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唐逆天子 >第十六章 東風快遞
    武德九年五月廿四,離玄武門之變僅剩十天。

    長安城內一切如常,小攤小販們繼續叫賣,青樓飯館照常營業,但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莫名的氣氛卻更加壓抑了。

    這二十天,李承道的東風快遞鏢局正式成立,首批286人,全是在軍區醫院裏傷勢恢復後的老兵,在十幾天前已經集合完畢,並在軍區醫院後面的廣場開始正式集訓。

    李承道發下了首批裝備。

    第一批是墨綠色的紙甲,比起重達五六十斤的鐵甲輕便很多,硬布裱骨,再用紙筋搪塞而成,普通刀劍根本破不了防,比起皮甲,無論是防禦力還是靈活度,都大大提升,讓一羣老兵愛不釋手。

    第二批是常人小臂長的三菱軍刺。此軍刺呈棱型,三面血槽。刺身經過去光處理,呈灰白色,不反光。

    它表面似乎經過一種特殊工藝處理,比起正常在用的三隅矛,更加鋒利,更硬,韌性也更足。

    發下此武器後,有些老兵一度懷疑它的殺傷力,但李承道用一個活生生的突厥人做試驗告訴他們,別懷疑他的武器。

    三菱軍刺刺中後無法用肌肉夾緊,方便使用者順利拔出擺脫,立刻就能發起第二次攻擊;軍刺造成的傷口無法包紮止合,還有更加恐怖的效果在後面……

    三菱軍刺造成的傷口深度一旦超過半掌(8CM),傷者死亡率無限接近百分之一百。

    李承道說出這個結論後,這個貌似不起眼的武器立馬引起了在沙場中摸爬打滾活下來的老兵們的巨大興趣。

    兵器是一個士兵的命根子,兵器的好壞甚至直接影響到了戰爭的成敗,有了這麼一件武器傍身,一旦進入白刃戰,這些老兵的勝率將大大提高。

    當衆人還沉浸在三菱軍刺的喜悅中時,一批批裝備陸續發下來,讓他們驚喜之餘,無不是破口罵娘:“要是老子當年有這裝備,早就把那些吐蕃崽子宰了!”

    “嗚嗚嗚,當年戰場上哪有鞋子啊,老子光着腳追突厥人,嗚嗚嗚……結果腳指頭都跑沒了,還有好多戰友腳後跟壞死,倒在半路,活活痛死,真的慘啊。”

    “這水壺怎麼這麼輕?”

    “急救包,這是什麼東西?這瓶子裏怎麼聞着有酒味,還有針線,幹嘛用的?”

    ……

    特質軍靴,頭盔,水壺,簡單的醫療用品,行軍包等生活物品陸續發下來。

    接下來每人一柄經過夾鋼、包鋼工藝的唐刀,什麼叫削鐵如泥,一刀下去,直接斬斷了三柄大唐正規軍裝備的長刀,這就叫做削鐵如泥。

    長矛,長槍……這些都是正常的武器,戰馬五十匹,數量不多,但一個鏢局能擁有五十匹戰馬,那在整個長安都沒有過,看得老兵們是眉開眼笑,對李承道這個鏢局是更加看好了。

    最後,還有所有人期待的--燧發槍。

    當然弩箭是沒有的,畢竟弩和甲都是大唐明令禁止的武器,被發現是要殺頭的,雖然東風快遞是李承道創辦的,即便被發現,大不了就是被李淵斥責,基本不會有事,但既然有更好的東西,李承道怎麼會用那些惹麻煩的禁用品。

    什麼,你說紙甲和燧發槍都是違禁品?我噴你一臉,這明明是紙衣,什麼時候成了甲了?你這是赤裸裸的誣陷,小心我告你誹謗!

    至於燧發槍,這玩意光看樣子就不是弩,你眼瞎嗎?把它當做違禁品?

    收到這些武器後,馮立就開始正式組建鏢局,開展日常訓練。

    訓練方法和日常的戰鬥技巧,李承道沒有摻和,只讓馮立自己看着辦,他只提出三點。

    第一個就是站軍姿,每天早中晚各站一個時辰軍姿。

    什麼是軍姿?

    兩腳分開六十度,兩腿挺直,大拇指貼於食指第二關節,兩手自然下垂貼緊。規定一定要貼緊,如果有人用力拔手,即使人被扯得倒下了,手也不能松!收腹、挺胸、擡頭、目視前方,兩肩向後張。

    而且還要幻想將體內的氣流分爲三股:一股從丹田順兩腿向下,使兩腿挺直夾緊如柱,雙腳虎虎生威,緊緊抓住地,有一種將大地踏裂的感覺;氣不到腿,雙腳無力,下身則不穩。

    一股從丹田向上,散至兩肩與頭頂,使肩平頭正頂住天,眼盯前方不斜視,風吹沙迷眼不眨;氣不飽盈,身體鬆垮,雙目無神。

    一股收腹提臀,護住身體,使身體如鋼鐵一般堅固,否則腰部軟弱上下不直。能將體內的氣和身上的每一塊肌肉、骨骼最佳的協調兼顧,將氣與力完美的舒展,形成了一體最大的合力,站成一棵挺拔的勁松,形成五點一線。

    這軍姿如果要站得好,不下一番苦功,不掉三五斤肉,流十來斤汗水是絕對達不到這樣的境界的!

    原本以爲隨便站站很輕鬆的老兵們這下喫到了苦頭,一個個沒站兩天就開始哭爹喊娘,但李承道其他武器,伙食方面全面滿足的前提下,這個站軍姿是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的,要求馮立每天必須百分百讓所有人完成。

    他還派了青雲學院軍事系的學生來監督,一旦發現有士兵做得不到位,警告三次,三次後還不行,扣減當月餉銀,這餉銀是李承道發的,比起大唐常規軍要高一倍以上,如果扣餉銀還不行,那就要進入勸退流程了。

    這就是李承道定下的第一個規矩。

    第二個規矩是每天晚上必須學習一個時辰,內容很簡單,也不枯燥,五十個人分六間房坐下來,期間會有一名軍事系的學生來給衆人講歷史,講三皇五帝,講家國情懷,講朝代更迭,講民族大義……

    然後每當結束時,就會問如果在座的人處在那個世代,應該怎麼做呢?

    這些內容都不刻板,也不是咬文嚼字的文言文,是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用白話文的形勢講出來。

    開始老兵們都當做戲曲來聽,聽到姜太公釣魚時會哈哈大笑,聽到伯邑考被做成肉丸送給周文王喫會怒髮衝冠,聽到霍去病封狼居胥,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會無限憧憬……

    後來聽得多了,想的也自然多了起來。

    一個名叫“國家”的概念,漸漸形成。

    是的,在民國以前,基本上士兵和百姓都是沒有國家概念的,他們的忠心都是交給領兵的主將。

    他們只是一羣爲了喫口飯的可憐人罷了,戰爭年代,誰給口飯,他們就跟着誰,死了就死了,活下來,或許就能升官發財,所以你看古代的戰旗,只有主將的標誌,而無國家的標誌。

    第三個規矩最簡單,就是每天太陽昇起時的升旗儀式和大合唱,那面赤色的旗幟,以及那首奇怪的白話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