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在北大學考古 >第188章燕園的歷史由我們書寫
    ???

    第186章:

    自從蹭過一節趙先生的課以後,蘇亦就蹭課上癮了。

    就算沒課,也都喜歡去找對方。

    因爲,蘇亦是真相學攝影,前世用的是數碼相機,好多慣用的常識都不適用了。

    這年頭,相機不便宜,膠捲也不便宜,一按下快門,一張膠捲就沒有了,一卷膠捲不夠幾次造。而且對光線運用不好,還容易曝光,一曝光膠捲就廢了,而且,曝不曝光,還不知道,還要等去暗室看膠捲底片,哪裏像數碼相機隨時隨地的觀看。

    尤其是富士XT4這樣的微單,又文青又好看又可以拍vlog還可以翻屏,絕對是給妹子拍片神器。

    然而,七十年代哪有這樣的幸運。

    快門一按都是錢。

    這年代的相機,除了樣子復古,充滿時代感,質感方面吊打部分塑料感極強的相機之外,想要拍一張可以看得過去的照片,相當不容易。

    有時候,爲了防止曝光,還要多拍一兩張保一保。

    蘇亦是見過相機的。

    他對這個時代的相機也不陌生。

    尤其是單反,他小叔單位就有一臺珠江s201相機,而且,還是78年生產的。

    之前,在會城鎮待着的時候,就沒啥蹭着用這款相機。

    這塊相機,雖然使用珠江當品牌,但它的生成廠家跟廣東沒啥關係,是四川幾家軍工企業聯合生產的照相機,後來各自生產,因爲價格比較高,當時的價格在500元以上,主要是公安系統配備的相機。

    實際上,72年的時候,珠江單反就已經是誕生了,一堆具有軍工背景的儀器廠,與廣州輕工業產業進出口公司洽談,然後決定產生35mm單反鏡頭放光相機,就是珠江s-201,不過這款相機一直到78年才正式生產。

    不過這款相機也是山寨模仿。

    就是模仿海鷗DF系列,而海鷗DF系列,則是以日美能達爲範,都是相互山寨。

    反正,改革開放之前,國內壓根就沒有知識產權這一說。

    國產相機產業,後來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在這個方面就吃了很多虧。

    不過珠江S-201的質感很不錯,都是由金屬件組合而成,可以算是時下國內最好的單反相機了。

    甚至,後來,珠江照相機火了以後,關於這一商標的爭議就出來了。

    87年的時候,廣州照相機廠的“珠江”商標先行完成商標登記,四川的“珠江”商標不能使用,原廣州照相機廠生產摺疊式照相機和雙鏡頭反光等照相機,全部使用“珠江”商標。廣州毗鄰香港,廣州企業有較多機會接近和了解西方社會狀況,完成商標註冊應是理所當然的事。

    四川這邊的廠家,就慘了。

    只能被迫把商標改爲“明佳”,花費高額的廣告費作宣傳,但效果很不理想。

    這個就是品牌的重要性。

    後來,由於國外照相機量流入中國市場,劇烈的市場競爭使負債累累的廣州照相機廠出現經不良,1998年宣告破產,“珠江”商標被單獨拍賣。得知此消息的重慶廠家決定要拿回“珠江”商標,終於中標,並獲得成功。當時拍賣出現白熱化,預測應爲9000元,最終中標時高達40萬元。

    還是中國知識產權法一個極爲重要的案例。

    那麼現在珠江照相機去哪裏了呢?

    涼透了!

    當年國內那麼多熱火朝天的相機品牌,幾乎全軍覆沒,有人說,民族相機廠自廢武功,才導致後來在相機行業纔沒立足之地。

    然而,相機這玩意,它也真不容易賺錢,就算是奧林巴斯,最後也扛不住,選擇停產了。

    前世,蘇亦最喜歡的兩個品牌,奧林巴斯跟富士,爲啥喜歡,主要是好看。

    不過,沒機會出國,想要購買這款產品,想想就好。相比較紅梅HM-1,蘇亦肯定更加喜歡珠江S-201,然而,兩者之間的價格不是一個級別的,前者五六十,後者五六百。

    而且,現在還沒全面鋪貨,產能跟不上,優先出口。

    五六十,蘇亦有,但五六百,真沒有,這可是普通職工全年收入了。

    一想到這些東西,就讓蘇亦煩。

    有時候,蘇亦在想,自己是不是當個文抄公,先混一波稿費再說。當然,在78年當文抄公也不太划算。因爲去年,也就是1977年,國家恢復廢除了10年的稿酬制度。通知規定實行低稿酬制度,並根據作品的質量和字數一次付給稿酬。著作稿爲每千字2元—7元,翻譯稿爲每千字1元—5元。

    這稿費低嗎?

    也不低了。

    畢竟,再過五十年,寫網文,月更十二萬,也不定有七八百塊錢。

    不過在過一兩年,到了1980年,國家又制定了新的稿酬標準,適當提高了基稿酬,著作稿提高到千字3元—10元,翻譯稿則是千字2元—7元,同時恢復了印數稿酬。此後的十多年間,付酬方式是基稿酬加印數稿酬制。

    這就是黃金時代的稿費薪資了。

    一不小心火了,就可以在北京混到幾套四合院了。

    想想都讓人有點小心動。

    不過這些事情,先放一邊。

    還沒學到屠龍術呢,就天天想着當斬龍人。

    不合適。

    還是老老實實,先跟趙先生學照相術吧。

    考古教研室的就是在文史樓,趙先生的工作室也在文史樓。

    而且,他的工作室還是一個洞天福地。

    是由文史樓原來的廁所改成他照相工作室的暗室。

    蘇亦對暗室還蠻感興趣的,因爲,這是他前世,基上沒機會接觸的東西,因此,上了一些趙先生的考古攝影課以後,他就經常去。

    反正,趙先生對他不陌生。

    之前在課堂上,他熟練的掌握相機的使用方法,讓趙先生對他極爲印象深刻,一看,就是有過相機的使用經驗。

    再加上,趙先生知道他父母都是廣美的老師,兩人可以聊的東西就比較多了。

    比如說什麼是光感,什麼是構圖,這些東西,根就不需要趙先生過多解釋,蘇亦一點就通,就算不點也通,這些東西已經融入他的骨子裏面的東西。

    有了這樣的基礎,具體到拍照層面就容易得多了。

    整個北,都知道趙先生的技術非常好。

    當然,這個好,也不是一開始就好的,趙先生也不斷的摸索,不斷地發展,他來只懂一般的照相,後來他真成了一個照相專家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