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影視世界從藥神開始 >第八五三章 本初之謀
    幽州落了第一場雪,劉虞帶着妻妾兒女一大家子,迎着風雪北上,很是給人一種落寞淒涼之感。

    想想也是,劉虞乃漢室宗親,幽州牧,富貴已極,結果到了最後,被手下挾持,不能左右自身,引以爲傲的軍民所向也是手下投其所好,營造出來的假象。爲遼東王言所破,收其家財,散其僕從,全家只帶着一堆華麗的衣服,以及亂七八糟的生活器具,由幾匹騾馬拉着幾輛大車,許多人都得走着。

    這種巨大的落差,怎麼看怎麼淒涼。

    不過給劉虞一行,行注目禮相送的,卻是一羣即便穿着粗布麻衣,即便灰頭土臉,光是看着皮膚就能判斷他們必是養尊處優之人,他們在冷風中凍的瑟瑟發抖,拿着工具,被軍士驅趕着往山上走。

    他們就不覺得劉虞淒涼,甚至有幾分羨慕。誰又能想到,他們以前私下裏嘲笑的糊塗蛋,竟然就靠着糊塗活了下來。

    反而是他們,要幹活幹到死,還是悽慘的凍餓而死。死了之後還沒有墳冢,不知道跟誰一起埋在什麼地方……

    輕取幽州,王大將軍坐鎮薊縣調度,有黃忠、太史慈、周倉等戰將領軍出征,代郡、上谷郡、涿郡、廣陽郡、漁陽郡、右北平郡的城池,正在被一座座的攻克。

    這些城池多是小城,很多城都沒有護城河,他們城中糧草也不足以支應長久的困城消耗,再者十萬大軍都不能阻擋,薊縣城已破,上級領導全滅,這個時候,即便很多官吏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他們也沒有別的路可走,因爲早死晚死都是死。

    另一方面,遼東軍士圍城喊話,把遼東說的跟仙境一般,鼓動着守城士兵殺官獻城,回家摟着老婆孩子過日子,跟着大將軍一起共創輝煌。很多守軍是不經鼓動的,畢竟傳言是早有的,再者四面圍城,他們不投降就是死,根本沒有戰心。

    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官吏、富戶,他們做了同樣的選擇。殺了全家,然後自盡。

    倒也不是說他們比之薊縣城的幽州頂級官吏、豪強更加的有骨氣,只是因爲那時候薊縣城中之人,總還抱着一絲幻想。

    畢竟公孫瓚可還在外面呢,雖然劉虞沒說,但他們未必沒有依仗公孫瓚的意思。攻守城池的戰鬥,尤其還是薊縣這樣的大城,玩命的打,在排除了其他原因的情況下,只純粹的攻守戰,正常情況下都是能挺幾個月的。

    而且他們城中糧草充足,根據繳獲清點,城中糧草足以支應一年還要多的時間。所以如果按照正常的事態發展,等到公孫瓚回來攻打王言也不是沒可能。

    公孫瓚的根基在幽州,他若是知道劉虞等人盡起十萬大軍被王言打敗了,絕對是驚的一蹦三尺高,破口大罵。罵王賊,更罵劉虞等人的無能。他想兩敗俱傷,可沒想着讓王賊盡取幽州。

    但任誰也想不到,十萬大軍,不到半個月就被打敗了。堅固的城池,就挺住了一晚上,那還是王言沒有進攻,先休整了一夜。

    這樣的消息,公孫瓚一定是不想聽到的,他的家小可是都在幽州呢。

    如今都幹苦活累活呢,基本活不過這個冬天……

    王言坐鎮薊縣調度,各種的人員、物資不斷的從遼東運來,幽州雖然寒冷,但這個冬天卻格外火熱。

    復行遼東舊事,各種的鐵匠、木匠又是忙碌着生產。磚窯、玻璃窯也開始生產,一如遼東那般,要普惠百姓,都給裝上火炕、玻璃窗。

    火炕、玻璃在第一次搭建、安裝的時候,收費相當低,待到秋收之後纔會收一些糧食。即便等到以後,他們自己購買磚塊、玻璃的價格恢復到原價,價格依然是能承擔的起的。

    磚頭是土,玻璃是沙,原材料都是不要錢的,只有那麼些許人工。相對來說,王言還是比較良心的。他治下,凡是生活必需的,價格都不貴,並且一直都很穩定。

    至於說幽州沒有遼東冷,保留建築特色的問題,這其實不是什麼問題。因爲只有有錢人才會考慮建築,他們的房子都是磚木結構,講究形制、裝潢,可窮苦的百姓,是沒有那方面考慮的,他們能有地方住,不漏風雨就很好。

    幽州百姓的房子,多是石頭壘起來的,用泥混着草充當黏合、保暖,木樑的房頂上,甚至連個瓦片都沒有,都是茅草。

    這樣的情況,怎麼有功夫考慮建築形制的問題。所以未來基本都是磚瓦房爲主,一點點的,待到百姓生活水平上來了,有了更高的追求,那時候就有所謂的建築藝術了。

    六年攢下來的家底,支應幽州過冬,直到來年秋收,問題不大。現在的問題是,可用人手不足。做民官的最低標準,就是得識字、算數。剩下的什麼與百姓打交道的智慧,雖然內部的參事報也在不斷的歌頌,但其實還遠遠沒有到需要這些的地步。

    但就是這種要求,一百個人找不出一個來。

    雖然這幾年百姓中有天才的人,他們學會了常用字,能夠自己看書,學會了算數,能夠進行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但這仍舊與需要的官吏數量,相去甚遠。遼東學堂培育的學生,還要三年才能接受完畢基礎教育。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爲什麼開國之初,不論文臣還是武將,都挺年輕的。但是到了穩定時候,歲數一下提高了很多。就是沒有堪用的人手,只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有一部分人,在這種重壓之下,適應成長並脫穎而出,自然成了教科書上的人物。

    手裏的人才不夠,幽州本地的官吏活着的沒多少,都被殺絕了,也提供不了多少助益。本身他就把亭的治理,納入了正經的體制中,亭長一樣可以升遷,這大大增加了所需官員的數量。本來就不夠用呢,他這麼搞,自然更加的人手不足。

    不過問題不大,反正規則在那的,人手不夠就從高的來,先覆蓋縣一級的行政單位,遼東的亭長都升官,來到幽州做縣令,乾的還是亭長的活,帶着其他的官吏,以及一些軍卒輔助,一個亭一個亭的去開展工作,累就累一些,有錯漏那就先漏着,總有找補回來的一天。大面上,百姓肯定是不會喫虧的。

    另一方面,就目前來講,百姓的建設熱情是相當高漲的,只要官吏下了命令,講明白所爲者何,不用人監督,渴盼生活更加美好的百姓,幹勁比誰都足。

    當然目前因爲已是寒冬,還沒有開始大建設,只是在重新清丈田畝,劃分田地。這個工作,由縣令帶着軍隊做,問題不大。

    軍中規矩多,軍令嚴,高壓之下,認識字,會算數的有不少,他們纔是目前治理地方的主力。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