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司馬 >第 470 章 (七)
    孫權所派來的信使剛剛進入襄平城不久,司馬懿的大軍就已經對襄平完成了完全包圍。

    得到孫權那封“誠意款款”的書信後公孫淵大受鼓舞,已經無路可走的他只能抓住這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爲了激勵城中守軍的士氣,他手持孫權的親筆詔書站在城樓之上對着守軍吶喊到:

    “將士們!我們並沒有完,再過不久東吳皇帝孫權的援兵就會趕到了,只要我們堅守城中,等到孫權的援兵來了之後便可裏應外合夾擊司馬懿這個老賊,解我襄平之圍!”

    不明真相的守軍和城中百姓真的認爲會有援軍前來,爲此無不歡欣鼓舞。

    可一連過去了兩個多月,雖然司馬懿採取了圍而不打、切斷襄平與外界一切聯繫的方法打算將襄平圍城一座孤城,但城中對東吳援軍殷殷期待的百姓卻並沒有看到吳軍的一兵一卒,這時有些人的內心開始懷疑了:

    援軍真的會來嗎?

    不久,對司馬懿頃刻之間便能攻破素有鐵城之稱的遼隧感到無比震驚的毌丘儉,害怕司馬懿一旦攻入襄平,那麼自己就真的半點功勞就沒有了,於是他也提軍以協助司馬懿爲由趕到了襄平外圍,參與了鐵壁包圍。

    正當所有人都認爲司馬懿攻陷襄平是遲早的事之時,遼東迎來了罕見的長期降雨,遼水的水位不斷暴漲,淹沒了很多地方,並且有向襄平城外蔓延的趨勢。

    這下子公孫淵及城中的守軍百姓都認爲是上天幫助了他們,司馬懿爲了避免大軍皆被淹沒必然會撤軍,到那時就算是東吳的軍隊不來襄平之圍也可不戰而解。

    毌丘儉和文欽也慌了神,他們急忙趕到了司馬懿的中軍幕府之中,希望司馬懿能夠率領大軍先行撤出襄平外圍,暫且到首山之上暫避,司馬懿卻並不同意這個建議,依舊維持現有的軍陣態勢,並且第一次當着毌丘儉和文欽的面下了一道鐵令:

    “再有人敢言撤軍遷營者,不論是誰立斬不赦!”

    對此毌丘儉和文欽也沒有辦法,只能硬着頭皮陪司馬懿一同堅守在襄平外圍。

    但是胡遵建議司馬懿趁着洪水還沒有波及到襄平之際,加緊時間強攻襄平城。

    對此司馬懿也沒有采納,他反而下令包圍圈向外擴大十五里,非但沒有加劇進攻的步伐,反而越來越有示弱之相。

    公孫淵見狀更加認爲司馬懿不久必然會撤退,所以派遣士兵出城在城郊外打柴牧馬,藉此測試司馬懿的態度,胡遵請求率兵出擊,司馬懿沒有準允而是放之任之。

    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司馬懿這麼做的用意,於是有人便問道:

    “太尉大人先前攻上庸之時,八路齊進,晝夜不停,創造了在一旬半的時間內攻陷新城、擒斬孟達的奇蹟。今日同樣是遠道而來,太尉大人爲什麼反而放緩了進攻的步伐呢?”

    對此司馬懿解釋說:

    “當年老夫率軍攻打新城之時,孟達城中的士兵數量少但糧食卻很多,我們雖然人數是孟達的四倍,但因急行軍所以隨軍攜帶並不多,甚至連一個月的供給都成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奇襲、強襲之外根本沒有其他快速破城之法,就算是一比二、一比三的傷亡代價,只要能夠攻陷新城,消除孟達北上協同諸葛亮作戰的隱患那也是值得的。而今日公孫淵在我們圍城之前就已經撤回了近十二萬人的兵馬,而我軍連同毌丘儉的人馬在內也不過才十萬人,在兵力對比上我們不如公孫淵,但圍城卻能讓他的糧草供給陷入斷絕狀態,而我軍則可源源不斷的從周邊獲得糧草補給,長期消耗下去城中必然會軍心大亂,到那時襄平城可不攻自破。兩軍作戰,尤其是攻堅戰,往往決定勝負的並不是手中持有兵力的多寡,更多的時候是取決於城防和糧食...”

    先前司馬懿攻破遼隧之時,朝中爲此而歡欣鼓舞,但數月以來司馬懿在圍攻襄平的問題上卻遲遲沒有任何進展,這時曹爽認爲是個可以將司馬懿召回朝廷的大好時機,如此以來只要司馬懿沒能攻陷襄平、消滅公孫淵,那麼先前的遼隧之戰也就會顯得不值一提了。

    於是曹爽在沒有徵得桓範意見的前提之下,聯合了一些朝中的心腹在朝堂之上上疏曹睿,他們以雨大敵強、消耗下去恐生變故爲由,況且司馬懿已經在攻勢上呈現出退讓和緩和之勢,因此他們請曹睿召回司馬懿,待雨季、洪水退去之後再行出征滅燕。

    這些話剛一說出口就遭到了蔣濟、高柔等有識之士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爲如今司馬懿已經包圍了襄平並且阻斷了城內和外界的一切聯繫,破城只是時日的問題,若是就因爲區區水患就撤軍的話,那麼先前的努力就全都功虧一簣了。

    曹睿聽了兩派的意見之後,突然笑道:

    “司馬懿善於臨危制變,既然他選擇這麼做必然是有自己的算籌,依朕看來生擒公孫淵之日恐怕指日可待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