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極品撿漏王最新章節 >第2162章 秦皇版九州鼎
    陳宇再一次展現神奇的眼力,點破胡君傑亮出來的那塊純金色青銅碎片的另一面有兩字銘文。

    人們心急如焚,想快點知曉它究竟是何物的碎片,因此也沒太顧得上震驚於陳宇能夠‘拐彎’看到物體背後的視線。

    人們循聲望去,胡君傑也很配合地將青銅碎片翻了個面,露出兩字銘文。

    明法。

    青銅碎片的另一面,上書‘明法’兩字小篆。

    陳宇所說的銘文,不是金文,而是泛指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這兩個字的字體,爲小篆體。

    小篆,光是看見這種字體,便又有數不盡的懂行者發出尖叫。

    小篆這種字體,最爲興盛的年代,只有兩個。

    秦和西漢。

    秦皇掃六合,統一文字,小篆成爲官方和民間通用語言。

    西漢雖然幹掉了秦朝,但是並沒有更改文字。

    直到西漢末年,由於種種原因,小篆才逐漸被隸書取代。

    人們一看見小篆,很輕易便將這塊青銅碎片的年限鎖定在秦和西漢。

    問題是,秦到西漢,時間不算長,但也絕對不短。

    這個時期正好是鐵器取代青銅器的時代末期,鐵器逐漸佔據主流,青銅器愈發黯淡,直到幾乎退出歷史舞臺。

    即便如此,說是青銅時代的末期,迴光返照出現什麼超級青銅器,也不是沒有可能。

    因此,人們還是無法確定胡君傑亮出來的這塊青銅碎片,它到底是什麼。

    人們將關注點放在小篆字體的‘明法’二字上,明法?何意?全文是啥?

    這是總決賽的舞臺,兩位主評委鍾良和紀篪,以及以老狐狸爲首的超級評委團,自然絕大多數人都知曉答案,但他們是評委,要把展示的機會給選手。

    胡君傑是亮寶者,陳宇和胡君傑纔是解密人。

    燕正卿睜眼瞎,指望不上。於是陳宇便成了全村的希望,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不知多少人都快急瘋了,恨不能直接鑽進陳宇腦子裏捕獲答案。

    好在陳宇也沒有賣關子,淡淡一笑,補充道:“所謂‘明法’,其實是一句話,一句歷史名言,秦朝權相李斯恭維秦始皇的一句話。”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轟!”話音剛落,總決賽現場立時響徹起直衝雲霄的呼喊。

    所有人都站了起來,用力扯着頭髮,滿臉的難以置信。

    這感覺……真的像做夢一樣!

    事先早就預料到總決賽會是神仙打架,可真當神器降臨,人們的小心臟又貌似承受不了這樣的衝擊!

    又是一件國寶!

    又是一件神器!

    在陳宇屢次提醒下,人們已知曉胡君傑亮出來的這塊青銅碎片是什麼了!

    純金色、超級重的巨無霸青銅器、小篆、李斯、秦始皇、‘明法’……

    秦始皇十二金人!

    又被稱爲秦皇版的九州鼎!

    華夏有史以來,毫無爭議的氣運之寶有兩個。大禹九州鼎,鎮夏商周氣運。秦始皇傳國玉璽,鎮秦、西漢、新、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及五代部分氣運。

    有氣運之寶時,華夏文明整體雖有紛亂,但整體處於飛速上升態勢。

    當五代過後,大禹九州鼎和傳國玉璽都無影蹤後,華夏氣運又如何?

    五代之後,是宋朝。宋朝只有半壁江山,終其一朝,沒能收服燕雲。

    宋朝之後,是蒙元,外族統御這方山河。

    蒙元之後,明朝重鑄漢人榮光,靠幾乎將華夏文明全部記錄在案的《永樂大典》之氣運,強行撐了近三百年。

    《永樂大典》是嘉靖朝涼涼的,明朝也自此開始,無可挽回地走向滅亡。

    明亡,清來,對當時的漢人來說,清人亦是外族。

    自打氣運之寶九州鼎和傳國玉璽失傳後,華夏的氣運似乎就不怎麼樣了。

    之所以要說這個,其實是側面印證氣運之寶九州鼎和傳國玉璽的重要性。

    而秦始皇十二金人,是夾在兩件氣運之寶之間的產物。

    秦始皇十二金人又被稱爲秦皇版的九州鼎,是毋庸置疑的華夏鎮族之寶。

    它只比九州鼎和傳國玉璽的層級,差上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微弱一線。

    何爲秦始皇十二金人?

    祖龍秦始皇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關於他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得甚爲廣泛。在傳說中,他既是一位功不可沒的大英雄,是華夏的驕傲,另一方面他幾乎又成了暴君、殘忍的代名詞。

    秦始皇爲了永世享用他的征戰功績,做出了種種至今在世界上仍讓人歎爲觀止的壯舉,爲世人留下了很多解不開的歷史之謎,十二金人的鑄造便是其中之一。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爲了實現自己當初‘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的宏偉願望,要坐穩天下,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燬流散民間的各種兵器。

    賈誼《過秦論》中說,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秦始皇將六國的兵器收繳到咸陽鑄造成了十二個巨大的銅人,其金光熠熠,殺氣無疆,所以又稱作金人。

    它們身着秦武士盔甲,沉重巨大,渾身雕着精緻的花紋,個個耀武揚威,日夜守護着阿房宮。

    十二金人的製作精巧考究,爲歷史罕見。

    衆所周知的兵馬俑,夠逼真,夠玄幻了吧?

    而是諸多史料記載中,秦始皇十二金人的技藝與審美,比兵馬俑不知強上多少倍,也不知大上了多少倍。

    根據種種史料記載,關於十二金人的重量有這麼幾個數字:‘重各千石’、‘皆千石也’、‘各重三十四萬斤’、‘各重二十四萬斤’。

    當然,這些都是泛指,非確切數字。

    十二金人應該不是一樣大,也不是一樣重。小者千石,大者應該大於千石。確切說來,應該有十二個數字纔對。

    ‘石’是秦時的重量單位,一石爲一百二十斤。

    秦時的一斤等於兩百五十克,按最小數字一千石計,合今三萬零七百一十五千克。按二十四萬斤計,合今六萬一千五百零二千克,按三十四萬斤計,則合今八萬七千一百二十八千克。

    這就是說,最小的一個金人重也在三十噸以上,大的則在八十七噸以上。

    關於銅人高度,史料記載則有三說‘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長五丈’。這就是說十二金人的高度有高有低,矮的高三丈,合今八米,高的是五丈,合今十三米。

    十三米,八十七噸,這是什麼概念?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