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要做皇帝 >第三百三十一節 第二次考舉(2)
    這麼想着,劉徹就問道:“諸卿以爲。今次考舉,該當如何?”

    劉徹這話一出,作爲考舉的受益人,顏異等人相互對視一眼,無論他們出身何派,但,他們的身上永遠打着考舉的標籤。

    無論世人如何評價考舉。

    他們這些人,永遠是考舉的衛道士!

    因此,顏異、寧成、鄭當時、主父偃四人立即出列拜道:“臣等以爲,考舉,事關重大,當仔細斟酌,定下方針步驟,再選名師博士,總攬百家,出題選士!”

    要說民間沒有考舉的壞話,那是騙人的。

    最起碼,現在坊間流行的那句“如此簡單,我上我也行!”深深的刺激了顏異等人。

    誰願意被人如此輕慢?

    自古以來,文人之間的鬥爭,比戰場上的廝殺還激烈。

    因此,爲了維護自己的名聲和清名,顏異等考舉衆早就私下裏有過共識,下次考舉,題目一定要請名師出題‘不可再讓世人輕慢考舉’。

    劉徹不知道還有這麼一個情況,他聞言,皺了皺眉頭,揮揮手道:“又不是選三公九卿,選的俱是具體辦事的佐吏,因此,實幹爲先,諸卿還是好好想想,怎麼樣爲國家選好人才!”

    這次考舉,劉徹目測,大概可能有上萬人來到長安參考。

    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子,這一次將齊聚長安。

    因爲不同後世的科舉。

    科舉要經過鄉試、院試,從秀才、舉人什麼一路打怪升級,最終取進士,成就官位。

    而考舉,則沒有篩選的程序,只要是個讀書人,家裏有錢,出得起盤纏的,都可以來長安參考。

    這其中利弊,劉徹也權衡過。

    最終,劉徹認爲現在的模式,利大於弊。

    最起碼,考舉選出來的人,更有可塑性和發展前途,比起科舉選出一幫子原教旨主義,讀書讀傻了的清流強太多了。

    劉徹一直認爲,同樣一個人,讀二十年書,然後取中進士,與讀十年書,然後做十年佐吏,最後同樣主政一方,最終兩者的成就可能天差地別!

    就連貪污,後者都比前者更有技術含量!

    而且,天下英才豪傑匯聚長安,由此還能帶動長安的經濟發展。

    與之相比,付出的安保支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顏異等人見到劉徹態度堅決,也不好再說什麼。

    只能問道:“敢問家上,今次考舉,定在何時?”

    劉徹笑了一聲,答道:“暫時還未定下時間,不過,大抵當在七八月間,至遲不會晚於今歲歲末……”

    劉徹計劃,逐漸的將考舉定期化、長期化和制度化,使之逐漸取代舉薦制度和貲官制度。

    劉徹可是有着野望,在將來,所有的低階官吏全部自考舉出。

    這樣,就可斷絕門閥世家的出現可能。

    劉徹想了想,又拋出一個重磅炸彈,道:“太尉前日上書天子,請求今歲,立武考舉,爲軍中選五十位隊率,諸卿,也好好想一想,怎麼樣才能在考試這個框架裏,選出五十位堪用的隊率!”

    周亞夫想通過考舉模式來選用中層軍官,早不是什麼新聞了。

    自去歲以來,周亞夫就一直在積極推動此事,寄希望通過考舉的模式,選出足夠合用的年輕軍官,完成他的那個騎兵化的夢想。

    而武將不同文官。

    文職工作,識字算術合格,腦子不傻,基本就能善任,即使笨一點,只要夠勤奮,也能彌補。

    當初,曹參主政漢室,就專門任用一些沉默寡言的老實人,照樣做出了成績。

    而武將則不同了。

    不識字沒關係,但不懂地理,不識天時,不懂軍隊的基本常識,那就要命了!

    更何況,選的還是隊率!

    隊率是漢室軍隊中的中堅力量,開國以來,許多鼎鼎大名的人物,都是從隊率起步,進而封侯拜相,成就偉業的。

    譬如申屠嘉,就是自隊率而起,進而位列丞相的典型。

    是以,漢室尤爲重視隊率的培養和選用。

    一般,非將門世家的子弟,很少一上來就能出任隊率的。

    絕大部分的隊率,都是軍功起步,靠着斬首和立功,得以出頭。

    這一次,通過考舉的模式,選派隊率,可謂是恆古未有!

    然而,太尉周亞夫,狹平定吳逆叛亂的蓋世大功,提出此議,沒有人能再進行阻擋了。

    就連天子,也沒有任何思索,就直接答應了周亞夫的這個要求。(未完待續。。)u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