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在北大學考古 >第148章:攀援的凌霄花
    ???

    (重複章節,不要訂閱)

    上課鐘聲響起,俞先生開始上課。

    因爲前面部分蘇亦缺席,今天的課程已經講述到第一章的第二節,已經講述到第二列國城市的發展。

    第一節,冶鐵技術的發生及其作用,蘇亦錯過了。

    錯過了便錯過了,不過內容還是要看。

    爲什麼會在講義第一節強調冶鐵技術?

    因爲鐵的出現,不僅標誌着社會生產力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而且還表明整個社會關係也會進入一個新時期。

    用俞先生在講義裏面的話來說,就是。

    “鐵器的出現,對世界各地所起的作用,由於歷史條件不同,並不一致。例如,在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奴隸制國家中,到鐵器時代早期,進入到發達的奴隸制時代;對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奴隸制國家以北的廣大歐、亞兩洲的原始部落來說,到鐵器時代早期,它們是加速了階級的分化,很快就跨進了階級社會之門。”

    這是分析西方的。

    然後輪到中國的。

    “在中國,當鐵器產生後不久,就發展到封建社會。由此科建,單純注意生產力的發展,並不能說明歷史發展的複雜情況,新老修正主義的‘唯生產力論’在理論上的荒謬,在這裏也遭到了事實的批駁。爲了確切表達古代歷史的具體面貌,凡是已有文字記載的古代國家的歷史和考古學,我們一般都用古代國家的具體朝代來稱呼它,例如我國這時期的考古學,就叫做‘戰國秦漢考古’而不是用早期鐵器時代這個名字。”

    最後一句話點題了。

    還帶着批判性的言論。

    其實就是回顧當年國內考古界受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等概念影響,從50年代以後,咱們國內的秦漢考古包含戰國考古。

    很有年代感。

    甚至還說到戰國秦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初階段。

    戰國有多少個諸侯國?

    說實話,蘇亦也不甚瞭解。

    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爲政,相互混戰,國際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

    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爲戰國七雄。

    這節內容講述的列國城市的發展,也並不能面面俱到。

    講述戰國的城市發展,其實還是從社會關係等角度去分析。

    這個問題,最總還是回到古史分期上。

    這本講義都是按照戰國封建說來編寫的。甚至在緒言部分,還提到在考古學中,石器、銅器、鐵騎時代的概念,當主要是說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時候,馬克思主義者可以把它保留下來。但資產階級學者頂多只能看見人類技術發展的一般進程,不可能也不敢正視生產力發展對推動生產關係變革的作用。

    再後來,就開始引用馬克思《資本論》的觀點來論說生產關係。

    在考古學裏面,處處強調馬克思主義,在後世看來,挺不着調。

    但在七十年代,這就是主旋律。

    然而,中國何時進入封建社會,爭論了幾十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落成時,“中國通史陳列”按照從郭先生提出來的戰國時進入封建社會的觀點布展。在這個問題上,範、翦兩位表現出豁達的態度,對擴大這一學說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翦先生在撰寫《中國史綱要》教材時,曾有過猶豫和爲難,甚至準備採用郭先生的學說,以使教材表述與“中國通史陳列”體系相一致。後來,上級部門鼓勵翦先生按照他們素所主張的觀點來寫,於是中國從西周時期進入封建社會的學說寫進了教材。

    北大學生在使用《中國史綱要》當通史教材的時候,也都要了解翦先生的這個說法。

    但尚先生魏晉封建論的學說一直不受重視,曾遭詆譭。

    內心深處,俞先生是認同魏晉封建論的。從後來他跟張政烺先生的交往事件,可窺見一斑。

    學歷史的人,可能多少知道張政烺先生是魏晉封建論者,但未必知道張先生是國內魏晉封建論者的第一人,然而,他跟尚先生一樣,也遭受到了詆譭。

    但在課堂上,俞先生並沒有太過於講述古史分期的內容。

    畢竟,國內古史分期爭論不休,一共有八種說法,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似乎哪一個朝代都有學者提出假設。

    他只是簡單帶過。

    用春秋筆法講戰國封建說,還挺應景的。

    講述戰國的城市發展。

    是沒法僅僅說戰國的,必須提及春秋,沒有春秋何來戰國啊!

    “西周初年,統治者據宗法制新分封的諸侯,紛紛築城立國,從而出現了中國古代第一次城市建設高潮,而第二次城市建設高潮則是在春秋後期至戰國時期……”

    俞先生的聲音輕緩,還帶着南方人的柔和,有點口音,卻不濃厚,這也正常,誰讓他上海出生的江蘇人呢。

    而且中小學都是在上海讀的,還念過三個中學,大夏、敬業和光華,都是上海老牌的中學。

    說話之間,不自覺地就帶着上海腔,雖然不是上海特有的吳儂軟語,但南方人的特徵顯露無遺。

    他的話語,聽起來確實讓人舒服。

    而且,也不是那種一成不變的,很催眠的語調。

    “城市建設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兩週之際,古代中國進入鐵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由使用木石工具的鋤耕農業飛躍發展爲使用鐵木工具的犁耕農業。農業生產的飛躍發展帶動了工商業尤其是私營工商業的蓬勃發展,這就爲城市的興起提供了基本條件。”

    說完,俞先生問,“同學們知道是什麼原因直接推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的城市建設嗎?”

    有學生回答,“是社會經濟發展。”

    “這個是間接因素,卻不是直接原因。”俞先生否定了。

    同學們苦思冥想。

    又有人下意識望向蘇亦。

    俞先生笑,“你們小師兄是你們小師兄,你們是你們,不要形成依賴性,要多思考,而不是直接獲知答案,同學們可以猜一猜。”

    “人口。”

    “勞動力。”

    “商業。”

    “生產關係。”

    同學們,暢所欲言。

    等他同學們安靜下來的時候,蘇亦終於被點到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