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典藏曆史:開局盤點十大明君 > 131 遼東浪死,烽火連天
    131遼東浪死,烽火連天

    【有人說,隋朝如果沒有三打高句麗,說不定就不會滅亡,那麼我們來看看,具體的史實是怎樣的。】

    【大業八年,徵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水軍集中於東萊。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

    【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領江、淮水軍,戰艦綿延數百里,走海路進攻。】

    【按照楊廣的想法,高句麗不過蕞爾小國,勞資這麼大的陣仗,你但凡有點眼力勁,是不是就該主動投降,跪下來叫爸比呢?】

    【於是,“戰神”楊廣在戰前就制定了詳細而周密的計劃。何時進,何時止,何時拿下某城。帶兵將領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後再聽從命令。】

    【可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你什麼都定的死死的,不給將領一點自主權,會不會導致隋軍在戰場上很被動呢?】

    “報!敵軍打來了!”

    “不急!待我看看陛下的錦囊妙計!”

    “報!敵軍打了一半跑了!”

    “陛下的妙計好像沒有這個呀,待我寫信給陛下請示!”

    “報!敵軍拒不投降、堅守不出!”

    “待我稟報陛下,再做定奪。”

    【高句麗人也不是傻子,一看隋軍像個提線木偶一樣,牽一下動一下,牽一下動一下,就抓緊時間進行重整和反擊。】

    【一方是佔盡地利的高句麗,一方是處處做不了主的隋軍,勝敗,其實早已註定。】

    【所以,儘管前期隋軍已經破城四五十餘座,到了遼東城卻還是五個月都寸步難進。】

    【無奈,三十萬隋軍邁過遼東城,準備直搗黃龍,卻在前後夾擊、後勤不暢、進退失據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逃回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鉅萬計,也丟失殆盡。】

    【水路的進攻也不順利。猛將來護兒選拔精甲四萬,到達平壤城外,中埋伏而慘敗,士卒逃回的也不過數千人。】

    【第一次攻高句麗,保守估計,隋朝的死傷人數也在百萬以上,消耗的物資更是不可勝數。】

    【在那種情況下,但凡有點腦子,都會想一下自己失敗的原因,重新積蓄力量,以待他日捲土重來。】

    【於是,楊廣就稍微“痛定思痛”了一下,在第二年再次發兵,圍攻遼東城。】

    【然後,在黎陽倉督運軍糧的楊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亂”,便乘機起兵反隋,想搞點大新聞。楊廣被迫,從遼東撤軍。】

    【又一個第二年,大業十年(614年),意猶未盡的楊廣,第三次發兵進攻高句麗,但因爲農民起義已遍及全國,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後只好議和收兵。】

    【從實際情況來看,除了第一次攻高句麗隋朝吃了大虧,後兩次都是因爲內亂而草草收兵,算不上有多大損失。那爲什麼很多人會把隋朝的滅亡,歸咎於三打高句麗呢?】

    【民力,只有民力!】

    【在獨裁者眼裏,民力就像可以任意索取而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的井水。卻不知道井水有盡,民怨無盡!】

    【楊廣年年出巡,曾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

    【楊廣爲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

    【西苑在洛陽之西,周圍二百餘里,苑內有人工湖,周圍十餘里,湖內有山,堂殿樓觀,佈置奇巧,窮極華麗。楊廣常在月夜帶宮女數千人騎馬遊西苑,令宮女在馬上演奏《清夜遊》曲,絃歌達旦。】

    【而且,楊廣還是一個極具浪漫氣質的人。遊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餘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楊廣:“我是皇帝,天下都是我的,喫點喝點玩點,有什麼啊!”

    【沒錯,一個富二代還能喫喝享樂一輩子,一個皇二代,更是家大業大任意揮霍了吧?】

    【仁壽四年(604年)十一月,他爲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元年(604年)至大業六年(610年),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

    【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

    【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請注意,這個時候還沒有打高句麗,楊廣就靠着一己之力給老百姓帶來了不可承受的負擔!】

    【終於,在大業七年(611年)楊廣大肆徵兵之時,長白山下的一個鐵匠王薄因兵役繁重,與同郡孟讓以長白山爲據點發動農民起義,自稱“知世郎”,並作《無向遼東浪死歌》,呼籲大家一起反對楊廣。】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着紅羅錦背襠。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喫獐鹿,下山喫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雖然王薄沒什麼文化,詩名和用詞都不怎麼講究,但這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卻如同嗩吶,吹響了隋朝和楊廣滅亡的曲子。】

    【嗩吶一響,全村準備喫席!】

    【特別是最後一句,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與其白白地去遼東送死,與其在被不斷的奴役中喪命,反對楊廣就算是被砍了頭,又有什麼可傷心的?】

    【起碼,死得或許更有尊嚴,更有價值一點吧?】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大業九年(613年),農民起義不僅遍及山東、河北等地,而且發展到全國範圍。】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楊廣從東都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領的瓦崗軍逼圍東都,並向各郡縣發佈檄文,歷數楊廣十大罪狀。】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淵在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爲皇帝,遙尊楊廣爲太上皇。】

    【隋朝,岌岌可危!楊廣,命在旦夕!】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