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晚唐浮生 >中晚唐軍隊調動
    又有讀者提到,書裏主角軍隊調動頻繁,認爲歷史上這種級別的調動幾年才一次,因爲物資消耗是天文數字,負擔不起。簡而言之,認爲這不合理。

    我說,書名《晚唐浮生》,你沒了解下安史之亂後有一項叫做“防秋”的全國性軍事活動麼?

    唐德宗建中年間,朱泚在長安叛亂的本錢是什麼?五千名從幽州來的防秋兵啊!

    爲了防秋,一個幽州鎮就出動了五千兵,規模小嗎?

    或許你說,也就一個幽州鎮,沒其他藩鎮了。

    這……桀驁不馴的河北三鎮都派兵了,其他藩鎮能不出人嗎?

    大曆元年(766年)正月:

    應諸道每歲皆有防秋兵馬,其淮南四千人,浙西三千人,淮西三千人,魏博四千人,昭義二千人,成德三千人,山南東道三千人,荊南二千人,湖南三千人,山南西道二千人,劍南西川三千人,劍南東川三千人,鄂嶽一千五百人,宣歙三千人,福建一千五百人。

    數一數,大曆元年諸道派往西北的防秋兵馬就有了4.1萬人。

    或許還有人說,也就德宗朝,其他時候沒有。

    忘了楊行密了嗎?他第一年作爲淮南鎮州兵被派到朔方防秋,還升爲隊正,“歲滿戍還”。

    第一年戍期滿了,回來了,有軍吏不喜歡他,讓他第二年還去。

    楊行密臨行前,經過軍吏的家門,軍吏還裝好人,問他缺什麼。

    行密奮然曰:“惟少公頭爾!”即斬其首,攜之而出。

    從這裏可以看出,這是一項持續長達上百年的制度化、長期化的軍事行動,每年都有,年年不斷,年年調動。

    或許還有人說,也就這一項行動了。不好意思,防秋之外,還有防冬。

    防冬主要是對付南詔,文宗朝開始由朝廷組織,諸鎮參與。

    這個資料比較少,但依然可以通過點滴記錄從側面一窺。

    唐懿宗時,高宗敏任桂州盧龍軍散兵馬使充討擊使——高宗敏帶着幽州兵駐防桂州,防備南詔。

    還記得桂林八百戍卒嗎?對,他們是徐州來的防冬兵,按制駐防三年,結果三年又三年,六年後扯淡地還要再留一年,於是造反了。

    防秋、防冬都是唐廷組織的制度化軍事調動、駐防體系,在邊境有固定營房、戍所,各鎮定期派出兵馬輪換。抵達前線的諸鎮兵歸一個臨時行營統率,朝廷調撥錢糧,統一供給:

    “諸道行營出其境者,糧料皆仰給度支,謂之食出界糧。”

    “每出境者,加給酒肉;本道之糧,又留給妻子。凡出境一人,兼三人之糧。由是將士利之。”

    參加防秋、防冬的士卒,在組織關係上仍然屬於藩鎮,藩鎮的工資照領,即“本道之糧,又留給妻子。”

    借調給朝廷後,朝廷也發工資,而且還是雙倍工資,“每出境者,加給酒肉。”

    所以,外出戍邊的士兵可以拿到三倍工資,“凡出境一人,兼三人之糧。”

    安史之亂後,唐廷這樣搞了上百年,諸道兵最遠的有從福建跑到西北,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在趕路,防一個秋天就回家,然後週而復始。

    還有從西北跑到越南的,戍守個兩三年再回家。

    別看不起藩鎮割據啊,人家的政府職能並未完全失去,還是能幹事的。都後期了,還有收復越南、河隴舊地的事情。

    而且,人家是真能收得上稅。按財產徵稅,不按人頭收。富人、世家大族也得交錢,這一點恐怕纔是在財政上能夠維持的主要原因。

    對比下明朝後期士兵的狀態,財政那麼費勁,外出戍守有三倍工資嗎?

    另外,到了五代,這種大範圍調動的事情還是有。

    著名的打牌輸錢造反的皇甫暉,他回到貝州之前在幹啥?在山後戍邊,防備契丹。

    整個五代,因爲戍邊“久不受代”,而造反鬧事的事情賊多,說明這種行爲仍在持續。只不過朝廷控制範圍小了,不如之前規模那麼大罷了。

    唉,我這脾氣,一晚上沒睡好。以後要改,下次還這樣。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