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奮鬥在蘇俄 >1044 紙老虎
    因此,蘇軍進入西柏林這一事實,等於是將整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架到了火上,而作爲聯邦德國的總理,康拉德·阿登納所發出的呼籲,等於是在這堆火上又添了一把柴。現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只有兩條路可以選,要嘛同聯盟開戰,併爲此承擔爆發全面核戰爭的危險。要嘛就是通過外交途徑,向聯盟一方施加壓力,迫使莫斯科放棄對西柏林的佔領。

    羅科索夫斯基之所以建議駐德蘇軍集羣進入戰時戒備狀態,一方面是擔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方,爲了奪回對西柏林的控制權,會突然採取軍事行動,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向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span>國</span><span>發</span><span>出</span><span>警</span><span>告</span>,<span>做</span><span>出</span>聯盟不惜一戰的姿態,以迫使對方放棄採用武力收回西柏林的想法。

    實際上,作爲一名重生者,維克托很清楚一點,那就是<span>北</span>大西洋公約組織不可能爲了一個西柏林,便對聯<span>盟</span>發起戰爭。這裏<span>頭</span><span>的</span>原因有很多個,其中最主要的無非是兩點:

    第一,整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目前軍事實力最強,也是唯一一個有能力同聯盟掰掰手腕的,就是地處北美洲的美國,而剩餘的那些,在整個公約組織中佔絕對多數的,基本全都是西歐國家。面對當前這種戰爭隨時可能爆發的局面,美國<span>人</span><span>可</span><span>能</span><span>還</span><span>敢</span><span>於</span><span>冒</span><span>險</span>同聯盟殊死一搏,畢竟他們的本土離着聯盟足夠遠,即便是戰爭爆發了,美蘇之間的直接對抗,也不會在最初階段威脅到美國本土,除非聯盟在戰爭之初就直接動用可以打擊到美國本土的導彈。

    但相對於美國來說,西歐各國的安全感,顯然就沒有那麼強烈了,他們離着聯盟,離<span>着</span>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主基地太近了,像是丹麥、法國、西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這些國家,只要<span>北</span>約<span>駐</span>紮在聯邦德國境內的防<span>線</span>被蘇軍打穿,那麼這些國家中,除了法國有機會抵抗幾天之外,剩餘的國家估計連一天都堅持不住,就會被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淹沒掉。

    對於這些國家來說,他們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目的,是爲了尋求安全感,是爲了對聯盟<span>實</span><span>施</span><span>恫</span><span>嚇</span><span>的</span>,<span>而</span><span>不</span>是爲了尋求刺激,更不是爲了衝到前面與聯盟直接開戰的,因此,當這個公約組織的存在,無法繼續恫嚇住聯盟,甚至會引來聯盟主動進攻的時候,爲了自身的安全,他們也能迅速摒棄掉組織成員國的身份,以謀求中立的姿態。

    所以,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span>中</span>,永遠都不要相信什麼所謂的盟友,對於盟友來說,有利可圖的時候,盟友纔會是盟友,若是無利可圖,甚至是存在危<span>機</span>的時候,盟友更適合做那個擋槍的炮灰。而對於西歐各國來說,爲了德國人的意願而冒險<span>同</span>蘇聯人開戰,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最重要的是,這個麻煩<span>還</span>是德國人自己招惹來的,如果他們不給英國人提供前進機場的話,蘇聯人又怎麼會奪取西柏林?

    第二,作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重要成員國,法國在很多事關歐洲的重大問題上,與美國人的分歧越來越嚴重,作爲表達對美國不滿的一種方式,巴黎在很多問題上都不再支持華盛頓的立場,<span>而</span><span>這</span><span>次</span><span>在</span><span>針</span><span>對</span><span>聯</span><span>邦</span>德國的問題上,同樣也是如此。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裏,法國人同美國人之間的矛盾就在一點點的累積。法國是歐洲的老牌強國了,哪怕是二戰初期,面對德國人的進攻,法國僅僅堅持了幾十天便投降了,但也正因爲如此,法國國內的工業設施與城鎮建築,並沒有遭到大規模的摧毀,這使得其在二戰結束之後,經濟得以迅速恢復。

    也正因爲如此,驕傲<span>的</span><span>高</span><span>盧</span><span>雞</span><span>認</span><span>爲</span>,<span>他</span>們並不欠美國人什麼,法國依舊是歐洲的強國,歐洲大陸的問題,法國依舊應該有足夠的主導權,包括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內,法國也應該有資格與美國分享權力,並擁有一定的決策權。

    但<span>美</span>國人顯然不是這麼想的,華盛<span>頓</span>自始至終都是那樣一副德行:美國優先,不管是在任何問題上,美國都應該享有特殊的權力,任何其他國家,哪怕是盟友,都沒有<span>資</span>格同他們分享這份權力。至於法國,一個衰落的二流國家罷了,華盛頓並沒有將巴黎放在眼裏。

    這一點,不管是在越南問題上,還是在蘇伊士運河危機的處理<span>上</span>,<span>都</span><span>可</span><span>以</span><span>看</span><span>出</span><span>明</span>顯的跡象,即:美國人從未將法國人的利益放在心上。

    正因爲如此,自從蘇伊士運河危機以來,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科蒂政府備受攻訐,不管是在法國民間,還是在政壇內部,都有廣泛的聲音要求科蒂政府下臺,並呼籲戴高樂迴歸政壇,帶領法蘭西走出困境。

    迫於朝野的<span>呼</span><span>籲</span>,<span>科</span><span>蒂</span><span>政</span><span>府</span><span>也</span>開始在對外問題上悄悄轉向,他們開始逐漸擺脫單方面向美國靠攏的對外政策,更多的開始尋求在美蘇之間維持一種相對平衡的策略,當前,在針對南斯拉夫的問題上,巴黎在實際上是與莫斯科保留了一種默契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