立後,柔州便下轄兩縣,以後會和中原正州一樣,派流官治理。

    臨行前,謝瞳與夏王深談了一番。夏王提出了農耕、遊牧分界線之事,認爲大體上以陰山爲界,但陰山附近也必須有緩衝,陰山北麓的條件如果適合,某些區域也可劃入正州之內,由朝廷直接管轄。

    柔州,其實有相當部分適合農耕,比如集寧縣就可以。漢魏、北朝以來,歷代中原王朝都大力經營柔、參二州,後魏年間更是軍事重鎮,中原北疆。

    參州已設善無、旋鴻、沃陽、參合四縣,柔州今有兩縣,今後會遷移部分中原百姓至此,以旱作農業和放牧爲主,且牧且耕,作爲中原的北部屏障之一。

    誠然,在這些地方投入資源搞建設,很可能收不回本。但凡事不能算經濟賬,也得算政治賬、軍事賬。

    後魏強大之時,草原部族盡皆順服。但後魏高層很清醒地認識到,草原也許不會永遠順服,因此在形勢變得緊張之後,在陰山一帶設六鎮防禦。新朝建立之後,北邊防務不可能全部依賴降契苾部、哥舒部、藏才部、莊浪部之類的遊牧部落,這筆錢是省不了的,也斷斷不能省,定然要駐軍,這就需要當地有一定的基礎了。

    另外,謝瞳敏銳地意識到,夏王並不完全信任這些草原部族。

    人是會變的,他活着時沒人敢反,死了後呢?況且就算這些部落不反,且與中原關係密切,頭頭腦腦的都有錢拿,有官做,沒有造反的動機,但這樣其實也很危險。

    這樣文恬武嬉、腐化墮落的部落,真的能承擔起抵禦野蠻人的重任嗎?如果西邊、北邊有比他們更野蠻、更殘忍、更嗜血的部落殺過來,這些過慣了好日子的依附中原的部落,能抵擋得住嗎?夠嗆。

    “其實各部都打得不怎麼樣,但藏才王氏還算賣力,不如就讓他們移鎮吧。”楊悅建議道。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