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司馬 >第 773 章 (十三):迫輿論
    在司馬昭剛剛班師回朝後不久,隴西方面又傳來了好消息:

    姜維得知諸葛誕兵敗身亡,而司馬昭又班師回朝的情報之後,認爲再進攻長城奪取魏軍雍州的糧倉大營已經沒有了意義,所以他選擇放棄繼續北上,趁着夜色從沈嶺前線退回漢中,此次北伐也就這樣無疾而終,而魏國西境的危機也得以解除。

    看到司馬望送來的戰報之後,司馬昭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對着堂下的衆人說道:

    “若不是鄧艾將軍及時率軍奔襲趕到,恐怕望兄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我早就和你們說過,只要有鄧艾坐鎮隴西,姜維就難以掠取我大魏的一寸一地。”

    司馬昭對鄧艾的褒獎在鍾會聽起來卻感到頗爲刺耳,在他看來司馬昭不止一次在衆人面前提及鄧艾的功勳,這是有意識的想要把鄧艾提拔至心腹之臣的第一位置。

    戰後司馬昭對於此次有功之人的封賞也開出一個詳細的名單:

    1、鄧艾升爲徵西將軍,前後共增加始邑六千六百戶,替代司馬望接管全部雍州防務;

    2、司馬望徵召回朝,拜衛將軍,令中領軍,掌管宮中禁軍;

    3、鍾會轉任太僕,封陳侯爵;

    4、王基轉任徵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封東武候爵;

    5、陳騫升任安東將軍,持節、都督淮北諸軍事,封廣陵候爵;

    6、胡奮升遷爲驃騎大將軍,增加封邑兩千戶;

    7、王昶增加封邑一千戶,加上先前所封共計四千七百戶,升任司空,但考慮其身體狀況不予召回朝中,繼續留守荊州持節都督諸軍;

    8、賈充進封宜陽鄉候爵;

    其餘有戰功者,諸如胡烈、州泰等人都不同程度的予以封賞。

    從這份名單的受賞順序來看鄧艾是排在第一位的,而這恰恰是鍾會最不能夠容忍的,畢竟鄧艾這一次只有牽制的作用,根本就沒有和姜維正面對戰,而鍾會卻認爲自己在討伐諸葛誕的戰事之中屢獻奇策,功勞絕對應該在鄧艾之上,可司馬昭卻很少在人前提及自己,這次的封賞自己也是最少的,這讓鍾會的心態發生了明顯的失衡。

    在朝會之時曹髦看到了這份奏請封賞的名單,發現司馬昭將該有資格得到封賞的人,一個不落的都寫了進去,但是唯獨有一個人的名字沒有出現在名單之中,那就是司馬昭本人。

    其實細想一下也很簡單,司馬昭總不可能自己給自己寫應當如何封賞吧,這也將曹髦明目張膽的架空了,更會遭至朝堂上一些對魏室忠心耿耿之臣的反對和排斥。

    不過這也等於將難題又丟回給了曹髦,因爲司馬昭此次身爲平定諸葛誕之亂的軍事總指揮,功勞理應是最大的,如果不封賞的話對外也難以交代。

    然而相比起其他的人來說,司馬昭的封賞纔是令曹髦最爲不願意也是最爲頭疼的,他的爵位已經到了侯爵的最高等,如果再升高爵位的話,那就只有封公或是封王了,可是自從曹魏開國以來,從沒有任何一個非曹氏宗親封得公爵和王爵,一旦讓司馬昭得到了公爵甚至是更高的王爵,那麼會更進一步的威脅曹髦的地位。

    左思右想之後,曹髦決定暫時擱置對司馬昭的賞賜,同時對於司馬昭所提出來的所有封賞臣工一律予以批准。

    這個時候朝中已經開始有些人對曹髦遲遲不封賞司馬昭進行私底下的議論,但司馬昭本人卻似乎並不在意。

    很快就有三個人上表推辭了朝廷給予自己的賞賜。

    頭一個就是坐鎮徐州的胡奮,他認爲自己在此次討伐諸葛誕的戰事之中並沒有起什麼作用,之所以能夠斬殺諸葛誕也全都是因爲之前陳騫和王基等人的功勞,自己實在沒有資格享受這麼高的榮寵和封賞;

    第二個就是王基,他也認爲自己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之所以最後能夠獲勝全都是底下的將士文官們籌謀作戰得力,應當將功勞分給他們纔是,這樣一來也能夠彰顯司馬昭對基層官員的重視。

    這兩個人的請辭表司馬昭看後都對他們大加讚賞,他對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和妻子王元姬說道:

    “玄威和伯興都是識得大體的人,他們的目光都看得很遠。”

    不過對於這第三個上表請辭的人,司馬昭可就沒有那麼高的評價了。

    他就是鍾會,鍾會在請辭封賞的奏疏之中聲明自己並未親自上前線與將士們奮力廝殺,實在難以擔當如此豐厚的賞賜,他願意以一箇中郎官的身份在大將軍幕府之中擔任記室,繼續爲司馬昭出謀劃策。

    司馬昭看後不過是付之一笑:

    “他這是在怪我沒有讓他得到領兵獨自作戰、建立軍功的機會。”

    王元姬歷來對鍾會就持保留看法:

    “我看得出來,她一向以鄧艾爲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如今鄧艾身在雍州並未與姜維開戰,就得到了整個雍州的兵權,可他卻還是隸屬文職,心生不滿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不過鍾會這樣的一個人是不能夠被賦予過多權力的,否則恐怕他會做出格的事情來...”

    司馬炎聽得出來母親對鍾會始終存有防備之心,不過他並沒有就此發表任何的意見。

    之後洛陽城內對於司馬昭有討伐叛逆如此大功,卻沒有被封賞的議論越來越多,而且這種傳聞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大到大街小巷人人皆知的程度。

    更令曹髦感到緊張的,是討論這些事的人大多數都是對曹髦和朝廷表示出不滿的情緒。

    這一次的事情讓司馬孚和陳泰想起了之前城門口入城式時所發生的事,於是他們立刻開始分頭追查此事。

    然而他們剛剛調查不久,就發現這次和上次明顯不同,上次他們很快就查到了第一個高呼“大將軍”萬歲的人,不過很快這個人就自殺身亡了。

    可這次他們連一絲蛛絲馬跡都查不到,可見如果這兩件事是有所關聯的話,那麼明顯這次幕後主使的人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完全沒有露出任何馬腳。而且他也成功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迫使曹髦不得不做出了封賞司馬昭的決定。

    在王沈的建議之下,曹髦先是下詔將司馬昭先前屯軍的丘頭改名爲武丘,以此來彰顯司馬昭在討伐諸葛誕的戰事之中所立下的功勳。

    至於針對司馬昭的實質性封賞,則讓曹髦傷透了腦筋。

    王沈再度對曹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如今再要加封司馬昭的話,除了封公之外已經別無選擇,況且這個時候也需要一個頭銜來穩住司馬昭,讓他及時是想要有篡逆之心也沒有作亂的理由了。”

    曹髦覺得王沈說的有道理,便問道:

    “那依愛卿之見,應當如何封賞才爲妥當?”

    似乎王沈對這個問題早就有所考慮,他揮筆在曹髦面前的絹帛之上寫下了一個“晉”字:

    “就以‘晉’爲司馬昭公爵之位的封號,以太原爲核心幷州劃分出一塊土地成爲他的屬國,這樣一來必定可以平息朝野之間的議論。”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曹髦已經沒有了選擇的餘地,他只能接受王沈的意見:

    “看來也只能照此辦理了...”

    曹髦做夢也沒有想到,整整八年之後,曹氏所通知的魏國正是被以司馬氏所建立的晉國所替代,魏室也徹底消失於歷史的記載之中...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