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司馬 >第 755 章 (十九):憂讖語
    事實上王肅一直對當初自己去找司馬師,並將預言中的內容告訴司馬師而感到後悔。

    因爲如果司馬師不知道管輅當初留給王肅的第二則預言,那麼現在的結果可能會完全兩樣,坐在司馬家乃至於朝堂巔峯位置之上的人,就極有可能不是司馬昭了...

    在他的授意之下,王元姬先後拆開了這兩卷簡牘。

    第一則就是管輅最早留給王朗的讖語,上面寫着一段簡短的文字:

    有血卻無相,有相未及實,有實偏促命,有命自失繼。

    而簡牘的左下角還有較爲醒目的五個小字:

    初閱者王也...

    看完了之後,王肅對王元姬說道:

    “想必你也很清楚這‘初閱者王也’是什麼意思吧?說來也真是命裏註定的,當初管輅將這個交給你祖父的時候,曾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不能私下拆看,你祖父自然是默然遵守,他甚至都沒有將這卷簡牘的存在告知爲父,它就這樣安安靜靜的躺在書房內的書架上,無人問津,可是偏偏有一個人第一次來到了爲父的書房就看到了這卷簡牘,你知道他是誰嗎?”

    此時王元姬心中已經有所預感:

    “父親說的是...”

    兩人僅憑眼神交流,王元姬便從王肅的眼神之中確認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

    按照這則讖語之上所說,再結合“初閱者王也”的斷言,王元姬推斷出所說的應該是四個人,而如果將這則讖語和司馬家聯繫起來的話,那麼前三個的順序應當是司馬懿、司馬師,以及自己的丈夫司馬昭...

    她的猜想再度得到了王肅的證實,隨即王元姬也意識到到了另外一件事:

    司馬昭必然會在有生之年戴上王冕...

    那麼第四段所說的人,會是誰呢?

    如果以這個順序繼續往下看的話,王元姬難免會想到司馬炎和司馬攸,而“有命自失繼”的讖語,也讓王元姬感到格外的忐忑與不安...

    王肅最爲關注的也就是這一點:

    “眼下前兩則已經應驗,司馬懿有王者之血卻無王者之相,司馬師有王者之相卻並沒有等到王者之實,至於你的夫婿司馬昭,以他現在的聲勢與地位,恐怕不久就會戴上那頂王冕,恐怕最爲關鍵的就是後繼之人的選擇了,我之所以把他支開和你說這些,就是認爲現在說這些太早,但還是想讓你心裏有個數,將來若真有這麼一天,不要讓司馬家重複袁紹和劉表那樣的結局...”

    其實王肅的話外之音指向已經非常明顯:

    司馬師去世了,繼承司馬家的理當應該是司馬攸,而因爲司馬攸年幼所以纔像當年的孫權和孫策一樣,由司馬昭代爲掌權,司馬昭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說過,自己只是代替亡兄司馬師打理司馬家和魏國的朝政,從未有過取而代之的意思,這就給將來司馬昭之後的繼任人選留下了一個不確定的伏筆。

    接着王元姬又看了第二份簡牘,結果發現了另一個驚人的事實...

    這份簡牘之上的內容同樣簡短,只有一行文字:

    鴦出淮揚,其武勇非元上不可平,然劍鋒過盛二者僅存其一...

    相對於第一則管輅所留下的讖語來看,第二則顯得不那麼容易理解,不過王元姬與常人不同,她曾經在司馬昭的案頭之上看到了當初文欽的詳細情報,其中就包括文欽之子文俶的內容。

    雖然有關於文俶的記載十分稀少,幾乎只有寥寥數語,可是王元姬卻被他這份情報個吸引了,因爲司馬昭特地用硃筆在文俶的名字上畫了一個圈兒...

    之所以看到這則讖語就讓王元姬想起來文俶的原因,在於文俶有一個乳名叫阿鴦,很多與他私底下親近的人都不叫他文俶,而叫他文鴦。而當初文欽和毌丘儉在淮南叛亂之時,文俶就是作爲叛軍的前頭先鋒,接連挫敗了鄧艾等將領。

    至於接下來的讖語內容,在王元姬看來也就沒那麼難理解了:

    元上將其拆開,分別是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字(司馬師字子元、司馬昭字子上),也就是說唯一能有能力壓制得住文俶鋒芒的人只有司馬昭和司馬師,但是兩者只能存一,也就代表着無論誰去都沒有辦法活着回來了...

    看完了這則讖語之後,王元姬的心情顯得更加沉重。

    直白一點來說,司馬師等於是替司馬昭去死的,而那時的司馬師眼角上的毒瘤並不適合切除,但司馬師卻決定在平叛戰爭開始之前匆忙切除,將原來已經定好的三軍統帥司馬昭替換掉,以至於雖然平叛成功,卻未能活着率領得勝之師返回。

    在剎那間,王元姬意識到,文俶可怕到只有司馬師和司馬昭才能收拾這件事,外人根本是不可能知道的,畢竟這卷寫有讖語的簡牘只有王肅有,而司馬師之所以會突然改變心意,不惜拖着尚未痊癒的病體也要選擇替換司馬昭南征,理由也就只有一個了...

    想到這裏,王元姬的目光忍不住看向了已經命不久矣的王肅,更從他那充滿自責和歉疚的表情之中,認定了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

    “父親,難道您...”

    王肅眼含淚光的點了點頭:

    “沒錯,當初是爲父把這兩卷簡牘交到子元手上的,因爲我不想看到你失去自己的丈夫,從而眼睜睜的讓子上死在文俶的劍下而坐視不理,所以我違背了自己的良心將這件事告訴了子元。當初我的確是做了一個痛苦的抉擇,因爲子元是我一手教出來的好學生,他的成就足讓爲父引以爲傲,更何況司馬家和整個魏國在他的治理之下越來越穩定,如果不是我去找他的話,恐怕他也不會...”

    說到這裏哽咽的王肅實在是有些說不下去了,而一直不知道此事的王元姬雖然先前就已經想到了表面上的一層,那就是對陣文俶之時如果是司馬昭在軍中的話,恐怕他早就沒命了,所以司馬師突然變更計劃無形中保住了司馬昭的性命。

    不過時至今日,王元姬才徹底明白,司馬師不是無形當中保護了司馬昭,而就是代替司馬昭去死的...

    這時王肅握着王元姬的手哭訴道:

    “子元的事情我已經錯過一次了,但司馬家的下一代絕不能再錯,你一定要好好看着他們,切莫讓司馬家步上曹家的後塵吶...”

    王肅的這番話說得很重,甚至有些意同謀反的嫌疑,但是王元姬卻很能夠明白他的苦心,其實她自己早就已經有所預感了...

    不久王肅便撒手人寰,終年六十二歲。

    由於他本人在學術之上有着很深的造詣,王家的門生故吏也遍佈朝野,所以在他出殯之時,自發參與送葬隊伍的儒生高達數百人之多,就連一向心高氣傲的嵇康以及慵懶的阮籍也都參加了出殯的隊伍,送王肅最後一程。

    而爲了表彰王肅生前爲朝廷所作出的貢獻,在司馬昭的倡議之下,魏帝曹髦下詔追贈王肅爲衛將軍,諡號爲景。其長子王惲襲其蘭陵候爵。

    王肅的去世對王元姬來說打擊的確不小,但更讓她感到憂心的,卻遠不止這些...

    這也是爲什麼當她聽司馬凡提到“龍虎之孫”之時,神經會高度敏感的原因所在。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