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之開局程遠志 >第234章 武陵太守劉琦
    諸葛亮略做思索道:“當先謝前番襄陽解圍之事。他若令主公去征討江東,全據江南自保,切不可應允,只說容歸新野,整頓軍馬;他若令主公據守新野,北拒袁射,可滿口應允,多要器械糧草;他若問立嗣之事,萬不可輕言!”

    劉備深以爲然,連連點頭。

    前次就因爲酒後狂言,說了一句“廢長立幼乃是取亂之道”,就被蔡瑁帶着五百刀斧手,追砍二十多裏,差點就被砍成肉醬了。

    有此前車之鑑,劉備哪裏還敢再接這一茬。

    一行人來到襄陽,住進館驛,留張飛屯兵城外,劉備與諸葛亮入城去見劉表。

    雙方見過禮,劉備拱手請罪於階下。

    劉表執其手,安慰道:“我已盡知賢弟被害之事。當時即欲斬蔡瑁之首,以獻賢弟;因衆人求情,故且恕之。還望賢弟海涵,幸勿見罪。”

    這種場面話一聽就知道很虛,劉備行走天下幾十年,還從未在這上面喫過虧,當即說道:“不幹蔡將軍之事,想來應該是下人所爲。”

    一句話,把主謀蔡瑁摘得乾乾淨淨。

    劉表臉上略有尷尬,不欲就此事多說,轉而說道:“今西鮮卑已降、中鮮卑四散、江東六郡也落入袁射之手,孫權逃亡交州。天下僅剩我荊州與益州未服,加之前有黃祖斬天使禰衡、後有新野相攻,今又拒子入朝,我恐北軍南下,故請賢弟來共議對策。”

    劉備道:“袁射早有一統天下之志,縱無黃祖殺使,拒子入朝之事,其早晚也必下江南,只是若北軍來攻,新野城小兵少,愚弟甚覺力有不逮,恐有閃失。”

    劉表道:“我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賢弟可來襄陽助我。我死之後,這荊州之主便是賢弟的。”

    劉備以爲劉表又是試探,當即大驚失色道:“兄何出此言!備安敢當此重任。”

    諸葛亮察言觀色,見劉表不似試探,以目視劉備,示意他接受這個提議。

    劉備頓時左右爲難:“兄長且容我三思。”

    遂告辭而出。

    回至館驛,諸葛亮道:“景升欲以荊州託付主公,何故推卻?”

    劉備道:“景升待我恩禮交至,我不忍乘其危而奪其基,且恐應此言後,又招致禍患。”

    言下之意,蔡氏權重,統領荊州大部分兵馬,這邊答應了劉表,沒用!人家蔡瑁肯定不會答應的。

    說不定又要背後搞事。

    諸葛亮自是知道其中厲害,嘆道:“如之奈何!”

    說話間,忽有人報公子劉琦求見。

    劉備迎其入內。劉琦哭拜在地:“繼母不能相容,琦性命危在旦夕,望叔父憐而救之。”

    劉備聞言頭皮發麻,經過前次“間親惹禍”一事後,他對這種事唯恐避而不及,連忙推辭道:

    “此乃賢侄家事,怎來問我?”

    劉琦哪肯罷休?只苦苦抱住劉備大腿,哭求不止。

    一時間鼻涕眼淚抹得到處都是,場面甚是狼狽。

    正窘迫間,劉備見諸葛亮立在一旁,面帶微笑,神態雲淡風輕;手搖鵝扇,宛若世外高人,端的是瀟灑遐意。

    頓時心下一動,問道:“孔明,此事你看……”

    諸葛亮果斷擺手道:“此乃公子家事,亮不敢交涉。”

    少頃,劉備送劉琦出去,附耳低聲道:“明日我使孔明回拜賢侄,可如此如此,彼定有妙計相告。”

    劉琦聞言大喜,拜謝而去。

    次日,劉備推說不適,請諸葛亮代往回拜劉琦。

    諸葛亮欣然允諾,來到劉琦府上。

    劉琦客氣的將諸葛亮邀入後堂,請茶敘話。

    禮茶過後,劉琦道:“琦不見容於繼母,求先生一言相救。”

    諸葛亮正色道:“亮客寄於此,豈敢與謀公子家事?今日之言倘有漏泄,爲禍不淺。”

    說罷,立即起身告辭。

    劉琦連忙改口道:“如此,琦便不問了,還請先生稍坐。”

    諸葛亮也覺得剛來就走,禮數不周,遂重新坐回座位,與之共飲。

    席間,劉琦道:“琦聽聞先生好書,今藏有一古書,還請先生入內一觀。”

    諸葛亮瞬間來了興趣:“可往一觀。”

    劉琦將他引入閣樓之上,擺手令僕從悄悄撤去木梯。

    諸葛亮環顧四下,見閣樓裏全是書籍,堆積如山,便問道:“書在何處?”

    劉琦並不去尋書,而是正面拜倒在地,哭道:“繼母不相容,琦命在旦夕,先生怎忍見死不救?”

    諸葛亮板着臉,並不搭話,拂袖欲下樓而去。

    行到門口,卻見木梯已被撤去,身居半空之中,離地近丈高,頓時傻了眼,做了難。

    他是書生不是武夫,沒有梯子斷然是下不去的。

    跳下去非死即殘!

    略微一思索,便知劉琦區區一平庸之輩,斷然想不出以書來誘自己的計謀,此必是劉備給他出的主意。

    遂緩緩轉身,和顏悅色道:“公子快請起,此事亮屬實無計可施。”

    劉琦道:“我欲求救命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話出君之口,入我之耳,再無第六耳旁聽:還望先生賜教。”

    諸葛亮繼續推辭道:“疏不間親,公子豈不見蔡瑁追殺皇叔之事?亮何敢爲公子謀劃?”

    一個苦苦哀求,一個推辭不說。

    場面頓時僵住。

    雖然梯子被撤走了,但諸葛亮愣是不給任何計謀。

    劉琦沒轍,哀聲道:“先生終不肯救我?既然我命必死,那就今日死於先生面前!”

    說着,起身拔劍架在脖頸間,欲要自刎。

    這一手道德綁架端的是有效,諸葛亮連忙攔住劉琦,道:“公子且莫衝動,我已有良策,快把劍收起來。”

    劉琦仍將劍架在脖頸間,問道:“請先生即刻賜教,否則我有死而已。”

    諸葛亮無奈,只好說道:“公子可知申生、重耳之事?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荊襄東有黃祖守禦、北有皇叔坐鎮,唯有南面四郡屢有叛亂,無人可當一面,公子何不上言,請兵屯守武陵。如此,一則可以避禍,二則承一郡之基,遙領南四郡之業,豈不妙哉!”

    劉琦聞言大喜,連忙收劍拜謝賜教。謝罷,方命人取梯來,迭諸葛亮下樓。

    諸葛亮回到館驛,對劉備具言其事,劉備聞言,老懷大慰。

    翌日,劉琦求見劉表,請求駐守武陵,以制南四郡。

    劉表猶豫不決,請劉備共議此事。

    劉備道:“武陵西通巴蜀、南連四郡,扼守險要,非他人可守,正須公子自往。東南之事,由兄長父子當之;西北之事,由備當之。若如此,荊襄固若金湯也。”

    劉表頜首,深以爲然,轉而說道:“近聞袁射征服遼東公孫康後,獲連舫戰艦三十艘,每艘可載兵士兩千餘人。前番襲取江東,皆賴此連舫戰艦之功。由此可見,其必有南征之意,不可不防。”

    “況且,其征服江東後,收服許多水軍,長江天險也已與我共有,荊襄之地局勢令爲兄甚爲擔憂。”

    劉備笑道:“此事我已知,兄長勿憂,連舫戰船艦體太大,難以橫行江面,更難逆流而上,下游之兵不足爲慮。我只需防好北面,便高枕無憂了。”

    劉表聞言,大喜道:“此言大善!賢弟一席話,令我盡釋憂慮。”

    遂令劉琦引兵三千往武陵鎮守,同事監察南四郡。

    劉備辭別劉表,與諸葛亮迴轉新野。


章節報錯(免登陸)