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極品撿漏王最新章節 >第2223章 豫州鼎之謎
    人們感到好奇,爲何代表古豫州的豫州鼎碎片輕飄飄沒有重量,而且還破破爛爛,看上去簡直與廢銅爛鐵沒有任何區別呢?

    在大禹時代開發程度第二高的古青州地帶,代表古青州的青州鼎最重最大,這個陳宇在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是大禹的手腕,故意做給古青州人看的。

    即便如此,這也解釋不了代表中原的豫州鼎爲何如此之輕啊!

    到底哪裏出現了問題?

    沉吟片刻,陳宇感慨道:“說實話,當初剛剛拿到這塊豫州鼎碎片不久後,我也一度陷入了震驚與懷疑之中,覺得自己是不是搞錯了。”

    “直到我把這塊豫州鼎碎片仔仔細細研究了一遍後,才明白原因。”

    “答案,就寫在這塊碎片上!”

    說着,陳宇將手中輕飄飄的豫州鼎碎片翻轉,把它的背面給衆人看。

    豫州鼎碎片的‘背面’,其實就是豫州鼎的‘裏面’。

    按正常來講,鼎的‘裏面’是不會有紋飾和文字的。

    但偏偏,豫州鼎碎片的‘背面’,也就是豫州鼎的‘裏面’,有字。

    當然,陳宇手裏這塊碎片總共也沒多大,就算有字也註定不會太多。

    事實上,這塊豫州鼎碎片的背面,只有半個字。

    華夏文字排列衆多,僅憑半個字,很難推演出太多。萬幸的是,大禹時代的華夏文字尚未完全成型,原始意味濃厚,象形色彩深刻。

    什麼叫象形文字?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圖畫。

    所以,這半個‘字’,同樣也是半幅‘畫’。

    正是靠這半幅‘畫’,現場的古玩行大師和宗師們,堪破了這個字。

    緊隨其後,人們又通過這個字,推演出了豫州鼎之謎。

    這個字便是:戈。

    何爲戈?

    戈是華夏古代一種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的木柄曲頭兵器。

    其構造一般爲平頭,橫刃前鋒,垂直裝柄。

    其端首處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可橫擊,又可用於勾殺。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鋒用來啄擊對方。

    ‘戈’這種兵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那時候茹毛飲血的人類,剛剛學會使用工具。石器時代的人類用常見的石頭,打造了一系列工具。

    受石器時代的石鐮、骨鐮或陶鐮的啓發,而產生‘石戈’。

    原爲長柄,後因作戰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爲長、中、短三種。

    華夏大地上的人類,從石器時代開始,便一直沿用這種兵器。

    隨着青銅時代的開啓,‘石戈’也就順理成章變成了‘銅戈’。

    到了商代,銅戈基本已經全方位普及到作戰的軍隊中了。

    後續的秦朝,更是鑽研出了‘勾掛’、‘扎挑’等一系列簡單粗暴的軍中戰技,割草一般收穫敵軍的人頭。

    至今漢字中‘武’、‘戰’、‘戎’等字還均從戈,即淵源於此。

    戈和幹(盾),是商周時期士兵的標準裝備,因此‘干戈’一詞就成爲戰爭的別稱,或各種兵器的統稱。

    不過,隨着鐵器時代的開啓和達到全盛,‘戈’這種舊時代的兵器,因爲太笨重,以及‘戈頭’容易脫落等緣由,逐漸被淘汰。

    西漢後,‘戈’這種古兵器基本只能作爲皇家儀仗隊的‘禮器’使用了。

    在大禹所處的時代,是有‘戈’這種兵器存在的,只是尚未普及到每一個士兵手中罷了。

    華夏的‘青銅時代’基本囊括了夏、商、週三朝。

    大禹是夏朝的創立者,可想而知,在大禹時代,青銅時代也纔剛剛萌芽。

    大禹所處的時代,應該是‘銅石並用’的時代。銅器少,石器多。

    因此,在大禹時代,由‘石戈’轉變而來的‘銅戈’,甚至還能算作是一種‘新式武器’。

    問題來了。

    鼎的外面纔是給人看的,鼎的裏面沒人能看得到,除非爬進去。

    而九鼎寶器自打鑄成以來,便是神器,誰敢爬進去?

    大禹爲什麼要在沒人能看見的豫州鼎內部,刻下一個‘戈’字呢?

    他什麼意思?

    他是想讓人知道,還是不想讓人知道?

    真相似乎撲朔迷離。

    然而,只要把另一件事結合起來,共同看待,真相便逐漸明朗了。

    豫州鼎爲什麼這麼輕?

    鑄鼎的奉金呢?鑄鼎的青銅呢?

    被貪污了?有臣子吃了回扣?

    開玩笑,誰敢喫大禹的回扣?

    鑄造九鼎的時候,大禹已經不再年輕,有着無比輝煌的一生。治理洪水、誅殺相柳、鑄五帝臺、統兵作戰未嘗一敗、全滅三苗、佔據長江……

    之後大禹還創立了夏朝,把一切都安置得妥妥當當,說明他腦子沒糊塗。

    那就更不可能有人敢喫大禹的回扣了!

    更何況,你喫別的鼎回扣,尚有可能。

    這特麼可是豫州鼎!代表中原的!

    誰敢喫豫州鼎的回扣,這不是拿大耳刮子打大禹的臉嗎?活膩歪了?

    豫州鼎的重量輕,和臣子無關,必然是大禹授意的。

    大禹爲什麼要授意這樣做?

    意義最重大的豫州鼎都不配得到他的重視嗎?

    大禹到底拿鑄豫州鼎‘偷工減料’的那些青銅,幹什麼了?

    答案,就寫在豫州鼎內部。

    即陳宇亮出來的這半個象形文字:戈。

    大禹,拿‘偷工減料’的青銅,去打造兵器了。

    銅戈,在大禹時代,是一種先進的新式武器,還很少見。

    相比起石戈,手持銅戈作戰行動更爲輕便,可以長途奔襲,急行軍突擊。

    大禹是那個時代最頂尖的軍事家,甚至他的軍事頭腦超出了時代。

    他認爲,若能給部隊集體更換上銅戈,其戰略意義無比巨大。

    可礙於時代原因,這個時代生產力落後,燒製青銅器的水平談不上多高,鑄九鼎,已經是傾盡九州之力的大手筆了。

    再給部隊集體更換銅戈,又是一記大手筆,九州根本喫不消。

    再說了,想給部隊集體更換銅戈,又上哪兒找那麼多青銅去?

    以那個時代生產力,湊出這麼多奉金,即青銅,鑄造出有鎮族、傳世意義的九鼎,已經是極限了。

    再擠,真一滴都擠不出來了。

    九鼎不光是禮器,鼎身所承載的初代《山海經》更是一部‘百科全書’,對九州先民的生產與發展有重要推動意義,鑄造九鼎的工程,萬萬不能中止。

    可大禹真的太想鑄造銅戈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