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回到南明當王爺 >第三百零三章:教育部
    陪同在李自成身邊的劉宗敏、李過、顧君恩等人見李自成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也是倍感擔憂。

    大順現在的境地已經是四面楚歌,李自成是二十多萬大順軍的精神支柱,要是李自成垮了,會發生什麼後果他們想也不敢想。

    “高第死了,吳三桂也從雲南退回了四川,我觀清軍沒有繼續追擊孫可望之意。”

    望着窗外的飄雪,李自成難免觸景生情,心生淒涼之意。

    大西軍餘部,一部分跟隨艾能奇和劉文秀投了南明,另一部分跟着孫可望進入了雲貴。

    清軍從南明哪裏討不到什麼便宜,接下來清軍要繼續用兵的話,沒有比大順更合適的對象。

    “清軍要是經過休整,出兵我大順該如何是好?”

    這是李自成現在最擔心的問題。

    衆將默然不語,清軍雖然屢屢遭到南明新軍的重創,損失慘重,但清軍的主力尚在。而大順軍的主力經過一系列的慘敗,五營的主力部隊都是經過換血的新兵,哪裏還是清軍的對手?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清軍要是敢來,咱們大順軍也不是喫素的。”

    劉宗敏率先開口打破了僵局。

    “清軍用兵之事,闖王勿需擔憂,大順和大明現在是同盟,清軍要是對我大順用兵,大明不會置之不理。大明也不願看到清軍坐大。”

    顧君恩寬慰李自成道。

    “眼下最關鍵的還是大順的內政民生。”

    顧君恩擔心的反而不是清軍的問題,而是大順政權內部的問題。

    自從進了京師城之後,大順軍的高層日益腐化,中下層的軍官也有樣學樣,和普通士兵的隔閡越來越大,這也是大順軍戰鬥力難以重回巔峯的原因。

    這還只是大順政權的軍隊系統,至於大順政權的行政系統,腐敗問題則更加嚴重。再加上大順爲了養活龐大的軍隊,不得不對本就不大,不富裕的控制區內徵收重稅,造成了荊襄地區民生凋敝,進一步加劇了大順政權的內部矛盾。

    反觀東邊南明的控制區,不管是湖廣北部還是豫南地區,南明根據閩王提出的五年重建計劃,開始在這些地區有條不紊地進行着重建工作。

    更關鍵的是,湖廣地區和豫南地區南明免除了三年的賦稅。這對荊襄地區的民衆來說無疑有這巨大的吸引力。

    幾乎每天都有荊襄地區的百姓拖家帶口,逃到南明的控制區內。

    爲了減少控制區內的人口外流,李自成不得不在和南明交界處的關隘設置關卡攔截,並派兵巡邏逃民。並對抓到的逃民施以重刑,以示懲戒。

    饒是如此,還是有大量的百姓冒着生命危險偷渡到南明的控制區內。

    “內政民生,先生所言在理,只是這內政民生該從何梳理起?”

    李自成回到繡榻上坐下,打仗他在行,但是在處理內政和民生方面,他就是外行。

    到荊襄地區這麼久了,不說其他地區,就連襄京的民生也不見好轉,倒是大順政權的內部腐敗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

    爲了避免明朝北廷的覆轍,李自成甚至罷免了牛金星父子,抄沒了父子二人貪墨來的鉅額財產充軍。

    罷免牛金星父子雖然在大順引起了強烈的震盪,大順朝野爲之一震,但也只是一時之震,風波過後,大順政權高層的腐敗問題並未好轉。

    顧君恩還是覺得李自成爲了太過寬厚,遠不如南明的朱琳澤對待貪官污吏心狠。

    大順政權以荊襄一隅之地養二十多萬大軍,民生要是能好起來那纔是見了鬼了。

    以顧君恩的想法,反正橫豎都打不過清軍,他們和南明又是盟友,清軍來了還有南明方面的援助。不如裁軍減少軍費,將有限的財力和物力用在改善民生,將更多的精力用在整頓吏治上。

    但大順軍的高層會接受這個做法嗎?顧君恩猶豫許久還是沒有說出他的想法。

    話分兩頭,雙門橋小學堂陰奉陽違,在朱琳澤眼皮子底下將小學堂改成紡織廠一事,給朱琳澤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在這件事之後,朱琳澤馬上對南京城,乃至各地省城剛剛興辦起來的中小學堂進行了徹查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實際情況遠比朱琳澤要想象的嚴重,廣東共有五所中小學堂被改造成手工工場,浙江四所,福建有三所,江西兩所。

    南京倒是沒有其他學堂被改成手工工場,但也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學堂賬目有問題。

    這給朱琳澤的打擊遠遠要超過一場大敗仗帶來的打擊要大。

    他來到這個時空究竟改變了什麼?

    這是朱琳澤有生以來第一次興起大獄,朱琳澤毫不手軟地將所有涉事的大小官員全部緝拿入獄,等待審判之後進行判決。

    朱琳澤也清楚這是治標不治本,只要他現在的教育系統沒有一套比較成熟的運行體系。等到風頭過後,類似的事情依舊還是層出不窮。

    教育問題關係到朱琳澤後續改革工作的推進,沒有足夠的人才給他用,任何改革都只是空談。

    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少數精英官僚,遠遠無法滿足朱琳澤的需求。

    大明朝的科舉四年舉行一次,每次中進士的也不過四五百人,而這四五百人中又有多少人堪用還是個未知數。

    不說大明朝的北廷,就說現在朱琳澤所控制的半壁江山,這四年一出的四五百人就算堪用,其數量也遠遠不夠。

    朱琳澤想要把手伸向基層,想讓朝廷的政令出縣城,就必須培養出數量龐大的,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辦事能力的吏員。

    而這,只有一個全新的教育體系才能做到。

    爲此,朱琳澤不顧朝臣們的強烈反對,在事後就專門設立了教育部,專職負責新式教育一事。

    六部制度沿用了千年,現在朱琳澤驟然又增設一部,引起了那些保守官僚的強烈反對。

    他們擔心朱琳澤會依次爲突破口,日後又不斷增設奇奇怪怪的部,削減現有六部的權力。

    教育部雖然成立,迫於現實壓力,朱琳澤還是做出了相應的妥協和讓步,科舉之事一切循舊例,不在教育部的管轄之內。

    教育部尚書的人選也由原來的宋應星,變更爲德高望重的左懋第。

    除此之外,朱琳澤也將原本的學堂更名爲學校,讓宋應星出任大明帝國大學的校長,其弟宋應昇出任應天府的提學官,負責應天府的各學堂的事宜。

    大明帝國大學內原本也有專門的師範學堂,朱琳澤以此爲班底骨架,將原本隸屬於大明帝國的師範學堂獨立出來,調撥經費,進行擴充成立專門的大明師範大學堂。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