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回到南明當王爺 >第一百八十一章 張煌言
    換做是一般人肯定沒代君擬旨的膽子,不過朱由崧既然讓朱琳澤代爲擬旨,朱琳澤也不和朱由崧客氣,他還擔心朱由崧擬的旨意語氣太過軟弱,不夠硬氣。

    朱由崧讓朱琳澤代爲擬旨肯定有他的小心思,朱由崧文化水平不高可能屬實,但朱琳澤不相信他身邊找不出一個文采出衆的大臣或是親信。

    朱由崧或許是想給自己留條後路,日後要是抗清不濟,好把鍋甩給朱琳澤。

    不過朱琳澤對此並不在意,對於抗清一事,他不會給自己留後路,雖死無悔。

    朱琳澤前幾日已經登報開府,來閩王府上報名的人絡繹不絕。

    朱琳澤中國史碩士出身,文言文的功底還是有一些的,只是沒辦法和古人的文言文水平相提並論。

    來應募幕僚者,有功名的人不在少數,朱琳澤給這些打算將這個難題交給這些應募者,讓這些應募者來寫,再由他修改潤筆。

    朱琳澤將文章的題目寫一塊黑板上,豎於閩王府正門,言此文第一者直接授予閩王府司馬一職,地位僅次於王府長史。

    楊文來問朱琳澤那些四處張貼的匿名揭帖的人已經抓了整整一百餘人,問朱琳澤怎麼處置。

    對於這些宵小,朱琳澤並不打算就此放過他們。

    不以雷霆手段震懾住那些政敵,那些欺軟怕硬者不會收斂,朱琳澤讓楊文將這些張貼匿名揭帖的遊手全部收監,聽候處置,這些遊手好閒的市井之徒放入民間也是禍害,不如藉此機會爲民除害。

    晚間,朱琳澤和陸聞達在燈下批閱白天那些應募者的文章,結果讓朱琳澤感到很失望。

    這些文章沒一篇讓朱琳澤感到滿意的,朱琳澤要的是將吳三桂和滿清罵的狗血淋頭,振聾發聵的文章,而不是這些文縐縐,繞圈子的文章。

    陸聞達這邊的情況也差不多,這麼多應試的幕僚,怎麼就沒一個讓閩王滿意的呢?

    陸聞達失望地將一一篇篇花團錦簇的文章甩在一旁,很快,陸聞達被一篇文章所吸引,覽閱幾次之後,陸聞達大爲歡喜,激動地說道:“閩王,這篇文章定能讓你滿意。”

    朱琳澤懷着心存不多的希望結果陸聞達手中的文章,看過後亦是直呼過癮,這應募者硬生生將這文章寫成了一片討伐吳三桂和滿清的檄文。

    目光下移,朱琳澤被這篇文章的署名者所吸引:張煌言。

    “這個張煌言現在何處?”朱琳澤詢問左右。

    左右答曰還有應募者都在大堂等候結果,朱琳澤讓人將張煌言請進來。

    來者一襲勁裝,腰間佩着一把腰刀,年齡看上去只比朱琳澤稍大一些,眉眼之間充滿英氣,肩寬體厚,要不是渾身上下透露出遮掩不住的書卷氣,張煌言看上去更像是一個武人。

    “浙江鄞縣舉人張煌言見過閩王。”張煌言朝朱琳澤施禮道。

    “賜座。”

    朱琳澤讓左右給張煌言搬了個繡墩,張煌言大方地坐下。

    “現今王府有司馬一職,軍師祭酒一職,你更中意哪個職位啊?”朱琳澤不緊不慢地問道。

    “若非要從這兩個職位中選一個,學生願爲軍師祭酒。”張煌言大大方方地說道,“只是學生來投閩王,是衝着閩王的強軍來的,學生親眼目睹過閩王軍之軍容軍紀,爲之心馳神往。”

    相比於民政的人才,朱琳澤目下正缺軍事人才,張煌言要是願從軍,那自然是再好不過。

    “你既有心投筆從戎,暫且現在本王身邊做個軍中贊畫。”朱琳澤說道。

    “謝過閩王。”張煌言謝道。

    朱琳澤讓親隨給張煌言安置住所,張煌言走後,朱琳澤問陸聞達道:“此人如何?”

    “年紀輕輕就能考取舉人,才學是有的,是個好苗子,只是若想在軍中辦事,還欠缺些經驗,多加歷練纔可堪大用。”陸聞達對張煌言的印象也很好。

    朱琳澤想設置一個參謀部,現在只要指揮一支軍隊他一個人能夠忙得過來。

    日後遇到比較複雜的會戰,最好還是要設置一個參謀部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調配軍隊。這麼多部隊他總不可能做到每一個作戰單位都自己負責微操。

    高傑已經同意率馬步軍三萬隨隨朱琳澤北伐,左良玉也答應出三萬兵北伐,只是他本人由於身體健康原因不能參與這次的北伐,便讓部將金聲桓代爲統軍北伐。

    高傑和左良玉合計出六萬兵馬北伐,有這六萬兵馬,收復山東綽綽有餘。

    他現在在等馬士英那邊的消息,要是黃得功願意隨同馬士英北伐,那最好不過。要是不願意,朱琳澤也要留個後手,多留一些兵馬在南京以防不測。

    在北伐之前,朱琳澤還需要對軍隊進行一次整編。

    他現在在南京算上歸來時在江陰招募的一千餘新兵,總計有步兵三十哨,騎兵兩千五百騎,以及剛剛組建的三哨炮兵。

    人數上看着不少,只是由於擴軍速度太快,步兵中有作戰經驗的只有三分之一,騎兵情況倒是要稍微好點,有一千三百騎是從左良玉那邊要來的老卒,算上原來自己的騎兵老卒,大半的騎兵都有作戰經驗。

    不僅僅兵員缺乏作戰經驗,裝備也不如前。光是火銃就有一千五百杆的缺口,爲了裝備這些新兵,朱琳澤的武庫裏現在一杆多餘的火銃都沒有了。

    除了火銃之外,缺口更大的是甲冑,甲冑現在有兩千二百件的缺口,這還是朱琳澤四處收購各地衛所兵和營兵盔甲的情況下。原來的甲冑缺口更大,步卒只有一半左右的披甲率。

    這次北伐朱琳澤也有練兵之意,他不想等清軍南下之際,讓一羣沒有作戰經驗的新兵和久經沙場的清軍作戰,那樣毫無勝算。

    當然除了士兵之外,最稀缺的還是要數軍官,朱琳澤都已經將講武堂第二期的學員全部下放軍中,擢升勤王之戰中有軍功的士卒,這才勉強填補了軍官的空缺,保證自棚長以上的軍官都是經過沙場淬鍊的老卒。

    架子是勉強撐起來了,不過軍官的質量和識字率卻是不如前了。

    陸軍講武堂第三批的學員朱琳澤肯定是要擴招的,不然軍官的數量跟不上擴軍的速度,部隊的規模無法繼續擴大。

    他的閩王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以他現在的財力囤積的糧草,像高傑、左良玉等人一樣拉上幾萬甚至十幾萬的部隊完全沒問題。

    只是那樣的部隊根本不能被稱之爲部隊,而是一觸即潰的烏合之衆,完全沒有組織度可言。在戰場上發揮不出多大作用,徒增後勤壓力罷了。

    因此每次擴軍,基層士官的數量都是朱琳澤要考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士官數量跟不上,朱琳澤寧可不擴軍,保持現有的軍隊規模。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