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在北大學考古 >第228章:故宮記憶(16)
    ???

    近現代博物館自誕生之日起便因其獨具的直觀性教育優勢,而被視爲一種新型的社會教育機構,成爲社會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救國圖強的近代中國,博物館更是因教育救國的思潮而受到關注,獲得發展;尤其是民國時期,博物館被直接劃歸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管理,博物館教育在該時期的社會教育中佔據更爲重要的地位,博物館教育史亦成爲近代中國社會教育史的重要構成。

    這也是有特殊歷史原因的。

    因民國時期中國博物館總體數量有限,正常運行服務社會教育事業的典型性博物館則更少之,而民國時期報刊、檔案材料豐富,且易於獲取,使得梳理出民國時期中國博物館教育的基本情況具備可行性,故形成此文。文章具體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緒論,主要闡述了博物館及博物館教育等基本概念、民國時期博物館教育的研究現狀,以及民國以前中國博物館的基本情況,是爲本文的奠基部分。第二部分,民國時期博物館概況分析了民國時期博物館發展背景,介紹了該時期中國博物館類型、管理體系、開辦目的和經費困難,勾勒出民國時期中國博物館實體建設和發展的概況。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點,一方面通過發掘該時期政府文件、各博物館的工作報告等官方檔案資料瞭解民國時期博物館教育工作的內容、方式和相關保障措施;另一方面通過收集報刊、雜誌、遊記、統計數據,分析該時期博物館教育的實際情況,力求客觀準確的反映民國時期博物館社會教育基本面貌。

    當中國的制式教育一次次被社會詬病時,中國的博物館正如雨後春筍般一座座拔地而起,博物館的非正式的社會教育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2015年我國首部博物館行業全國性法規文件《博物館條例》正式出臺實施,該法規指出,博物館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爲目的,將教育功能擺在了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的第一位。國家文物局則先行一步,在2014年便啓動了“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工作,在全國範圍內選取了多個博物館進行試點,並彙編了一批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項目。

    我國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正在迅速崛起,在一些博物館發展較好的地區,其認可度甚至超過了學校的正式教育。因而,如何深入地挖掘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彌補當前教育體系的不足,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然而,近年來關於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研究多關注當下,也只從博物館的角度來談社會教育,忽視了歷史和教育本身。筆者以爲應當回到教育的視野,從歷史的角度去梳理和分析博物館的社會教育發展概況,既可以更加全面的窺探近代中國的教育發展,又可期於歷史中爲博物館社會教育發展借鑑一二。

    本文研究的主旨是民國時期的博物館社會教育,關於這樣一個主旨不同讀者,不同時間段都會有不同的理解,爲避免誤會,筆者需要對本文研究主旨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一簡單說明。不需要過多贅述。

    從時間概念上來說,本文所指的民國時期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從清政府推翻到民國政府結束在中國大陸的政權,即指1912-1949年。從空間概念上來說,則是上述時間段民國政府法理上所轄中國,包括大陸和港澳臺。之所以選取這樣一個大的空間作爲研究對象,而不以某地區、某博物館作個案研究,是因爲該時段內中國博物館雖取得一定發展,但依舊比較簡單,功能相對完備的博物館數量有限,地區發展也很不平衡。這使得研究這一時期中國的博物館社會教育在時間和精力上都有可行性,同時可以避免以偏概全。

    博物館是一個變化的概念,其內涵在不斷的外延,至今也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不同學者,不同機構,不同國家都有着不同的認識。曾任皇家蘇格蘭博物館館長的道格拉斯-艾倫指出,“博物館,簡而言之,就是一棟建築,裏邊儲藏藏品,用於觀察、研究和欣賞”1。美國博物館協會1973年給出的定義則是,“一座有組織的常設非營利機構,主要以教育或美學爲目的,有專業工作人員,擁有和利用實物,保護這些實物,並定期向公衆展出這些藏品”2。目前,最通用的一般性定義是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07年修訂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中提出的“博物館是一個爲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衆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爲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但就博物館目前的發展實際情況而言,筆者更認同郭小凌先生在《世界博物館概說》講座中指出的,博物館是一種與學校、圖書館、檔案館有所不同的公共文化與教育設施,其主要職能爲收集、保存與展示有關人類史的實物證據,並以館藏與外借的其他藏品爲依據,向社會公衆傳遞有關人文和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知識。許多博物館還兼有整理、研究、修復各種文化遺產的功能,甚至作爲臨時政治、文化儀式與經常性的休閒娛樂(會議、接見、宴會、購物、飲食)場所。

    上述關於博物館的定義並無對錯之分,但是就歷史性而言,筆者以爲,以下兩種定義會更符合本文研究主旨中關於博物館概念的界定。其一是,1946年《國際博協成立決議》對博物館的定義爲“博物館是指向公衆開放的美術、工藝、科學、歷史以及考古學藏品的機構,也包括動物園和植物園,但圖書館如無常設陳列室者除外”3。其二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博物館協會提出的,博物館是一種文化機構,不是專爲保管寶物的倉庫,是以實物的論證而作教育工作的組織及探討學問的場所。所以本文所指民國時期的博物館從功能上來說,是以教育和研究爲目的,從形式上來看,包括美術、工藝、科學、歷史、考古、動植物園以及設有常設陳列室的圖書館。

    綜合上述,筆者認爲一切由博物館組織或藉助博物館場所進行的各類具備認知性的社會活動都可以認定爲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其形式是多樣的,包括陳列展覽、遊藝活動、演講等;其對象則應包括整個社會的各個羣體。

    我國博物館教育伴隨着近代博物館的產生而產生,國內有關博物館教育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國時期。爲更全面的瞭解博物館教育研究發展情況,筆者對晚清民國以來的國內博物館教育研究文獻進行了大致梳理,將分爲初始階段(1905-1949),沉寂與復甦階段(1949-2007),蓬勃發展階段(2008—至今)等三個階段回顧博物館教育研究發展脈絡,闡述國內博物館教育研究概況。其中,第一個階段主要是爲了考境源流;第二個階段實際上可以劃分爲沉寂階段(1949-1895),復甦和初步發展階段(1896-2007),因1949-1895幾乎沒有研究文章故不作單獨敘。第三個階段是博物館教育研究的蓬勃發展時期,相關著述豐富,角度多樣。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