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在北大學考古 >第284章:就是李清照寫的《金石錄後序》
    拜訪過容商二老以後,在還沒有正式投入河宕遺址的編寫報告的時候,蘇亦忙裏偷閒,抽空梳理二老的生平與學術成就。

    這類型的文章寫作,蘇亦之前就寫過唐蘭先生生平與學術成就,已經擁有一點的經驗,不算菜鳥了。

    然而,蘇亦不打算按照之前寫《天下誰人不識君——唐蘭先生生平及學術貢獻》的文章模範來書寫,他打算提升一些文章難度,直接把容商二老放在一塊比較,有點類似於之前寫《朗達瑪滅佛與唐武宗滅佛之比較研究》。

    還擬定了一個《從書法篆刻到古文字學大家——容庚、商承祚並論》。

    他也沒打算要投稿,就是先寫出來,算是一個階段性學習的總結成果。

    容商二老,要論學術成就,肯定是容老更大,因此,蘇亦先把容庚先生放在前面論述。

    要研究容庚,就必須要了解其生平。

    他出生於東莞,前世,這座原本平平無奇的城市,因爲某個偉大的事件舉世聞名,其實放在歷史大背景下,東莞並非一座暴發戶的城市,衣冠南渡,氏族南遷,東莞文風漸濃,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公私學館衆多且體系完備。

    僅在容庚出生地莞城,不足1.5平方公里內就設有傳統學館18所。

    容庚更是望族子弟,當然,對其影響最大的就是四舅鄧爾雅。

    其意義類似唐文治之於唐蘭。

    鄧爾雅在美術方面,可以說是全才,詩、書、畫、印兼通,尤善治印。刻印在南方卓有聲譽,名震一時。

    實際上,鄧家治印到鄧爾雅已經傳了11代,鄧爾雅曾說,“我家篆刻尋常事,不斷相傳有印人。”

    容庚少時隨鄧爾雅學治印,治印需習字,於是容庚就由印及字,對金石古文字的興趣大增。許慎的《說文解字》、吳大澂的《說文古籀補》以及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等,都是容庚時常翻閱的書籍。

    實際上,蘇亦也是這樣過來的。

    相比較容庚,蘇亦的“小學”是由奶奶啓蒙,治印則隨爺爺,也算是家學。

    中學畢業以後,容庚在東莞中學執教,花了6年的時間完成《金文編》4冊初稿,這也是他學術之路的敲門磚。

    羅振玉就是因爲這書,把他推薦給馬衡,馬衡看過《金文編》後,決定不予考試,破格錄取他成爲北大國學門研究生。

    讀研期間,他繼續完成《金文編》,這書也成爲他的研究生畢業論文,一畢業,《金文編》就在羅振玉的贊助下成功出版。

    一出版,就讓他揚名學界。

    當年,能夠出版專著的學者,鳳毛麟角,別說20年代,就算是七八十年代,有代表作的學者也極少。

    容庚畢業,順利留校在北大執教,第二年被聘請爲燕大的襄教授(助理教授),後擢升爲教授,主講文字學,又開設了金石學、甲骨學、考古文字學、簡體字等課程。

    這就是容庚執教生涯的開始。

    後來,抗戰爆發,燕大保持中立並沒有南遷,結果,太平洋戰爭爆發,41年日方關停燕大。

    42年的時候燕大在成都覆校,因爲各種原因,容庚去了僞北大執教,成爲宿白先生的老師。

    這段經歷,可以說是他人生一大黑點,抗戰勝利,北大代理校長傅斯年直接就清退當時的僞北大教員,也包括容庚。

    他想要抗爭,卻不成功。

    當時,容庚還直接在《北平日報》上發表的《與BJ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一封公開信》上就無奈地表明:“我有子女,待教於人,人有子女,亦待教於我,出而任教,餘之責也。策日寇之必敗,鼓勵學生以最後之勝利屬於我者,餘之責也。”

    其實,公開信很長。

    他的理由也不止上面這些。

    他說,燕大在成都覆校,已經很多名同事過去,八妹容媛也過去,他留在北平是有原因的。

    第一、他覺得日寇必敗,無勞跋涉。

    第二、他認爲自己喜歡整理卻缺乏想象,沒有書本沒法寫作。

    第三、他覺得自己二十年來蒐集之書籍彝器,世所希有,未忍捨棄。

    第四、他認爲自己素性倔強,可以證明自己的堅白(形容志節堅貞,不可動搖。)

    此外,他還覺得北平淪陷,政府軍隊倉皇撤退,根本就不給人民內遷的機會。

    還說自己受到不少的傷害。

    還說自己有子女學生要教導。

    當教師是責任。

    他在僞北大是教授學生跟在燕大一樣負責。

    還例舉自己這些年取得的學術成果。

    還說,以梅原末治爲團長的日寇調查團,打算沿着平漢線作文化史蹟調查,自定縣起至開封,行程十月一日至三十一日。這事被他寫信叫停了。

    還說,自己在北平捱餓受苦,無愧於國家。

    傅斯年不能開除自己。

    結果,這封公開信一發出來,好多人都覺得容庚是書呆子。

    這部分歷史,很多關於容庚先生的紀念性文章或者研究性文章都沒有提及,有的是刻意忽略,有的是根本不懂。

    但不管如何,蘇亦覺得自己應該要寫下來,當然,大部分人都是“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諱”,真要有機會發表這文章了,蘇亦覺得這段文字肯定要刪除的,不然對太不尊敬了。

    容庚的寫給傅斯年的公開信,並沒有取得該有的效果,他還是被北大開除了。

    被開除以後,他被李宗仁邀請到廣西大學執教,因未開學,同年7月4日,接到嶺南大學聘書,聘請爲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而東歸廣州,主講“中國文字學”和“說文”等課程,兼《嶺南學報》主編等。

    後來,中大跟嶺南大學合併,他才轉入中大中文系古文字研究室。

    這就是容庚先生的執教生涯。

    他的學術成果,也跟他的經歷有關,早年間的因爲篆刻而學古文,到專門從事金文研究,都與之息息相關。

    除以上這些研究成果外,容庚對於漢字的簡化與改革是有着突出貢獻。

    早年間,他還是錢玄同發起的“漢字革命”的支持者。

    因此,他提出了兩種簡化漢字的思路:

    第一、應用六書之例以造簡字。

    第二、制定兩字以上合成之簡字。

    他的“簡化漢字方案”跟錢玄同的“漢字簡化”、傅斯年的“廢除漢字”、趙元任的“通字方案”、于右任的“標準草書”,以及整個20世紀初形形色色的“漢字拉丁化”或“推行世界語”等方案一樣,都是對現代中國文化焦慮的一種應對。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