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調教大明 > 第四百五十九章 勸說
    “告訴軍令司。”惟功對張用誠道:“可以繼續將力量向遼南傾斜了。”

    “大人是說再調兵馬過去?”

    “嗯,獨立千總部的名義不必用了,可以將第二營調到海州,第三營到蓋州。第四營到復州……金州暫且不需要了。”

    “這般大動作要不要向上報備?”

    “當然不必。”惟功道:“我是總兵,境內標營調動自然是我說了算。”

    “嗯。”張用誠答應一聲,由衷道:“若是有什麼強敵侵犯海蓋四州便好了。”

    “可惜女真人不要說到海蓋,以後縱是寬甸也不易去得了。”

    惟功留着第一營並不是要留在遼陽,遼陽雖然不久前被圍過,惟功只准備將騎兵總隊和特科總隊留着對付蒙古人就足夠了,騎兵會是下一步充實的最主要的對象,大量的戰馬源源不斷的買了過來,以後的新兵只要是合格的肯定留在騎兵隊伍裏,而且募兵對騎兵人員是不停止的,只要是年齡和經歷適合,又會騎馬,隨時都可以加入鎮軍之內。

    月餉二兩四,這個數字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有十分的吸引力,惟功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其中。

    第一營老兵多,戰鬥力保持的相當強,惟功打算將第一營調到寬甸,藉口當然是防備女真。

    其實防的是誰,遼陽鎮上下都有數,包括寬甸和廣寧一方,估計都是清楚的很。

    這三千精銳過去,李成梁有所動作的時候,自然也就得小心。

    現在遼陽鎮的態度就是遼南四衛立壓,寬甸一方則拉攏爲主,壓制爲輔,對開原鐵嶺瀋陽諸衛,老實說,現在只能防禦爲主,連買馬都是小心翼翼的,在價格上吃了不小的虧,如果不是寬甸並不在李成梁實際掌握之下,估計遼陽想買馬就不容易了。

    遼東的情形,在外人看來並無不妥,其實身處其中的人早就明白,除非不能大打出手以外,廣寧和遼陽已經事實上分成兩個中心,分庭抗禮,彼此惡意滿滿。

    李成梁是不容後輩冒起,同時對惟功這隻強龍是必務要趕盡殺絕方可……這裏頭涉及到李家的佈局:當遼東王,這是李成梁的底線,李如松能不能掌薊鎮,宣大,都是無所謂的事情,李成梁並無不軌之心,但雖不能裂土,卻想分藩,遼東便是李家的禁臠,絕不容他人再來染指。

    李家有後,李如松其子如龍,如柏,如梅,皆不在常人之下,所以李成梁有這個底氣,有子如此,加上數千家丁,無數心腹,遼鎮大半勢力在他掌握之中,所以惟功與遼陽鎮前來,縱使有朝廷分權之意,亦是萬萬容不得。

    而對惟功來說,遼鎮就是一顆毒瘤,現在看似能捍衛邊疆,但這種形制之下,二十年後,則毫無能力,又尾大不掉,歷史便是在那裏,根本無需多說,他要改變大明,與遼鎮的爭鬥則是勢不可免。

    兩邊已經擺明車馬,好似象棋下定了落子,只等突發事件一起,可能就是一番你死我活的龍爭虎鬥。

    “到底是打的錢糧和人才,”惟功看看略有憂色的張用誠,微笑道:“我們兩年後再看吧。”

    ……

    ……

    “在下宋錢度,這位想必是徐兄?”

    被稱爲“徐兄”的青年實在太年輕了,說是十八,看起來才十五六,身量頗高,但實在太瘦,下巴尖,上顴骨略高,臉色亦不大好看,下脣上有細密的絨毛,與鬍子還相差甚遠。

    這副形象,說是鄉間的童子也差不多,說是什麼鄉隱大才,亦實在是太過份了一些。

    在宋錢度抱拳的一瞬間,他幾乎以爲自家祖公是在拿自己耍樂玩笑了。

    “不敢當,”徐光啓雖然貌不驚人,談吐卻很從容,最少,很明顯有讀書人的風範了,他拱手還禮,從容道:“學生正是徐光啓,請老兄後院裏談。”

    徐家住在法華會,距離當時的華亭縣城十分遙遠,總得有小二十里路,一路雖是坦途,但兩邊全是水塘農田,這個時候稻田裏全是水,穿過大道小道,到徐家的路十分難行,宋錢度還好是騎馬過來,若是坐轎,不免要狼狽了。

    院落亦不大,四四方方十來間正房和廂房,看的出來多年未曾修葺過,好在打掃的十分乾淨,沒有一般農家院落的那種骯髒的感覺。

    穿過一道粉牆月門,便是後院,倒是另成一番天地。

    後院臨河,一條小河蜿蜒而過,河水清幽徹底,隱見游魚,徐家這段,似乎是自己種了藕,荷花開的正豔,徐光啓在河邊建了一座水軒,一邊臨水,一邊在岸上,開着窗子,任風吹過,光是看這模樣,已經是雅士一位了。

    當時的讀書士子,做出種種手段來吸引人評論,暴得大名的很多,江浙一帶的文人,於此道特別擅長,宋錢度見的也是多了,眼見徐光啓如此,心中暗笑,對這少年能被人所知,隱隱倒是有些答案。

    但進屋之後,就知道自己有些淺薄了。

    徐光啓這屋中幾乎是堆滿了書籍,滿滿當當,幾乎要沒有下腳的地方,書擱的也是到處都是,雜亂不堪。

    宋錢度進來的時候,徐光啓正在收拾,模樣頗有幾分狼狽。

    “老兄不必這麼急着收撿……”宋錢度攔住了徐光啓,因爲他眼前一亮。

    這少年收拾的,全部是有關農學的書籍,雖然宋錢度並不是純粹的文人,但宋家已經早就發達,宗學也是請的正經的儒學宗師來教授,學中子弟不少中舉中進士的,他立志於商,但並不代表他腹中空空。

    隨便用眼一瞄,立刻便知道這少年在農學一事上已經用了極大心思,可以說,費心費力良多了,而且不止是純粹的農學書籍,還有天文學,水利學,幾本最著名的水利書籍,也是擺在十分顯眼的地方。

    很顯然,徐光啓的研究已經入門了,因爲農學是不能拋開天文和水利來單獨研究的,光是從徐光啓的書籍閱讀情況來看,這個少年的雜學水平,實在是已經很高。

    宋錢度此時當然不知道,徐光啓後來成爲進士,大學士,禮部尚書,文名滿天下,但當時的儒生評價他,總是說他“不純”,就是因爲徐光啓的雜學水平,實在是太高太高了一些。

    “叫老兄見笑了。”徐光啓索性放下,微笑道:“原該擺幾本應時的書籍纔對。”

    “秋闈得意,確實似乎該趁熱打鐵?”

    中秀才只是一塊敲門磚,或是一個不大牢靠的飯碗,特別是江南地方,太多才俊之士,秀才最多隻能就館,或是成爲領祿米的生員,生活也就比普通人略強一些,好歹免四個力役和有免役的土地,只要善於經營,總不會太差。

    但若是久試不能中舉,那就完了,生活會比較困頓,畢竟讀書的投入可真不小。

    徐光啓家的家境並不富裕,光是買書這一塊來說,後人就很難想象明朝的讀書人在書籍和字紙上要投入多少資產,一令好紙就得好幾兩銀子,普通農家一年就賺這個錢,讀書人練字總不能一直用沙盤,好了,光是這紙就得叫中產之家買破產。

    徐光啓顯然不願太勉強,搖頭道:“學生以爲,南直隸的解試太難,想連捷固然是好,但凡事不預則廢,所以學生打算離鄉一段時間,找些機遇。”

    歷史上徐光啓不知道是接受了誰的推薦,遠離江南,跑到廣西和廣東一帶開館授徒,估計是因爲江南本地竟爭太激烈,而江南的秀才跑到兩廣,身份當然就不同了,館金可以格外從優。教書多年以後,估計是攢了不少銀子在手裏,徐光啓纔回到家鄉,還是繼續一邊開館授徒,一邊應試。

    他的舉人試果然不順,二十不到中秀才,三十六歲才中舉人,江南鄉試之難,可見一斑。

    “子先,”宋錢度很親熱的稱呼徐光啓的字,微笑道:“往兩廣,不若往北方去試試。”

    “北方?”

    “是,遼陽。”宋錢度道:“遼陽總兵官張惟功,少年勳貴,思慕人才,我想,你去兩廣就館,一年館金最多數十兩,若到遼陽被錄爲參隨,則一年最少百金之數是有的。”

    侍從室的參隨按把總例,月領十二兩,一年可不就是一百多兩,參隨當然也分等,若是高等,那銀子就更多了。

    徐光啓一聽,果然大爲意動。他現在最大的需求就是銀子,若不然也不會想着到極南煙瘴地面去謀生了,若果真一百多兩的年金,當然還是去遼陽的好。

    “只是……”他微微沉吟道:“學生才疏學淺,又復過於年輕,入總兵幕府,恐怕未必能夠留用。”

    “哈哈,子先多慮了。”

    當時的江南文人確實有屢試不中的入武將的幕府,不過南方總兵勢微兵寡,已經非嘉靖年間是戰時和戰場,徐渭那樣的大才入的也是總督的幕府,總兵的幕府肯入的人就不多了。不過徐光啓的顧慮顯非在此,而是擔憂自己過於年輕,不能取信於人。

    宋錢度笑罷,方又道:“你去去便知,至於來回的路費,自然在我身上。”

    “如此,學生就走上這一遭。”徐光啓心裏的擔憂都被宋錢度解決,站起身來,長揖一揖,道:“先生真是盛情可感。”

    “我這情非爲子先一人啊。”宋錢度半開玩笑半認真的道:“但凡精於雜學,天文星相醫理農學算學精通者,我都會這般待他,倒是那種只知四書五經,不知唐宗宋祖的書蟲,恕我就無情了。”

    一時間,兩人俱是大笑起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