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奮鬥在蘇俄 >797 聯盟的未來
    還是那句話,維克托對列寧格勒的這些人,並沒有任何仇視的情緒,而在對待庫茲涅佐夫和沃茲涅先斯基的問題上,他儘管對這兩個人的某些做法不太認同,但也絕對沒有敵視二人的想法,當然,之所以如此,只是因爲他與這兩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利益衝突而已。

    因爲沒有仇視、敵對的情緒,因此,維克托沒有積極對待列寧格勒問題的誘因,更沒有給列寧格勒那些人扣“大帽子”,羅織罪名的意願。

    在此次前來莫斯科之前,維克托已經搞清楚了斯大林同志和政治局內其他幾位同志的意思,就斯大林同志而言,而在對待列寧格勒問題的態度上,還是存在猶豫心理的,主要是他不希望將工作能力比較出衆的沃茲涅先斯基搞下去,因此,他希望能夠將對列寧格勒的調查,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而包括馬林科夫在內的其他幾位政治局委員,則是希望藉助此次機會,將列寧格勒派的影響力,從聯盟的中央領導層中徹底清理出去,將列寧格勒人所奉行的那一條經濟路線,整個的丟進垃圾桶,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對列寧格勒的調查就必須徹底,至少需要將沃茲涅先斯基和庫茲涅佐夫這兩個人牽扯進去,如果可以的話,甚至是將柯西金也牽扯進去纔是最好的。

    從個人的政治前景來考慮,維克托當然不希望忤逆斯大林同志的意見,那對他的個人前途來說,沒有任何的好處。同樣的,違背馬林科夫同志的意見當然也不是聰明的選擇,說到底,斯大林同志的年紀都已經很大了,他或許還能領導聯盟幾年的時間,就算是運氣好,他最多也就只能在聯盟領導人的位置上待個十幾年了,而若干年,乃至於十幾年之後,維克托才四十來歲,正好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在那個時候,他能走到什麼樣的高度,才能最終顯現出來,同樣也是在那個時候,他纔是最需要政治助力的,而兩相對比,馬林科夫在那個時候能夠給與他的幫助,顯然是更大的。

    是的,在維克托看來,隨着日丹諾夫同志的病故,如今在聯盟未來領導人的人選問題上,同樣年輕且過去一直在負責黨務工作的馬林科夫同志,無疑是可能性最高的一個了,這也是當前莫斯科核心領導層中公認的一個事實了,唯一的一點是,馬林科夫同志從事實務工作的經歷比較匱乏,同時,他也沒有獨自負責領導過某項較爲重要的工作,這使得他在聯盟、黨內的影響力比較有限,個人威望嚴重不足,而這對他出任聯盟最高領導人是非常不利的。

    個人威望這個東西是比較虛的,它看不見摸不着,也不好用某一種固定的標準來計量,但是在實際的領導工作中,這個東西的關鍵性卻是非常強的。對於一個處在領導核心中的政治任務來說,擁有了足夠的個人政治威望,就等於是擁有了足夠的擁躉和支持度,也就等於是擁有了足夠的話語權和決策權。

    就以斯大林同志爲例,因爲他在聯盟和黨內的個人威望足夠高,所以,他在政治局內就擁有足夠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其他的政治局委員很難在某個重大議題上與他唱反調,因爲一旦政治局內部的意見無法統一,相關的問題就會拿到中央委員會里去討論,到了那個時候,斯大林同志就可以憑藉着強大的個人威望,在中央委員會中憑藉着諸多中央委員們的支持,將政治局內的反對派踢出局。

    斯大林同志知道自己的優勢所在,也很會利用自己的優勢,因此,他在政治局內就可以實現掌控全局的目的,在刻意營造出來的平衡局面下,任何一方都無法單獨對他構成挑戰。

    而當國家領導人換成馬林科夫的時候,局面顯然就完全不同了。與斯大林同志不同,馬林科夫在聯盟和黨內沒有足夠的個人威望,因此,他難以通過個人的能力,壓服政治局內的各方勢力,而若是將有關問題提交到中央委員會,由中央委員會的諸多中央委員來做表決的話,他又無法保證獲得過半數的中央委員們的支持。

    總而言之,缺乏個人威望的馬林科夫,即便是出任了國家領導人的職務,其在這個位置上的處境,也是比較尷尬的,他要想坐穩這個位置,就必須尋找一個強有力的合作者。這個合作者必須擁有一定的政治資本,同時呢,在黨內和聯盟內部的個人威望,還要同他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這個合作者缺乏足夠的政治資本,他對馬林科夫來說就沒有用處,反之,若是他在聯盟和黨內的個人威望高於馬林科夫,那麼雙方的從主地位就不是那麼好確定的了。

    只有通過與這樣一個合作者的聯合,馬林科夫才能保證自己在政治局中佔據優勢地位,才能保障自己所提出的方針、政策,能夠在聯盟內部得到推行。

    維克托能夠看得出來,未來的馬林科夫是必然要走這一條路的,或許,他在很久之前便已經明確了這條路線了,其與貝利亞之間的合作關係,實際上就是基於此而來的。

    而從馬林科夫的現實情況,再結合日丹諾夫同志的實際情況,維克托還想到了一點,那就是斯大林同志在選擇接班人問題上的思路。

    在日丹諾夫同志還沒有病逝之前,斯大林同志對接班人的選擇,應該是希望找一個和自己相類似的強勢人物,而這個人無疑就是日丹諾夫同志。作爲列寧格勒派的領導人,日丹諾夫同志在黨內、聯盟內部的個人威望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衛國戰爭之後,隨着聯盟對列寧格勒大圍困的大肆宣傳,全聯盟的人都知道了列寧格勒在衛國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英雄氣質,自然也都知道了列寧格勒領導人日丹諾夫同志的過人之處。

    實事求是的說,戰後在全聯盟範圍內對列寧格勒事蹟的宣傳,除了有日丹諾夫同志的授意之外,未嘗沒有斯大林同志的支持在發揮作用,說白了,那樣的宣傳在根子上,就是爲了給日丹諾夫同志造勢,樹立起他的個人威望,以便將來在接替斯大林同志的領導人位置之後,能夠很好地引領聯盟繼續向前。

    但是很不幸,日丹諾夫同志很突兀的病逝了,他沒有等到接替斯大林同志的那一天,換而言之,斯大林同志此前在繼承人一事上所做出的安排,全都白費了,時至今日,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斯大林同志要想再培養起一個與日丹諾夫同志相類似的接班人,恐怕在時間上就已經來不及了。

    採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維克托認爲,如果自己是斯大林同志的話,那麼本着爲聯盟負責,爲布爾什維克黨負責,同時,也是爲了將自己所奉行的政策在聯盟內延續下去,不至於出現人亡政息的結果,那麼,面對當前的局面,自己應該會選擇馬林科夫作爲接班人,並且在聯盟黨內推動集體領導制的奉行。

    作爲一項領導制度,集體領導制並不是萬能的靈藥,換句話說,它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行得通的,至少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得到完美遵行的,但是,在當前的局勢下,面對着聯盟、黨內缺乏一個斯大林式人物的局面,爲了保證聯盟未來領導層的穩定,以及聯盟權力的順利交接,集體領導制卻是最合適的一種制度。

    或許是因爲在黨內的地位足夠高了,維克托現在也能體會到聯盟核心領導層的具體思路了,在列寧格勒的這段時間裏,他思考了很多問題,其中就包括了聯盟未來領導人的問題。

    他隱約覺得,此次莫斯科核心領導層對列寧格勒問題的重視,很可能也涉及到了聯盟未來權力交接的問題。斯大林同志或許是真的有了將馬林科夫確立爲未來接班人的想法,所以,他在列寧格勒的問題上,並沒有反駁馬林科夫的訴求,因爲馬林科夫之所以高度關注列寧格勒的問題,是爲了給自己將來的執政之路掃清障礙,這就像是前任太子死了之後,太子黨也會遭到清算一樣。而斯大林同志的猶豫,或許同樣也是基於此的,他不希望過度追究列寧格勒的問題,至少是希望能夠保住沃茲涅先斯基,但與此同時,他又需要考慮未來權力交接的問題.......總而言之,一個列寧格勒的問題牽涉到的問題,是非常複雜的,甚至複雜的超出常人想象。

    就個人而言,維克托需要遵從斯大林同志的意見,同時,又要照顧馬林科夫同志的意願,在這種情況下,他所能作出的選擇其實是非常有限的。不過,幸運的是,安德羅波夫同志的調查幫了他的忙,維克托最終做出的決定,就是將安德羅波夫的調查結果直接提交上去,而最終的決定,則交給政治局的同志們去做。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