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從一萬塊錢開始的文娛 >第六十七章 得加錢
    蔣希希說這句話,其實更多就是順帶一提的性質,因爲對方是不久前才發的消息。

    而且如果要是再晚兩天...

    韓升的價格漲了,估計對方還得加加錢,才能進入篩選名單裏——可但她不知道的是,此時對面地這位嘉賓最近最聽不得的一件事情就是:

    加錢。

    視線來到京城的另一處,呂亞斌正坐在沙發上,衝着對面來回走動的男人來了句:“好了,不用這麼走來走去了。人家沒有這麼快回你消息的,你就等一會唄。”

    對面男人性子也沒那麼平靜:“我這不是時間太緊麼?能早點回更好。”

    他找韓升的項目是一部戲的角色。

    這部戲開拍在即,演員肯定要儘早定下來。

    他也不希望拍攝途中還各種徒增事端。

    “韓升多半現在正忙着他另一個節目最後一期的事情呢。”

    呂亞斌喝了口水,有些無奈:“流量嘛,都挺忙的。本來你如果能在《嚮往的生活》裏和他聊一聊,那還好,但現在肯定要慢慢來。”

    “…慢慢來,倒也只能慢慢來了。”

    男人滿臉的嘆氣,只能無奈地開個玩笑:

    “我現在電影的這個配角,其實戲份不多,難度也不高,就想找個流量來演一下。結果片酬這麼高,我真是...”

    “現在市場就是這樣,片酬高,但保險點嘛。”

    呂亞斌也安慰道,他作爲這部電影的製片,肯定是要站在投資方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

    不過對方說的也有一定道理:

    對面這個男人這次的電影,是系列片的續作。

    拍第一部的時候,幾乎是沒人看好,也無人問津的狀態。

    只能自己掏多數的錢拍電影,爲此還經過了大量的準備。包括親自花了一年半體驗生活,投入了其全部的積蓄,花費了數年時間來打磨...

    這樣的電影,一般是演員奮力一搏。

    但多數會失敗。

    因爲不是每個演員都適合當導演...

    現在被人看見的幾個轉型成功的,也就屬於個例,更多拍攝失敗的都沒被看見呢———額,也不能說那些都沒被看見,比如王寶強的《大鬧天竺》也被看見了,也挺失敗的...

    但幸好,這次對方成功了。

    數千萬的投資,最終換來了數億的票房,讓投資方和他個人都收益不少。

    於是成功一次後,很快第二次就順利很多。

    時隔一年呢下一部就開始了:這次的籌備一方面是有了經驗,另一方面資金充足,所以只用了半年的準備時間。

    就是有點資金太充足了。

    拍第一部的時候,說是砸鍋賣鐵,欠下了許多人情。

    結果賺錢之後,第二部人家搶着過來投資,他這種講情義的人也就不多拒絕。於是投資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最終劇組不差錢的同時…

    大家也都有點謹慎了。

    投的越多,賠的可能性就越大。

    於是就多提了不少要求:其中一項就是,爲了保證票房,得有流量參演來增加保障。

    他作爲導演,也同意了。

    這事要放到幾年後,大夥會質疑:這,這種題材的電影找流量來,確定不是來降低票房?

    但現在,流量神話還在。

    價格都是高得飛起。

    也確實是被投資人們,認真地考慮爲票房的保障因素。

    “我明白,但我的重點不是流量。”

    男人轉回頭,坐在呂亞斌旁邊:“本來我也不是不能接受,這畢竟是部商業片嘛。但要是拿錢找流量就算了,先是拿錢找不到人,得加錢;加一點也就算了,結果談到最後要喊1個億...”

    “我拍《戰狼》的時候,總投資都沒1億呢。”

    ...

    說完這幾句,吳京便有些無精打采地坐在沙發上。

    其實,他一直是覺得可以有比較高的片酬,

    但是片酬也不能這麼離譜。

    他21歲開始拍戲,拍了幾年內地武打明星市場衰弱,只能跑去鄉港發展。結果各種被那時候的港圈排擠:當年的香港電影圈,確實比較聲勢浩大。

    也依舊相當排外。

    吳京在這些人中間混,難度可想而知。

    但後來他其實也終於混出了一定名聲,奈何始終是外人,加上鄉港電影衰落,後續吳京又發現自己的一條新路:

    演敬茶,軍人之類的戲路。

    反正一路就這麼過來,然後回到內地,就似乎開始順利了:從《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到《戰狼》和《殺破狼2》兩連爆,他這幾年過得蠻不錯,地位也逐年上升。

    至少做導演後,見得比演員多多了。

    可就算是這樣,自詡開了眼界的他,第一次見識到某些流量片酬的他,也是驚呆了:

    就這麼些天的檔期,

    當個吉祥物一樣,演的過得去就行,

    這就幾百萬甚至千萬起步?

    掙錢速度也太快了…

    不過他也不是不懂變通,經過思考之後,他也可以接受這種價格,因爲大家都說市場確實這樣。

    結果和對方談好一陣之後,變卦了。

    直接開價一個億。

    他先是無語了一陣:

    如果答應了,電影按照目前的投資,超過一半的錢,都拿去給流量小鮮肉了?

    那還拍什麼啊。

    可某些投資方卻告訴他,這算什麼,一半片酬能請到那位“頂流”,也不算少見,好多戲投資六七成都請明星了。而對方強大的粉絲,又有各種資本加持,到時候肯定都能回本巴拉巴拉...

    似乎聽起來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但問題在於就算是真能賺了,收益也是後期的,前期把錢都給演員了,拍攝的錢從哪來?

    能拍出好的電影麼。

    說起來,國內這幾年確實誇張了。

    參考海外例子的話,比如電影產業發達的好萊塢在一般電影中,演員的片酬也就在總成本的10%到30%左右。

    當紅演員想要更多的錢,就是參與電影分成。

    比如2億投資,拿1000萬片酬+5%的票房分成這樣子。就成功地把演員和電影捆綁在一起,電影賺演員也賺,拍的時候自然更努力。

    而國內電影基本是明星演完拿錢走人,也不對片子負責,反正錢到手了。

    這可不是好事情。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