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在北大學考古 >第214章:故宮記憶(2)
    這兩種觀點都將博物館教育定位於社會教育,肯定了其重要性,只是對待與學校教育的關係有所不同。還有一種觀點認爲博物館教育與家庭教育、文化教育、旅遊文化教育、各種成人教育等一同構成了社會教育。博物館教育同其他各種教育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是社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與學校教育(正規教育)爲互補關係。

    有關博物館教育的功能研究。第一,關於博物館承擔具體學科教育職能的研究。如《博物館在中醫藥教育中的作用》6《談醫史博物館與中醫教育》7《體育博物館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8《論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教育審美作用》9等文章,分別闡述了博物館教育應在中醫教育、體育教育、美育等各個具體學科教育承擔起教育職能。第二,關於博物館與“第二課堂”的論述,主要闡述了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合作,爲素質教育提供支撐。如《試論博物館與學校間互補與合作之關係》10《博物館是加強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最好課堂》?。另外,還有文章強調博物館成爲社區教育和終身教育場所,如《適應新形勢:發揮地方博物館在社區教育中的作用》1一文就強調了博物館在社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強調博物館作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這類文章在90年代居多,主要強調博物館教育要爲愛國主義教育服務。

    從研究內容看,以上所闡述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博物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更多的是對民國時博物館教育研究的延續,是一種恢復性質的。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動向,可以看作是博物館研究的初步發展。第一,對不同類型博物館教育研究細化,出現了針對某一類別的博物館論述其教育。如《淺議科學技術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第二,對國外博物館教育的介紹和研究逐漸增加,尤其日本和亞太地區爲多。如《日本的科技博物館與科普教育》6《日本博物館現狀及其社會教育》7《博物館在馬來西亞社會教育中的作用》8。另外,還出現了某一地區,某一個館的教育工作總結和研究,如《上海博物館的教育工作》9;探討博物館教育地位的研究,如《論博物館教育與陳列的地位——與林荃同志商榷》10。

    2007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第21屆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CouncilofMuseums,ICOM,簡稱國際博協)代表大會對博物館的定義進行了修訂,並首次將“教育”作爲博物館的第一功能予以闡述。國內的博物館教育研究也由此打開了新紀元,迎來了蓬勃發展。

    關於博物館教育研究的著作顯著增加,種類豐富。筆者以“博物館教育”爲關鍵詞,以2008年爲起始年限,在讀秀中文學術搜索上以精確匹配方式進行全文搜索,並對搜索結果逐一檢視,發現博物館教育各類研究專著48本,而此前的博物館研究專著則是鳳毛麟角。這些專著包括各層次博物館機構(包括博協及其下屬專委會)論文集,博物館教育項目選集,歐美等西方國家有關博物館教育的譯本,博物館與學校合作機制,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出現了首部高校學者針對性的博物館教育研究著作——《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1。這部專著回顧了中國博物館教育的歷史,分析了新世紀以來中國博物館教育的現狀、取得得成就和存在的問題,詳細闡述了現代博物館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並通過對史密森博物學院等優秀的歐美博物館成功的教育理念與實踐進行研究分析,探索如何圍繞或配合展覽、研究和藏品開展一系列延伸教育和拓展服務。可以說,這部著作是當前博物館教育研究最爲系統化的研究成果,也博物館教育研究的蓬勃發展典型代表。

    關於博物館教育研究的論文急劇增加,研究內容日益豐富,研究羣體力量對比出現變化,並出現了綜述性質的研究。筆者以中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文獻總庫(網絡版)》(CNKI)爲數據源,以“博物館教育”爲檢索詞,發現從2008年開始,《中國學術文獻總庫(網絡版)》(CNKI)關於博物館教育的載文量出現了新一輪的上漲,2016年載文量就突破了400,是2008年的3倍。另一方面,關於博物館教育研究的文章發表的期刊雖然比較雜亂,但已有部分期刊進入了核心期刊(cssci),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東南文化》等,表面博物館研究的質量正在提升。

    從研究內容來看,在繼承上一階段的研究內容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一階段的研究內容包括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理論和實踐,博物館教育功能、實現和優化博物館教育職能措施分析、博物館主客體、博物館教育項目、數字博物館、博物館教育體系、國外博物館教育等等。其中,實現和優化博物館教育職能措施分析是該階段最熱的研究內容,《2006—2010年我國博物館教育論文內容分析》指出,該研究內容佔據2006-2010我國博物館教育論文研究內容的32.73%。

    從研究羣體來看,研究羣體主要是博物館、高校和中小學老師,這與上一階段相比並無大的變化,不同的是研究羣體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以往各級博物館是博物館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高校和中小學老師參與較少,而現在高校研究力量正在崛起,已經成爲博物館教育研究的主力之一,並有超過各級博物館的趨勢。

    從《中國學術文獻總庫(網絡版)》(CNKI)收集的論文數量而言,復旦大學的相關論文總量已位居第一位,其次纔是是浙江省自然博物館。載文量排名前十的,有一半是高校,包括東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央美院、浙江大學,載文數量都在20篇以上。高校研究力量的興起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學科背景多樣化,博物館教育研究呈現多學科交叉,除了傳統的文物與博物館學外,教育學、醫學、環境學、藝術學、體育、計量、公共管理等多種學科融合博物館教育研究中,教育史亦在其列。

    博物館教育研究愈發成熟,出現了綜述型研究論文,並且出現了文獻計量等新的綜述研究方法。以《中國學術文獻總庫(網絡版)》(CNKI)爲數據源,發現3篇綜述型研究,分別是《近七十年來中國博物館教育研究述評》1《近三十年中國博物館教育研究主題演化分析》2和《2006—2010年我國博物館教育論文內容分析》3。其中,《近七十年來中國博物館教育研究述評》以傳統的綜述方式,從博物館教育功能論、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和博物館教育相關研究三個方面回顧了自晚清民國以來的博物館教育研究史,認爲自20世紀30年代至今博物館教育研究從未間斷,這顯然忽視1949到1985年近40年的沉寂。後兩篇綜述則採用了文獻計量等新方法,就博物館教育研究主題和內容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改革開放後博物館教育研究內容熱點和未來趨勢。尤其是《近三十年中國博物館教育研究主題演化分析》一文,採用了庫恩(ThomasSamuelKuhn)的科學發展模式理論,指出博物館教育處於“前科學”向“常規科學”過度階段,爲博物館教育研究在該領域總體研究發展中進行了定位。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